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磨砺翻新篇

2018-05-17 06:33张永胜刘湘琛
现代交际 2018年6期
关键词:移植借鉴

张永胜 刘湘琛

摘要:目前我国学术界虽在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的关系上出现不少研究成果,但仍然没有能够从整体上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体系。夏新华教授的《借鉴与移植》以时间为序、以借鉴与移植为主线,深入研究英美宪法文化、法德宪法文化、苏联宪法文化特性,借助“冲击与反应”的理论模式,分析外来宪法文化对中国宪制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并清晰地勾勒出一个研究图景。这既突破了学术迷境,也彰显了学者夏新华十余年艰苦砥砺的初心与决心。

关键词:借鉴 移植 宪法文化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241-03

一、导论

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的宪制发展在学界一直颇受关注,而且成果颇多。虽然有部分学者试图从国别法制史和全球化的角度来阐明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的关系,但是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研究体系。这种相对停滞不前的学术研究状态直接导致我国学术界在这一方面陷入了困境。因此,加强对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的研究,发表相应的研究成果成为如今的迫切之需。然而要梳理清楚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的关系,往往需要整理、搜集众多历史资料,加之中国近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体制变革不断,导致宪法的变迁频繁。这使得在研究的过程中历史资料的收集难度、整理难度会大幅增加。所以,探寻“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的关系”成为一根难啃的骨头。

于是,为解决这个困境,《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國宪制发展》这本书终于在2016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面世了,该书的出版有力地促使“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的关系”走向了清晰化、体系化,并推动了学术界在中国近代宪制借鉴与移植方面的研究翻开了新的篇章。该书通过重点研究外来宪法文化,尤其是英美宪法文化、法德宪法文化、苏联宪法文化这一特殊的法律文化现象来揭示其对中国近代时期的借鉴与移植是如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途径和方式是哪些,最终的结果如何等事实,以期在外来宪法文化与近代中国宪制发展的关系上能够呈现一个清晰的研究体系,进而能够把握近代以来宪法文化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揭示中国宪制建设的规律性,为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特色、中国文化的宪制之路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与启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本书研究成果

《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结项成果。本书以时间为序,以借鉴、移植为主线,阐述外来宪法文化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并总结出英美宪法文化、法德宪法文化、苏联宪法文化的个性特征,梳理了外来宪法文化在中国入侵与融合的过程。揭示出近代宪制借鉴与移植从清末立宪的照搬仿照到民国国民政府时期走向本土化的发展规律,对当代中国的宪制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本书可谓是一方面充满可读性、知识性,另一方面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笔者阅读完本书后,受益匪浅。

首先,作者突破学术迷境,在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的关系上建构一个相对清晰的研究体系。第一,结构编排上较为体系化。第一章是理论铺陈与文化寻源。此章节重在介绍宪法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英美、法德、苏联的宪法文化的形成过程与特性。这章普及了宪法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阐述了不同宪法文化的价值取向,为后续深入理解外来宪法文化对中国宪制发展的影响作了一个理论铺垫。第二章是外来冲击与能动反应。此章节主要介绍鸦片战争后外来宪法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冲击以及冲击后中国产生的能动反应。外来的冲击主要是指第一章所述的英美、法德、苏联的宪法文化给近代中国政治体制所带来的冲击,能动的反应则指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宪政文化所作出的种种改革。这章是过渡章节,它上承前章“宪法文化理论”部分,下启“冲突—反应”模式对借鉴移植的影响,表明近代借鉴移植的价值取向。后三章分别是“日德英制与宪政仿行”“美式共和与民初立宪”“混合政制与本土选择”。这最后三章讲述我国近代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是如何借鉴、移植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外来宪法文化。这实际上是对第一章所述的宪法文化理论的回应。第二,内容上呈现体系化的趋势。本书采用以时间为序的方式阐述外来宪法文化对中国近代宪制借鉴与移植的影响,并将中国的近代立宪的前因后果交代得十分清晰。具体而言,要追溯到清末立宪,随着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为外来宪法文化在中国传播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借此缘故,晚清一批开明之士接触外来的宪法文化,它们开始推崇外来的宪法文化,且开始意识到清政府的落后不仅在于武器落后,更在于政治体制的落后。同时,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让清政府看到明治维新变革后的强大日本,加上国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威胁其统治,因此,立宪成为清政府挽救自身专制统治的救命稻草。于是派五大臣出国考察诸国政体,最终选择了符合自己专制统治的德国和日本政治体制,颁布了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来保障皇权至上。之后随着武昌起义,国内各派势力让清政府难以控制、镇压。此时清政府在压力之下,不得不作出让步,采取了英国虚君主立宪制并颁布了《重大信条十九条》。至辛亥革命胜利时期,由于人民深受专制统治的桎梏,且深受平等、自由、博爱等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革命者及人民渴望民主共和制,这时具有民主共和色彩的美法两国宪法文化成为借鉴、移植对象,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此诞生。之后的民国几十年,一方面不断借鉴美国宪法文化,另一方面在借鉴与移植的基础上,中国的立宪开始走向了本土化。如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继承、发展了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三民主义等思想。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苏联的宪法文化的理念与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建设理念是相一致的,外加冷战的推动,促使新中国必须采取苏联宪法文化来构建中国的政治体制,于是具有仿苏色彩的1954宪法就此诞生。

其次,作者对外来宪法文化的形成与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客观地反映英美、法德、苏联宪法文化的形成过程,总结出外来宪法文化的特性,建立起中国近代宪制借鉴与移植的价值体系。作者客观地还原了英美、法德、苏联的宪法文化形成过程。论证出英国的宪政体制是虚君主制,“王在法下”;德国的宪政体制是威君主制,体现独裁色彩;法、美宪政体制是民主共和,崇尚民主与自由;苏联的宪政体制是社会主义性质,强调公有制、共产主义。中国近代宪制的借鉴与移植价值体系基本是建立在英美、法德、苏联五大外来宪法文化上。

