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成长:“家乡美”体验式专项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18-05-18 11:20周芳
读写算 2018年26期
关键词:成长

周芳

摘 要捕捉幼儿身边熟悉、直观、鲜活生动的资源,将其进入幼儿园课程;改变以往对幼儿游戏的观念,实施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体验式专项活动。让幼儿从小得到有益的民族传统文化浸润,亲身了解家乡、观察家乡、创作家乡,感受家乡的美。

关键词成长;家乡美;体验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047-02

【缘起】

参观王庄名小吃——拖炉饼后,孩子们对它念念不忘,一直念叨着。在一次手工活动中,孩子们在制作拖炉饼:在自由活动的空间里,4个孩子自主地选择黏土、彩色纸屑、擀面杖等游戏材料,做出各种形状、味道的王庄名小吃——拖炉饼,大胆而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合作交往,你擀面、他包馅儿、我撒“葱花”,真像一条流水线,体验着操作和交流的乐趣;他们将生活经验和自己的观察变成事实,将自己的想法丰富地表现,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幼儿对家乡的东西这么感兴趣,这就是幼儿的经验成长!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认识游戏

从前我们给幼儿设定好的游戏,有娃娃家、医院、小吃店、银行、超市、理发店等,还有事先准备好“琳琅满目”的游戏材料等,看着幼儿不断重复的游戏情景,听着那些一句句标准化的对话。这一条街的游戏看似十分热闹,仔细一想:为什么游戏总是这些主题?有的老师或许会说:自我进入幼儿园起就是这样玩的,不玩这些玩什么呢?对呀,这些游戏霸占着幼儿的游戏,强占着老师的认知,不玩这些,孩子们应该玩什么呢?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准绳,结合《指南》中所要求的“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等要求展开活动。且跟随本园课题《幼儿家乡归属感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我们预开展以“家乡美”为主题的专项活动。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或者说,通过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他强调“做中学”的理念,正好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由此,我们开展体验式专项活动,即先做后学,先行后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幼儿为中心,以体验活动为基本内容,通过操作体验、感受体验、视觉体验等进行,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幼儿求知欲,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一、以“家乡美”为起点,汲取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

王庄地处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界,乡风民俗淳朴,历史文化厚重。传统节日、婚假习俗、名人典故内涵悠久;迎阳古桥、王庄老街承载着几代人的故事;家乡小吃、家乡物产、家乡方言资源丰富、剪纸、戏曲、编织等家乡艺术更是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中,带来别具乡野风味的美丽与活力。我想,这样的家乡是美丽的,这样的“家乡美”是可以拿来开展体验式专项活动的。

(一)环境为基,材料为辅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强调教师应成为环境的准备者、保护者和管理者,创设良好的环境。

环境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我园在开展课题活动以来,逐步地优化环境,“地方资源”犹如一朵兰花般在幼儿园慢慢地绽开、开放。你看从“地方资源”展示的T台,从草编作品到塑扣板雕刻,从草席到竹篾,从戏曲脸谱到各种编织作品,从超市货架到手推车,无一不体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别具乡野风味。孩子们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艺术感、真实感油然而生,仿佛身临其境,在地方资源带来的美丽氛围中快乐徜徉。

在精心布置游戏大环境的同时,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上也将地方资源深深挖掘和利用:喜庆的腰鼓、仿真的编钟、架子鼓、碧绿柔美的柳条给人以美的享受;“特色小吃”最能吸引眼球,王庄的拖炉饼当然是店里的招牌产品,还有玲珑剔透的小笼包,像模像样的四角粽子,带有喜庆味道的方糕……红橙黄绿青蓝紫,生动有趣的表演道具承载着幼儿多彩的幸福,形象逼真的“水果、蔬菜以及点心”构成了一个多彩的世界。这琳琅满目、形色俱佳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时兴趣倍增,逼真地再现生活,体验着模仿、想像、游戏的快乐。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是开展活动的保障。然而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具有操作性,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为线,延续经验

