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归来

2018-05-18 19:25君珍
延河·绿色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圣殿圣地耶路撒冷

君珍

“你们要守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诫命,使你们胆壮,能以进去,得你们所要的那块地,并使你们的日子在耶和华向你们列祖起誓、应许给他们和他们的后裔的地上得以长久;那是流着奶与蜜之地。”

————《圣经旧约》

很久以来,一直悄悄地把对那块“应许”之地的向往搁置在心里,像对待一个不真切的美梦,既然没有实现的可能,不如暗自体味、欣赏。却没有想到,一个意外的机会,竟让这个夙愿瞬间实现,那份窃喜至今摇曳在心里,不时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以色列,一块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当你站在八福山的山坡上,面对加利利湖一望无际的水域,当太阳将所有的光芒全部倾注于湛蓝的地中海,当死海的熠熠之光盈满你的眼帘,那一刻,你分明看见了,那片满眼的、盈盈的“蜜”和微沸的“奶”,就在那里,在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沧桑,永不泯灭地警示着每一个灵魂: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丧失主权,只有拥有自己的家园,才有民族的尊严。

以色列之行收获巨大,需郑重感谢同行的一对老夫妇,他们像一脉温泉,将旅途中如烟的温情升腾,使人性中散漫着的那些温暖、善良的因子,弥香全程,更仰仗他们游历中的态度、精神、学养、品味和课题式的跟踪,让我能如此深刻地洞察犹太民族灵魂的真正模样,触摸到以色列国家血脉的真正温度,得以将他民族自觉意识强大的震撼力,嫁接到我们当下的生活、心态、意识中,唤起潜藏在骨子里,对人性更入骨的思考与选择。

选择游历以色列的人,都有借助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肩膀,抵达现代文明殿堂的夙愿。但是,时间有限,如若不是心中氤氲着历史的“芳香”,既便手持“地图”,也是一个“迷路”人。因为,这里历史古迹的文化含量太多、太重,若蜻蜓点水、囫囵吞枣,寡淡无趣也辜负了“应许”之地的神圣,可若锱铢必看、精雕细刻,又没有那么多充裕的时间。所以,取舍便成为最大难题,矛盾中用给自己下一个“应允”,让纠结变成再次启程的藉口,遗憾之心方得到些许的安慰。

此文谈及的古城、古迹、事件,都是最能代表猶太民族、以色列国家历史、希伯来文化发展轨迹、脉络等重要节点性历史事实,清楚了解他们的渊源,便能对犹太民族的历史,以色列国家的起源、发展进程等问题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耶路撒冷的“冷”

穿越近万公里的路途,就是为了一睹这座三千年古城的“真容”,了解三教圣地今昔盛况,所以,放下行李,未容喘息,便急不可待地站在了耶路撒冷面前。

放眼看去,这座由乳白色巨石围建的三千年古城,在凛冽的寒风中,像一个威严、清冷的壮汉,巍峨、强悍中透着隐忍、包容,磅礴、壮观中又蕴含着些许的孤寂、静寞。它饱经风霜的表情,在冬日的落阳中,散发出“铁锈”般生冷的气息。那冷,让人不寒自栗,让人清醒、自抑;那冷,发自肺腑、源自骨髓。它将我逼退几步,用距离拉开思考的纬度。

是的,耶路撒冷怎能不冷?!那冷,源自它绵延了几千年的历史肌理,源自千年巨石上斑驳的长矛剑痕,源自新巴比伦铁骑践起的腥风血尘,源自蒙古人的无情的刀光剑影……如此噬骨的寒,怎能让耶路撒冷不“冷”?!

曾几何,历史上除了中国之外,历代国王大军奔向这里的脚步,没有一个不带疯狂和残忍,没有一个不带着毁灭的贪欲,他们刀起刀落的残暴、荒诞,也没有一次不将犹太人送入绝望的地狱,没有一次不让他们求生的希望降到尘埃。但身体的灭亡,却催生了灵魂的永生,“哭墙”、“苦路”,便是孕育在苦难里的“种子”,成就着犹太人的希望,也成就了全世界追求和平、自由的希望。

耶路撒冷古城,是犹太人首位国王大卫的杰作,其数丈高、绵延几十公里的城墙,抵挡了外族人无数恶意的进攻,成为保护城内居民的首个壁垒。欲了解古城的全貌,登上高高的城墙,将城内景致一收眼底,不啻为最好的选择。

果然,当我们站在城墙的最高处,便看见了锡安山金色大殿最美的身姿,它在夕阳的映照下,散发着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光泽。

