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

2018-05-18 10:20易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应试素养能力

易锐

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时期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新特点,即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这一特点相匹配的教育主导者——教师,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要真正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在这种新的态势下,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现就目前高中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瑕疵掩德,重塑品行

教师职业,应当是一个光辉的、充满着正能量、指向未来方向的职业。但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有些教师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诚然,教师也需要生存,也有追求物质享受的权利。那么,在物质保障的前提下,就不应该无限的膨胀自己的私欲,以追逐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目的。

有些教师无视职业道德的约束,做一些有悖师德的事情。比如:请托家长办事以谋私利,接受家长的宴请;违反禁令,校外办班补课;重点培养“清北”生,不能兼顾大众学生的功利教育……这些畸形的师德,也会引领教育走向扭曲。当然,这些只是个别现象,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教育是容不下这些“蠹虫”的。因此,我们应趁着改革的东风,肃清这些不良現象,重塑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文明友善、讲究诚信、立德树人。

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起到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身正为范”,只有自身具备高尚的品行,才能以人格魅力去感化自己的学生,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学生。

二、涉猎狭窄,眼界欠缺

新的社会形势,需要教师涉猎广泛,眼界宽广,学识渊博。但事实上,有很多教师还达不到这样的高度。的确,有教课任务重、批改作业量大、备课繁重这样的客观原因。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就需要兼收并蓄,涉猎广泛,能够高瞻远瞩,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人生方向。教师不应该只是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认为教几个知识点,教会学生的应试能力,就是一名优秀的老师。老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怎样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辩证地看待问题,灵活地运用知识等等。

令人心忧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不会举一反三;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清晰;不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思维僵化;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不去主动求知等等。所以,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开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三、固步自封,创新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些老师依然觉得所谓的“改革”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认为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其他的都是形式主义。这类老师跟不上时代变迁的步伐,思维僵化,停滞不前,缺乏创新的认识和动力。

我们经常看到有这样一群老师存在:他们仍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吸收;他们将知识的讲解机械化,教条化,使学生知此而不知彼;他们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贯的说教式,缺乏生动的、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无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否定新的发现,只给一个“标准”答案;他们以完成40分钟的教学任务为目标,不去培养学生的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的“透明化”,我们要做的不是教授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启迪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的进步。

四、专业素养欠缺,基本功不扎实

有些老师自己没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处于一种浅阅读的状态,阅读浅尝辄止。甚至,有些老师除了课本和教辅资料,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自己也不会开辟源头活水,让学生陷入了“死胡同”,为应试而应试。这种现象,也让教育者很无奈,于是借着高考的指挥棒,“强迫”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比如北京高考,今年就明确说明,语文试题会涉及哪些名著,学生为了考试不得不捧起经典。阅读,难道不是一个老师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吗?

有些老师不能写一手好字,不能以身作则,不能规范地板书;不能用优美的语言去打动学生;不能用得体的衣着去影响学生;不能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等等。正所谓“身正为范”,只有教师自身素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作为榜样,被学生效仿,教师这面镜子才能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有些老师缺乏深厚的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没有理论的支撑,过于感性或随意,自然就缺乏研究的能力。对于教材的解读,仅仅依靠参考书目,没有去挖掘深层次的内涵,达不到启迪学生心智的效果。有些老师忽略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只注重写,而且只能写千篇一律的应试文章。这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甚至放弃了语文的学习。

五、科研能力不足,人际关系紧张

科研能力是老师的必备能力,它能让老师站在科学的高度上进行教学,可惜的是,教师觉得备课、上课、改作业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于搞科研,那是大学老师的专项,与自己无关,殊不知,强大的科研能力,才是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师要研究教材、教法、学生,从客观上把握这些,才能进行精准教学,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有些教师在处理同事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时要么“文人相轻”,要么过于武断,导致自己工作不顺,教学难以维持。作为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要“致良知”,教师是一个良心职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有些教师只把它作为谋生的职业,缺少一种投入,奉献精神,甚至是锱铢必较,以谋私利为目的,这样势必导致与同事交往时,与学生相处时,出现一些摩擦和矛盾,老师在这中繁杂的人际关系当中,有所羁绊,就做不到专心教学。

作者通联:河南信阳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应试素养能力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错别字先生
应试良方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