黄姚古镇旅游扶贫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8-05-17 16:27段军艳
时代经贸 2018年3期
关键词:黄姚古镇居民

段军艳

【摘 要】广西黄姚古镇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壮、瑶、汉民族杂居的岭南小镇,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促进了黄姚古镇的经济繁荣。20世纪50年代,私营经济被政策性限制后,古镇由商业集镇转型为农业社区,商业发展受限,农业收入较低,居民因此陷入贫困。本文梳理了十余年来黄姚旅游扶贫开发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旅游扶貧开发对黄姚居民摆脱贫困的作用和影响,对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黄姚古镇;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昭平县东北部,传说始建于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古镇最初的世居民族以壮瑶和瑶族为主,由于地处封闭偏远山区,壮瑶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明末清初,大量汉族移民从广东迁入黄姚后,开始从事小商品贸易,黄姚逐步发展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繁华商埠。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政府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政策性限制和改造,古镇居民的生计方式被迫从商业经济转型为农业经济,农业收入成为古镇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然而,黄姚古镇“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多地少的困境限制了古镇的农业发展,黄姚古镇成为广西区定的贫困乡镇,所属6个村中有3个是区定贫困村。2000年和2001年黄姚古镇的财政收入分别为63.2万元和55.7万元,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58.06元和51元。[1]古镇经济发展在昭平县各乡镇中属中等偏下水平,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为了改变黄姚古镇居民的贫困状况,政府决定开发黄姚古镇的旅游资源,通过发展古镇旅游经济来带领居民脱贫致富,并带动黄姚古镇社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黄姚古镇开始旅游开发,至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古镇的支柱产业,古镇旅游业的发展让古镇居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一、黄姚古镇旅游扶贫开发历程

黄姚古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现存有300多栋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明清古建筑,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2]。镇内古街全部由青石板铺砌,一条主街和交织的八条街巷按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古镇内交错分布的古宅、古街、古桥、古井、亭台、楼阁、寺观、庙祠、门楼等有形建筑景观与古镇的奇峰秀岭、百年古榕、碧波玉带等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古镇内的居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黄姚古镇作为传统历史意义上的人居空间,拥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高品质的历史遗存资源,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政府主导下的黄姚古镇旅游扶贫开发初始阶段

1999年,黄姚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后,筹措资金修建钟山大爽至黄姚23公里的三级旅游公路;维修古镇石板街和门楼等景点、拓宽古镇内的水泥路面、拆除影响古镇形象的违章建筑。这一阶段,政府注重了古镇内重点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和周边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而古镇深厚历史人文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挖掘。据当地居民讲述,那时的古街还是一条“牛屎街”,古镇内的基础建设和旅游配套设施也非常不完善,只有少数零散游客和附近居民在节假日来参观游玩。

(二)“企业经营+政府管理”的古镇旅游扶贫发展阶段

2003年,广西桂能电力公司与黄姚旅游开发公司与以股份制形式(桂能电力占股85%,旅游公司占股15%)成立了黄姚古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此加强对黄姚古镇的旅游扶贫开发与建设的投入。同时,昭平县政府将黄姚古镇为期50年(2003年2052年)的旅游开发经营权移交给广西桂能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昭平县政府则行使对黄姚古镇景区的行政管理权。黄姚古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成立后,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黄姚古镇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规划》,欲将黄姚打造成桂东地区旅游配套设施齐全和旅游功能完善的4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并成为辐射桂、粤、湘、港、澳等地的华南地区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中心之一。截至2006年7月,黄姚古镇文化旅游公司对黄姚古镇旅游开发投资达2300万元,[3]这一时期,黄姚古镇在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黄姚古镇旅游开发也逐步走向正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益开始出现大幅增长。

