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考大作文分析与应试策略

2018-05-18 10:47赖超
考试周刊 2018年45期

摘 要:本文梳理和分析了十年来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大作文的命题趋势和考查题型,提出对材料作文的把握要从审题立意、提炼观点入手,并对紧扣材料,吃透材料,选好角度,准确立意等方面提出自己独特的应试策略,以期能够更好地在高考中发挥水平,获得高分。

关键词:高职高考;大作文;应试策略

我们先梳理一下近十年来高职高考大作文的命题趋势如何,如表所示:

一、 趋势分析

根据上表,从近十年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大作文的题型来看,主要还是以“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的题型来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近四五年来,“材料作文”尤显突出,通过分析其趋势走向,基本上体现了這两个特点:1. 题型以一段材料(文字、故事、事例)引出一个话题或问题,让考生写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和思考。2. 材料文字一般是有关人生的价值观、为人的态度、处事的哲学等话题。另据近年来命题的趋势,越来越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或抛出有争议性的社会性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待考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辨别是非的思辨能力。

二、 评分标准

根据近年来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要求以及作文的评分标准,作文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如图: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三、 考点解析

从2013年高职高考第一次出现了材料作文,至今五年都是连续出的材料作文,由此可见,广东高职高考作文近年来尤其偏重于材料作文的写作了,这必须引起我们更大的重视。

材料作文对考生审题的能力要求更高,它不像“话题作文”,已经有了一个指向性比较明确的“话题”了,只要头脑不发热,基本上不会离题万里。但材料作文却完全不同,虽然题干表达也是“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但不同的角度,立意可以很多,往往难于找出那个最令评卷老师满意的“最佳角度”和“最佳立意”。

材料作文的写作对职校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作文是最能考查考生的真实水平。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所以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职校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可见,材料作文的关键点在于审题和立意,确定自己要写的中心论点,而且不能偏离“最佳角度”和“最佳立意”太远。观点的提炼至关重要,否则就有可能严重失分。

四、 应试策略

如何才能紧扣材料,吃透材料,选好角度,准确立意,符合作文评分的标准——符合题意、立意深刻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 抓住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如2014年“深泉学院”的材料作文,审题时,材料中介绍了“深泉学院”这所美国最特立独行的学校,之所以被称为“最特立独行”,是因为在这所学校里,学生除了上课就是劳动,喂猪、做饭、驾驶、搬运,最重的体力活几乎都要干。这是什么学校?跟监狱有区别吗?最后点出本文的“文眼” “深泉学院的校训是——学习、劳动和自我管理”。这是材料的关键句。抓住了这个关键词,就抓住了材料的“文眼”,即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然后问你对上面的材料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那么你要考虑了: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这样的学校教育?赞同的原因是什么?反对的原因又是什么?思考清楚了,就可以写其中的一个观点,展开论述即可。

(二) 主旨归纳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领悟材料的中心,并归纳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如2016年“让座”的材料作文,材料中先提出“让座问题”已经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接着列举了有的老人强迫别人让座,有的老人拒绝好心人的让座,大部分人们都能做到尊老爱幼让座,但也有部分人只顾自己,不肯让座。在描述了人们对让座的种种看法之后,抛出一个问题:请问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那么考生拿到题目后,在审题和立意的环节上,一定要记住必须整体把握材料,不能简单片面地只写某一类人的做法,进行赞扬或批评。因为材料中给出的种种事实情况都是存在的,那么究竟应该提炼出怎样的观点才能比较切合出题人的初心呢?我们认为,在整体把握材料内涵之后,应该把社会性问题提升到公民行为价值上来考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公民价值观?当然应该是大家互帮互助,和谐文明的社会正能量了。由此积极的方向去提炼本文的中心论点和立意,当是最佳的角度了。