幼儿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既应该涉及当前活動,又能延伸到过去或未来。在幼儿园课题的引领下,以体验式专项活动为切入口,充分发挥校园的资源的同时,也积极利用社区资源,例如:王庄西瓜基地、货架展销会、小兰花自剧团等,把它们都纳入了我们“亲家乡”为课程群的系列活动。(见下图)

二、以“开放式”为支点,撬动全园性活动的开展

“一切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亚里士多德领悟到:青年人学习课程之所以效果不佳,是由于“他们对生活尚无实践经验”。既然要突破以往的“假”游戏,回归幼儿“真”游戏,我们认为:教师的观念还需要转变。如幼儿需要一个更加开阔的环境,引发交流;幼儿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必须有真实的情景才能去说;小班幼儿的胆怯、不知所措需要大班的哥哥姐姐的协助才能完成。我们何不尝试开放式的活动模式,打破班级界限,扩大幼儿的交流范围,将体验式专项活动变成全园性的、混龄式的。

(一)开放的活动空间

以前的游戏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活动范围有限,幼儿之间的互动也有限;不同班级重复设置类似的游戏环境和材料,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为此,我们实施了游戏场地的开放性政策,拓展了原有的游戏区域范畴。

我们幼儿园共有两层楼,均以走廊创设公共的游戏场地。在开展游戏时,幼儿可自由穿梭于两个楼层的场地中。各班结合“家乡美”的乡土资源来创设游戏环境,以“小家庭”的形式呈现,而走廊公共区域的设置则以繁华热闹的“大社会”来互动,让幼儿体验不同主题的游戏乐趣。将小中大融会贯通,打破班级界限,采用大带小的活动。小班幼儿以直接行动思维为主,喜欢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材料,且爱模仿。因此,在大班的哥哥姐姐带领下熟悉各个体验式活动的内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中大班幼儿则能更多地进行合作式互动,在操作、观察、交流中共同成长。

(二)开放的活动内容

《指南》指出,幼儿学习方式是直接经验的感知。能动手操作的游戏才是幼儿真正能“玩”起来的游戏,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活动内容、准备材料、制定规则。在操作过程中、在真实的情景交流中提升经验。例如:“家乡美食吧”、“家乡设计园”等。让幼儿在摆摆、做做、说说、玩玩中获得发展。(主要活动安排内容见下表)

(三)开放的活动环境

开放的活动环境包含两个方面:一师开放的心理环境,即活动中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师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二是开放的物理环境,即活动的时间及玩具材料是开放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取放玩具材料。

在混龄的活动中,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每个年龄段发展的特点也是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怎样,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递进。在“家乡民间游戏”的活动中,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进行“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小班幼儿从刚开始的胆怯不敢尝试或一直被抓,慢慢地挑战“老狼”的角色。有时候中大班幼儿玩的游戏小班幼儿不感兴趣,他们主动进行“小班小朋友喜欢的民间游戏”的调查。幼儿通过活动不仅较快地融入集体、合作游戏、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还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主动交流,获得全面发展。

黛安在儿童世界中谈到: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儿童在游戏中成熟。每一位幼儿都是不可复制而独立存在的,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思想,遇事有独立的处理方式,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幼儿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开展活动。而我们所开展的一系列体验式专项活动,促使幼儿进行一种体验状态,自己觉悟,逐步达到“水穷云起”、“石火电光”的生命境界。从文化建设和内涵建设上让幼儿先来体验,从而感悟,比空洞的说教式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汤芬.体验生态的魅力: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12).

[2]宋武,张潇月.活动区创设的“N+1”模式[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7(04).

[3]谭晨.儿童游戏——在游戏中成长[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03).

猜你喜欢
成长
打造青少年教育品牌构建社区教育新局面研究
在爱的阳光里,和孩子共成长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漂泊中的追梦人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有容乃大:学术期刊编辑成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