(三)“政府主导+对外招商引资”的古镇旅游扶贫快速扩张阶段

黄姚古镇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古街古巷古民居建筑,优美的自然环境等特性,成为了游客感知传统文化和体验悠闲乡镇生活的理想旅游目的地。先后并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最美的十大古镇” “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城镇”、“广西第一批特色文化型名镇名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等称号。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更评价其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水乡”之一。随着黄姚知名度不断提高,古镇的旅游市场也不断升温,古镇旅游进入快速扩张阶段。2011年1月,广西昭平县黄姚旅游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开发区是以黄姚古镇为龙头,辐射周边约89平方公里范围,集观光、度假、休闲、游览、健身多动能于一体的旅游经济圈。规划建设的重点有古韵黄姚明清城、黄姚商业城、黄姚东街等18个项目,总投资额达到25.7亿元,超亿元项目有8个。[4]

2014年6月20日,广西贺州黄姚古镇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起初由广西贺州市旅游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昭平县梦境家园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广西昭平黄姚古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至2015年11月27,黄姚古镇投资有限公司由广西贺州市旅游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全部控股。该集团是贺州市人民政府为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而设立的旅游投资经营主体和融资平台,大大拓宽了黄姚旅游产业的融资渠道,通过产业基金、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为黄姚古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设施、旅游开发项目等提供资金支持。

2015年12月5日,广西黄姚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区工作委员会、广西黄姚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制定产业区经济发展和规划建设、产业融合与投资的政策和管理办法,黄姚古镇文物、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等管理职能。截至2016年,黄姚产业区在建、筹建项目多达30个,总投资规模达250.13亿元。[5]这一系列的举措,实现了黄姚古镇旅游开发模式由企业经营为主向政府主导模式的回归。这一时期,黄姚建设完成了东西牌楼道路及居民房屋外立面改造工程、黄姚古镇景区游客中心及专用道路工程、黄姚古镇创建5A级景区核心区提质改造工程、黄姚花海酒店等多个项目,推动了黄姚古镇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旅游扶贫开发的作用

(一)促进古镇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实现居民脱贫

黄姚古镇的旅游发展直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变了居民以往的贫困局面。黄姚古镇自旅游开发以来,游客数量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第一次游客数量激增出现在2007年,游客数量首次突破10萬人次,表明企业在旅游开发中的突出优势。自2015年底,古镇旅游开发进入政府主导下的对外招商引资模式。2016年高达68万多人次的游客数量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政府在现阶段旅游开发中的龙头地位。伴随游客数量的增加,古镇旅游总收入也呈现总体上升态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7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万元,2012年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万元,2016年更是创下2743万元的历史最高值,相比5年前增幅达125%[6]。

黄姚古镇旅游经济的节假日效应也非常明显,2016年春节黄金周黄姚古镇景区接待游客7.9万人次,总收入约452万元,分别比同期增长50.05%和62.5%。2016年国庆黄金周,接待游客近15万人,同比增长67.7%;旅游收入超1500万元,同比增长82.5%。其中,古镇景区门票收入345.135万元,同比增长61.9%。[8]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收益帮助当地绝大多数居民脱贫致富。2006年黄姚古镇农民人均收入为1827.7元,2010年可支配收入为8600元,2013年达到14300元[9]。黄姚古镇通过发展旅游业,形成了开发一个景区、带动地方发展、带领群众脱贫的局面,旅游产业成为黄姚重要的脱贫产业。

(二)促进古镇居民生计多元化

黄姚古镇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使得居民脱贫致富,居民的生计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旅游开发之前,黄姚古镇居民的生计方式是以农业为主,养殖业以及外出打工等方式为辅的复合型生计方式。旅游开发初期,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当地只有很少一部分居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随着黄姚古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项目大面积征地导致居民耕作土地的减少,黄姚古镇居民传统的农业生计方式逐渐弱化。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黄姚古镇“吃、住、行、游、购、娱”多个行业的繁荣,古镇居民的生计方式逐渐由农业转型为旅游服务业,黄姚古镇居民目前从事的生计活动扩展到房屋租赁、客栈、餐馆、土特产加工和销售、交通运输等多个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不同类型的黄姚居民对从事行业的选择也不尽相同,选择经营客栈、餐馆、酒庄、交通运输等成本投入较高行业的多是家庭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黄姚古镇居民,家庭经济基础条件中等的居民则大多选择土特产或小商品经营等投入成本适中的行业,而那些家庭经济基础条件较差的居民则会选择摆摊、打工等谋生方式,在黄姚古镇打工的居民以从事保洁、客栈和餐馆服务员、建筑工人等职业居多。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黄姚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些在外地打工的黄姚古镇居民也希望抓住旅游带来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出现了外出打工居民的“返乡潮”。黄姚古镇旅游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方式。