(三) 以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如2013年“钢琴家的拒绝”的材料作文。

当主持人邀请塔尔贝格表演钢琴,他问演奏会什么时候开始,主持人说一个星期之后,塔尔贝格却拒绝了,因为他想演奏新曲目,练习时间不够。主持人不解地问:“大师还用练习吗?”塔尔贝格说:“每次发表新作品,我至少要练习1500次。一天练习50次,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您能等一个月,那可以。如果不能,很抱歉,只能拒绝您的邀请了。”

由塔尔贝格拒绝邀请的结果往回推理,钢琴家为什么会拒绝邀请?你认为原因是什么?那么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够比较准确地归纳出原因: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尊重艺术,追求完美;艺术要对观众负责。这些原因都可以转化成作文的立意,或文章的中心主旨。

(四) 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如2015年“两只蚂蚁”的材料作文。

两只蚂蚁寻找食物,遇到一堵高墙。其中一只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可是爬到一半,就跌落下来。它没有气馁,重新往上爬。另一只螞蚁驻足观察了一下,也开始往上爬,跌落之后,它决定绕过这堵墙。最终,第一只蚂蚁几经努力翻过了墙,第二只蚂蚁经过长途跋涉也绕过了墙,它们都找到了食物。

你对上述材料中两只蚂蚁的行为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两只蚂蚁,同样遇到困难(高墙),一只坚定地往上爬,跌落下来后不气馁,继续翻越高墙;另一只在跌落之后,决定绕过这堵墙,最终,两只蚂蚁都成功地战胜了困难,找到了食物。我们通过这个“寓意故事”,进行“由物及人”的联想,说明一个什么哲理?人类也像蚂蚁一样,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人不畏困难,坚强面对;也有人遇到困难,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困难。两者的相同点是什么?就是面对困难,不气馁,不放弃,不管通过什么方法,都要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最后取得成功。这就是材料的中心、立意。

(五) 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如2017年“网络视频引发的问题”的材料作文,又是抛出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考查考生辨别是非的思辨能力。材料中给出的“由网络视频中男子对女子的施暴而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甚至进行人肉搜索与鞭挞”这个社会现实,并且提供了两个观点:一个是“有人说,施暴的男子理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在网上采取人肉搜索和辱骂的方式去攻击他,又变成了另一种暴力。”另一个是“有人说,大家在网络上表现正义和热心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对被欺凌的陌生人出手相助却很难。”作为考生,首先要冷静地分析,这两个观点对错否?很明显,两种观点都是对的,第一种观点是基于人的隐私权的侵犯而否认人肉搜索的做法,因为这会导致制造另一场“网络暴力”;第二种观点是表达“网络正义”要远远比“现实正义”容易得多。这两种观点任选一种进行分析阐述都是可以的,关键就看你的兴趣点和知识储备量了,当然你也可以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评论,得出自己的观点,比如:“针对这两种观点,我既反对违反人权的人肉搜索与辱骂,又反对口水大于行动的网络正义,我认为碰到此类事件,人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劝说和制止暴力事件的发生,当然前提是要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力量。”如果你能得出类似观点,那么你就能拿到较高的分数了。

大作文在高职高考语文试题中比重占40%,几乎是坐拥半壁江山,60分的分值对广大考生来说,自然不能等闲视之。但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很少有考生能够认真花多点时间去对待作文这事,几乎都是临近高考了,急匆匆浏览一下作文分析或范文即上考场。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经常听到有学生高考之后才后悔莫及地说:“唉,我其他题型做得都不错,就是作文,拖了大腿!”如果平时就缺乏练笔的训练机会,临时再抱佛脚也无济于事。

作文的大忌就是“临时抱佛脚”,因为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跟一个人的阅读、阅历、认识、思维、情感等能力密切相关,它不是在短期时间内就可以突飞猛进,甚至一步登天的。在写作中,我们需要掌握方法和技巧,从“临摹”开始,多读书,多思考,多练笔,入门之后,慢慢积累,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谈“创新”。相信同学们只要遵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这个规律,在高职高考的临场作文上必有大的突破。

作者简介:

赖超,广东省东莞市,广东省东莞市轻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