城墙的走势西高东低,由雅法门分别向两侧延伸而去。雅法门,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上门框的城门。据说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讨好德国人,将门上方的墙信全部拆去,以保证德国信使高大的依仗队能顺利进城。所以,当你站在雅法门的门前时,会看见世界上一个最不像门的门。

城墙的高度,基本高于里面的大部分民宅,与城墙平衡、或高高耸立的建筑,是城内大大小小的千余所教堂。每当旭日东升,薄雾笼罩,宣礼曲响起,整个古城的上空缭绕着悠远、绵长的宣礼曲……那一刻的耶路撒冷,简直美到了极致,周身氤氲着圣洁、高贵的宗教气息。

雅法门右手边是大卫王的宫殿,这个靠着自己勇猛、智慧,多次击败异族入侵而盛名的国王,对自己的生活也极其用心,尽管历经了几千年风霜的洗礼,宫殿里已经处处是残墙断壁、破石损柱,却仍然可见剧院、美术馆、桑拿等奢华生活的陈迹。大卫王宫殿内每晚上映的“以色列挽歌”,堪称一绝。历史以投影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古老的石墙断壁上,犹太人砥砺前行的艰辛身影活灵活现……现代光影技术,将人们送进时光隧道,在穿越历史时空中,感受犹太民族悲苍的过往……悠哀的音乐结束、光影消失,游人仍然静坐在黑暗中,品鉴往昔岁月余韵。

耶路撒冷古城墙,供游人游览的东、西两段城墙加起来,有二十多公里,我们用去了3个多小时的时间,才紧凑地将城墙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瞭望台、出击口、休息垛简单游览了一圈,虽然艰辛,却感慨颇多。城墙之路狭窄而陡立,五步一台,四步一阶,不肖一刻,便腿酸腰怠,但也只能向前、向前、再向前。因为,中间没有下城墙的路,前方路途遥远却充满希望,回头没有惊喜心智也不甘,咬牙前行是唯一出路。走完全部城墙后,整个人已经举步维艰,饥肠辘辘。为了犒劳自己的坚强毅力,我们坐进一家情调上好的餐厅。

餐厅温暖如春,窗外寒风凛凛,看着川流不息的行人,忽然觉得,耶路撒冷用“冷”的姿态,透析着一种新态度,是以色列人历经沧桑后的一种淡然与通透。

“哭墙”不衰

哭墙,是以色列之“眼”,它见证着犹太人几番生死变迁的始末。在犹太人眼里,“哭墙”是他们唯一能与“神”最直接交流的地方,是心中的圣地,是心灵的归属与再出发之地。世界上所有犹太人,都会汇集到这里,所有犹太人的历史,又都从这里走向世界。

“哭墙”之所以神圣,因为它是两代圣殿的遗址,书写着犹太人遥远而繁盛的辉煌,也记录着以色列不堪回首的屈辱。它是首个犹太国国王大卫之子所罗门建的所罗门圣殿(第一圣殿)的一部分。自从耶和华供奉在圣殿后,圣殿便是犹太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攻陷圣城,圣殿被毁,城内三千多犹太上层人士,被赶至新巴比伦地区(现在的伊拉克)。被迫迁到那里后,他们被剥夺了使用希伯来语的权力,致使希伯来文化沉寂近五十年,直到波斯皇帝巨鲁士灭了新巴比伦后。巨鲁士对被迫迁居在此的犹太人报以同情的态度。说,你们愿意就可以返回自己的家园。犹太人成群结队地返回耶路撒冷后,倾其所有精力做了两件事情,重建圣殿和着手编写圣经,耶路撒冷进入第二圣殿时代,此时的“残墙”成为第二圣殿的一部分。

饱受流离之苦的犹太人,深深了解一个民族丧失主权、精神无力、文化没落的灾难性结局,回归家园后,他们举全国之力,一边重建圣殿,一边用希伯来文撰写《圣经旧约》。重建圣殿,是重塑民族的精神佳皋,撰写《圣经》,是想用文字记录下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彼时的那两个举动,对犹太人意义及其重大,那是重拾民族自尊、重建民族文化的壮举。当时参与书写《圣经》的人,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出来的人,他们秉持着对民族、宗教的无比虔诚之心,将书写民族历史视为自己的殊荣和幸运。他们每每遇到书写“神”字时,必定洗净双手,以示恭敬;遇到书写“耶和华”三个字时,必定沐浴更衣,以示其虔诚、庄重,他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传递着一种态度:犹太民族的历史是用鲜血、生命、尊严书写的,犹太人也必定会倾尽身心之力爱之、护之。那些有形的圣殿,可能会面临历史的各种考验,但无形的历史圣殿、犹太人绵重的思想、文明發展史,将以文字、文化的方式,在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历史的留下浓重的笔墨。