以旅游相关行业为主要生计来源的古镇居民,通常会选择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和销售渠道,以规避单一生计方式带来的风险和追求利益最大化。例如,加工销售土特产的商户通常会选择豆豉、豆豉辣酱、黄精酒、话梅、姜糖、笋干等不同类别的特色商品进行经营;而客栈也同时会经营酒庄、餐馆和土特产、旅游小商品的售卖等。近年发展迅速的互联网购物平台也在古镇商铺中普及开来,如淘宝、微店甚至微信朋友圈等都成为古镇客栈和商户的新营销途径。2016年春节期间,古镇就有60多家商户加入到电商销售热潮之中,实现了黄姚豆豉、豆豉辣酱、黄精酒、特色工艺品等黄姚特色旅游商品网上销售100多万元。[10]古镇居民在生计方式转型过程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三)促进古镇旅游经济与农业经济等多种经济的产业融合

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还促进黄姚古镇的经济产业融合。2016年黄姚古镇新建葡萄园、百香果果园、杨梅果园、柑橘园等以采摘园、农业科技园区形式供游客观光和采摘,一年的观光农业产值就达2亿多元人民币[11]。2017年在建的旅游项目还包括观光花卉等多个生态观光型景点项目。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种植业既服务于乡村旅游业,还可作为当地特色商品的原料生产基地,支持农副产品的加工业。黄姚古镇旅游扶贫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旅游业与农业产业经济的跨界融合,同时也将促进旅游业与手工业、土特产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多种产业融合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黄姚古镇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发展一方面减少了单一产业发展模式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对当地产业资源起到整体优化配置的作用。

三、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黄姚古镇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改善居民生计,帮助居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征地拆迁的矛盾;二是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三是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征地拆迁的矛盾

黄姚古镇属于喀斯特地貌,古镇四面环山,地少人多,耕地贫瘠。随着旅游扶贫开发步伐的加快,绝大多数古镇农户的土地被陆续征收。2016年,黄姚古镇内27个项目累计丈量土地面积达3340.11亩[12]。据当地人介绍,2005年每亩旱地补偿款是2.5万元,近两年增加到每亩4.5万元,水田补偿款则是每亩9.4万元,三口之家通常是一亩五分的水田,所获补偿款不到15万元[13]。尽管旅游业的兴起为古镇居民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生计模式和选择,然而古镇一些农户对自己耕种了一辈子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不情愿出让自己的土地,尤其一些年纪较大,没有资金、技术和渠道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居民,都对个人及子孙后代的生计充满忧患,他们表示,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尚能提供持久的基本生活保障,而十几万的补偿款用完就没有了。近年古镇物价随着游客数量剧增而节节攀升,当地人戏称黄姚是“小香港”。以猪肉价格为例,古镇菜市场售价是13元/斤,而古镇周边的巩桥市场则售价10元/斤。被征收土地后的当地居民也很少可以自种蔬菜食用,一些新鲜时蔬还需要从外地进货,运输成本和进货成本的增加也导致了当地蔬菜价格的上涨。除日常生活成本上涨外,人工费也随之上涨。2013年,黄姚当地修建房屋时付给工人的人工费是110元/天左右,近两年几乎翻了一番,人工费的上涨也直接导致了建房总价的上涨。黄姚古镇内居民的整体生活成本较旅游开发前和周边地区的消费水平都要有明显增加,这无疑给失地居民造成较大的生活压力。