再次,作者揭示了中国近代宪制的借鉴与移植呈现由照搬仿照走向本土化的规律,预示出现代法治在借鉴与移植方面的发展趋势。清末立宪的成果《钦定宪法大纲》在结构以及内容上都体现了浓厚的仿日、仿德色彩。至国民政府时期,作者结合《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在主要内容上的变化,说明了近代国民政府时期的立宪是发展、继承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权能分治等思想,体现了本土化的色彩与趋势,清晰地勾画出近代宪制发展的演变过程。

本书的成功出版既离不开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得益于以夏新华教授为首的中国宪政史和宪法文化研究团队的学术贡献。比如本书在多处借鉴了夏新华教授的专著《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粹》《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研究》。这实际上为继续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宪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整体而言,此书内容丰富且全面,作者运用了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具体研究方法,映照出近代中国在外来宪法文化的冲击下,近代中国借鉴与移植外国宪政体制的过程,突出了借鉴与移植的影响。在横向上,作者考察了外来宪法文化对中国近现代宪制发展的影响;在纵向上,阐述了外来宪法文化在中国的借鉴与移植。结构清晰、论证有据,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借此可以看出本书既是集作者多年学术研究生涯的积累而成,也是作者在辛苦整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借鉴而成。作者凭借这份“甘为人后”“敢为人先”的勇氣和魄力,成功地造就这本学术之作,并形成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研究》《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三部曲。

三、艰苦磨砺,打开新的篇章

作者在书后记中提到:“我十余年持续关注近代以来中国宪政史和宪法文化研究”。事实上,通过查看作者近十余年的学术研究成果会发现,本书的成书过程与其之前的研究成果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出于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坚持不懈、敢为人先的精神才孕育出这本学术之作。回顾作者多年研究中国宪政史和宪法文化的历程发现,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三部曲”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思路:第一步,对近代中国的宪法、宪政史料作一番整理,以期真实地再现近代中国宪政制度发展之路。第二步,选取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核心问题,即宪法与宪政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以此为切入点,着力于宪法与宪政制度的演变。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消化史料,注重文本分析,追根溯源,遵循民国学者的研究思路,重点考察外来宪法文化对中国近代宪制发展的影响,并以近代宪制建设经验为鉴,表明历史研究的现实价值。遵循如上三步顺利地完成了中国宪政史研究的“三步曲”。2004年,作者完成了研究计划的第一步,长达143万字的《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引起了宪法学界和法律史学界的关注,且引用率很高,成为相关学科的必备书目。2007年,作者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宪法与宪政研究》,这本书着重于宪法与宪政专题研究,如近代中国宪政运动评说、清末立宪与法制现代化、清末出洋考察宪政等等。这系列的研究为本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问世,这本书在前两本专著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升华,解决了学界在阐述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的关系上的困境,并在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上提供了一个相对清晰的研究体系,对现代中国宪法制度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至此,三部曲经过作者多年的磨砺成功完成。书的成功正是源于作者十余年对中国宪政史和宪法文化的潜心研究和坚持不懈。

笔者认为,《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这本书是夏新华教授对前两部专著的超越之作。它是作者多年学术成果的升华,不仅包含着一个学术研究者对自身研究领域的一种专注、一种坚持、一份决心、一份勇气,而且表明了作者在对中国宪政史与宪法文化的学术研究成就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首先,对于笔者而言,一方面作者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面对困难时,敢于坚持、敢为人先,启示着我们这些年轻学子,要敢于拿出勇气和决心去做学术研究,这样方可做到不忘初心得始终。另一方面,这本书之于笔者而言,它满足了笔者的期待。

笔者在阅读书的题目和绪论时就期盼这本书在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的关系上能够给予笔者一个系统化回答,并能给予笔者一点启发。所幸的是,这本书在回答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的关系上是借助“冲击—反应”的理论模式来突出中国近代宪制的借鉴、移植与影响,体系借此得到建立。其次,对于学界而言,这本书在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的关系上建构了一套相对清晰、系统的体系,客观地回答了外来宪法文化在中国是如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途径、方式有哪些等问题,推动了宪法学界、法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发展。另外,《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这本书是在向学界的同僚门传递一种声音,学术研究必须存有一份坚持、一份专注、一份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这是学者实现科研价值的必要态度。最后,对国家、社会而言,本书在阐述中国近代宪制发展的历史中,揭示了近代中国宪制发展是由照搬、仿照逐渐走向了本土化。反映了中国在近代借鉴与移植的道路上已经开始稚嫩走向成熟,由盲目走向了理性,不再是生搬硬套地移植他国制度,而是在移植与借鉴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中国的具体国情与时代环境,实现本土化。同时,启示了如今的中国法治建设之路,必须注重对本土法律文化的研究,主要在于本土化的优秀法律文化无论是在价值观上还是思维习惯上都比较符合国人的心理。因此,在横向上,如何在借鉴与移植外来法律的基础上,走中国本土化法律之路?在纵向上,如何以中国近代的宪制发展之路为借鉴,构建当代中国宪政建设之路?这便是《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这本书所带来的学术思考。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移植借鉴
基于FreeRTOS系统和LwIP协议栈的网络通讯
浅析原创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西方音乐元素在二胡演奏中的移植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心脏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新进展
“移植”瘦人粪便能减肥?
基于Cortex—M4内核的μCOS—Ⅱ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