公元70年,罗马大军攻陷了耶路撒冷,为了显示自己的神威,他们将圣殿犁为了平地,残存“哭墙”再次陡立风中,哭泣民族苦难。从此,犹太民族开始了两千多年,没有国家、没有主权,在全世界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向全世界宣布了以色列独立宣言,1967年,犹太人彻底结束了几千的流亡生活,重新回到了这块“应允”之地。经过几番洗礼的“哭墙”,被重新垒建成现在的样子,不仅成为世界各地犹太人,哭诉自己流亡之苦的精神家园,也成为世界各族人民,缅怀犹太人历史的重要地点。

“哭墙”又称为西墙(是圣殿西侧的一段墙),左边是男墙部分,右边是女墙部分。进入男信徒进入男墙区前,需在带头上小帽,以示对神的尊重。女信徒进入女墙区前必须穿戴整齐,遮发、不露脚,以示虔诚。“哭墙”缅怀区内,供有大量不同文字的《圣经》,方便全世界信徒祷告。一些信徒,手持《圣经》,备着水、食品,整天在此,与神交流。

游人进入该区前,需经过严格的安检。大量持枪军人在安检口、游览区执勤,随时随地对可疑人士进行盘查甚至搜身。也有便衣警察和管理人员,随时出现在你身边提醒你不合乎规定的行为,或者指着你正在闪光的相机督促你快点离开。

我们用整个下午的时间,徘徊在“哭墙”周围,任自己完全徜徉在纯净的信仰时光中,体悟那些虔诚信徒们凝重、痴迷的状态,看着他们抚摸圣墙、如痴如醉的神情,仿佛灵魂与之化为了一体,精神从未离开对祂的依傍。

“哭墙”,啼出的是民族的悲愤,留下的是民族精神再出发的动力。如今,任犹太人的脚步广行天下,而一旦心念唤起,足尖所向之地,必定是“哭墙”的方向。

“十字军”的“胜利”

1095年,地中海附近的拜占庭帝国,受到突厥人的袭击,国王阿里克赛一世,向西欧的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救。此时西欧早已垂涎地中海沿岸富庶的一切,便借“匡正”的名义,带着军队迈开向东的脚步。因军队佩戴“十字”标示,史称的“十字军”。1096年,“十字军”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东征。

“十字军”东征围攻的第一个城市就是耶路撒冷。那一天耶路撒冷上空的哀号声,一直绵延至今……十几万伊斯兰教徒的性命,丧失在“ 十字军”快意的屠刀下,“哭墙”见证了耶路撒冷第三次被屠。“十字军”东征的历史长达两个世纪,历经八次大规模战役,但只有对耶路撒冷的围攻,夺得了胜利。可是,那是怎样的“胜利”啊?!

“十字军”一个军官写给教皇的信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骑马走在城内,尸体遍布街巷,血染马腿到膝。仅在一个寺院避难的一万多伊斯兰教徒,当场便无一幸免。教皇读者那封带着血腥气的信,不寒而颤。这场由救援引发的“匡扶”战争,以“正义”的名声将耶路撒冷血洗,也再次使犹太人沦落为背井离乡的难民。

今天回视“十字军”东征事件的始末,会理智地认识到,那哪里是一个孤立、单纯的“援助”事件,它分明裹藏着统治者对宗教、政治、财富的拳拳野心,暴露的是教皇荒诞、暴虐、贪婪的真实面孔。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教皇面对“十字军”屡战屡败的窘境,竟然用更加荒诞的行为给自己恶行开脱,组建儿童“十字军”——成年人罪孽太深,上帝不降福予他们,儿童圣洁,可以夺取最后的胜利。于是,成千上万的孩子被逼拿起长矛,加入战争行列。可想而知,这些天真可爱的孩童,面对成人的铁矛利剑,该遭遇怎样悲惨的命运,于是,大量孩子被杀、被俘,甚至被贩卖、被凌辱、被奴隶。

战争的余虐,波及可能是一个城池、一个民族、一个宗教,但人性贪欲的恶,已经演变成了文化、历史,乃至整个人类、自然的灾难。

离开耶路撒冷时,我选了一盘《宣礼曲》CD,想把它写入灵魂,也想把“哭墙”、“苦路”的真谛,涅磐成精神的家园,以纪念耶路撒冷——这块我灵魂深深倚偎过的地方。

猜你喜欢
圣殿圣地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瓷片
失踪的圣殿骑士团巨宝
我要到我的耶路撒冷
2018年正艺术展览作品
欧洲最早金融集团:生于战争,毁于金钱
跟踪导练(一)(5)
七月拜访火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