(二)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

黄姚古镇旅游扶贫开发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以地方政府、古镇居民和旅游开发企业三者为主。如前所述,黄姚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土地征收补偿问题和解决当地居民生计的问题上。而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冲突主要表现在门票管理上。古镇的门票价格由最初的5元/张上升至现在的100元/张。一些从事旅游业和相关行业的古镇居民对景区门票价格过高表示不满,因为过高的门票价格导致游客数量减少,还有不少游客为逃票选择晚上进入古镇,这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经济收入。此外,门票分红也引起企业与居民的矛盾。2003年,古镇村委会与黄姚古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个五年合同,表示旅游开发之后会以使用资源补贴的方式对古镇居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2009年,黄姚古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决定将古镇门票收入的15%分给黄姚政府,10%分给黄姚居民。但据古镇居民介绍,他们目前只拿到两次门票分红,一次是2009年每人分到19.6元,第二次分红也不到200元,而至今累计未发的门票分红已达200多万元[14],人均大概近四五百元一年,即使全部分发下来,黄姚居民获得的分红也远远低于旅游公司的门票收益水平。从黄姚古镇旅游发展的历史脉络不难看出,地方政府、旅游企业作为推动古镇居民脱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外部力量,只有真正将居民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才能实现古镇经济发展和居民脱贫致富的协同发展。

(三)环境的污染

黄姚古镇的兴起繁荣与水息息相关。姚江、小珠江、兴宁河在古镇内交汇,而后流入桂江,水资源极为丰沛。水与当地居民的生计和饮食文化紧密相关,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修纂的《昭平县志》就曾记载:“豆豉,以邑东黄姚街之出品为最得地道,因其炊浸洗豆时俱用宝珠水,故制成豆豉透心柔软,无核香甜异味,物质精良,名施中外,诚特产也”[15]。然而,由于近几年古镇的游客数量剧增,古镇客栈的数量也由2003年之前的5家发展到如今的150多家[16],老街两旁的老宅或自营或租赁,纷纷改建为旅馆,而老宅在当初修建时并未考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由此造成大量污水直接排放到古镇河流,严重污染了古镇水资源。当地人表示,小时候会经常去古戏台旁边的河里游泳,而今只能望而却步。古镇内老街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仙人古井,同样也面临污染问题。这不仅直接影响古镇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也关系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尤其对于以岭南水乡著称,以旅游产业作为支撑的黄姚古镇来说,水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针对黄姚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黄姚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对游客数量和消费增长的关注,也不仅仅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是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关注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方面产生的综合效应和协同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在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旅游地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并使旅游地居民有公平的机会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基于以上考虑,并结合黄姚古镇旅游发展的现状,文本对保障黄姚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建议上,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通过农民股份制形式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针对黄姚旅游开发征地带来的被征地农民与当地政府的利益冲突,除在经济上给予补偿外,还应考虑被征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中提出,鼓励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进行积极探索,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基础上,创建农村集体经济运营的新机制。以此为立足点,黄姚旅游可以初步尝试农民股份制改革模式,采取自愿方式,鼓励被征地农民以征地补偿款作为旅游开发项目的入股资金,并定期向入股农户返还红利,保障农户在土地被征收后仍能获得可持续的稳定收入,将古镇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至古镇的每户家庭,从机制上解决经济状况较差的失地农户所面临的后续生计困境。

第二,健全当地居民就业保障机制,提升居民旅游开发话语权。除前述古镇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存在矛盾外,在景区打工的部分当地居民也是古镇内部潜在的不和谐因素。作为古镇旅游开发的弱势群体,他们主要从事保洁和服务员这两个职业,具有参与度低,就业门槛低、收入低、失业风险高等特点。2017年,黄姚古镇旅游产业区在建和推进的旅游文化项目就有30多个,意味着未来古镇旅游发展需要大量的基层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当地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可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对黄姚居民提前进行诸如厨师、保洁、销售、安保、维修等行业技术培训,一方面提高他们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为未来古镇旅游良性发展储备优质人才。再则,作为古镇文化传承人的当地居民直接关系着古镇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培养并吸纳古镇内部威望较高的居民成为旅游项目开发的基层管理人员,将有效促进政府、企业和社区间的良性沟通,缓解三者矛盾激化。最后,建立黄姚古镇居民的就业保障系统,登记失业和贫困家庭人员信息,了解失业原因,优先考虑他们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安置问题,注重精准扶贫和扶志、扶智的结合。

第三,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化塑造和规模化生产。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是黄姚旅游产业开发和发展的本源,通过黄姚文化旅游产品的身份标识确认,促进黄姚古镇旅游产业与文化资本的结合,加强文化资本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对促进黄姚古镇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黄姚饮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尤其近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黄姚豆豉”和“黄姚黄精酒”的制作工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目前,黄姚豆豉和黄精酒多为家庭作坊和小工厂生产模式,在生产、包装、销售方面仍缺少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总体运营,不具备行业竞争力。当地政府和相关支持部门可深度挖掘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独特的加工工艺、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加强质量管理、以及通过资金、场地、技术、税收支持等多种手段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化和规模化生产。

第四,积极探索“旅游+”融合发展模式。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十九大报告中提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的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而在现阶段,如何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同样是黄姚古镇旅游产业发展应当思考的问题。近年黄姚虽已在“旅游+农业”、“旅游+手工业”、“旅游+互联网”等方面有所探索,但仍有待进一步突破景点式旅游发展模式,由小旅游向大旅游,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以旅游为杠杆,撬动跨产业规划整合,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旅游产业经济结构,将是未来黄姚旅游产业转向高质量发展方向的理想之路。

五、结论

旅游业是人文与自然资源丰厚古村镇脫贫致富的较理想的生计策略选择,通过旅游脱贫的优势在于:旅游产生的收入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独立性;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民族地区村镇普遍存在的劳动力过剩的现象;旅游业从业门槛较低,多数居民只需要简单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对从业者受教育水平要求不高。在古镇旅游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以当地居民利益为中心,有效结合国家扶贫战略,坚持政府主导和科学决策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升级,才能保障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注释:

[1]数据来源:《昭平县志》(2000年)和昭平县志(2001年)。

[2]参见陈理,苍铭:《黄姚古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2页。

[3]数据来源:黄姚镇政府2017年8月提供数据。

[4]搜狐新闻:《昭平成立黄姚旅游经济开发区打造中国最美古镇》,2011年1月24日,http:// roll.sohu.com/20110124/n302484056.shtml,2017年12月1日。

[5]数据来源:黄姚镇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6]数据来源:黄姚镇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7]数据来源:黄姚古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和黄姚镇政府工作报告。

[8]数据来源:黄姚镇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9]参见汪永虎:《“梦境家园”——黄姚——揭秘黄姚如何当选广西第一批特色文化型名镇名村》,2013年5月23日,http://www.gxny.gov. cn/xxpd/jpjd/201305/t20130523_329810.html,2017年12月1日。

[10]参见中国贺州传媒网:《春节黄金周黄姚揽客15万》,2012年2月17日,http://www.chhzm. com/staticpages/20160217/hzrb56c3ca09-111259. shtml,2017年12月1日。

[11]数据来源:黄姚镇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12]数据来源:黄姚镇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13]数据来源:笔者2017年8月对黄姚古镇麦女士的深访笔录。

[14]数据来源:笔者2017年8月对黄姚古镇居民古先生的深访笔录。

[15] 李树楠,吴寿崧:《昭平县志》卷6,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第49页b。

[16]数据来源:笔者2017年8月对黄姚古镇郭老伯的深访笔录。

猜你喜欢
黄姚古镇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夜黄姚
记住黄姚
古镇黄姚
黄姚
同里古镇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