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小说中的悲剧情结探究

2018-05-20 13:59黄国英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6期
关键词:悲剧命运

黄国英

摘要:上世界七十年代,梁晓声依靠知青文学崛起于文坛,作为一个以知青题材为主要创作对象的作家,他用深沉而又充满眷恋的感情描写了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年轻男女的青春、激情和苦闷、彷徨。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整整一代人的心路历程。经历过十年动乱的梁晓声作品中有着深深的悲剧情结。梁晓声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雪城》,也将自己的悲剧情结深深的融入到这部作品当中。

关键词:知青文学;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6-0-02

梁晓声作为一名知青作家,亲身经历过十年动乱以及之后的上山下乡那个疯狂的时代,也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带给他的艰苦体验。他饱含深情将时代带给他的创伤写进自己的作品当中,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知青形象,描述了整整一代人的苦难和忧伤。《雪城》是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悲剧情结渗透到小说当中的每个人物以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命运充满了那是时代独有的悲壮色彩,是整整一代知青生活的缩影。

一、悲壮的英雄主义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青响应国家号召,前仆后继的深入祖国边陲的农村地区,他们怀揣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希望能够在农村地区干出一番事业。但是现实是残酷的,知青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精神面貌,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在上山下乡的整整十年时间里,他们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是历史和时代造成的悲剧。《雪城》用深沉的语调描述了整整一代人的悲剧。梁晓声通过他的作品冷静的表达出了这样一种观念: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面前,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时代赋予他的命运,能够改变的只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更好的完成这种使命。当年那些扎根在北大荒的知青们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先给了北大荒。当这个疯狂的时代结束之后,知青们都选择返回城市,但是倔强的营长却习惯了这种生活毅然选择了留在北大荒,他选择承包大量的土地,最后他却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这种悲壮的英雄主义让人唏嘘不已。

二、返城之后的悲剧命运

当知青们终于熬到返城的时候,对生活充满了憧憬的时候,残酷的现实无情的打碎了他们的幻想。曾经生活的城市并没有对返回的知青张开双臂,而是用孤立和冷漠应对他们。曾经生活过的故乡给了知青们原本千疮百孔的心致命一击。当前知青们激情满怀的阔别城市来到祖国的边陲,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热情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但是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他们的青春被蹉跎的所剩无几。当他们带着一颗千疮百孔的心,满怀希望的返回城市时,仅存的希望又被击得粉碎。整个知青群体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他们感到痛苦和彷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满怀激情,希望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因此返城的知青们没有对上山下乡运动全盘否定,而是去讴歌那以青春为代价的悲壮和心灵的历史,把青春的苦难变成人生的骄傲。

姚玉慧原本是知青中的教导员,为了追求自己的进步不惜压抑自己的感情,回城之后原本的工作经验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吴茵也是一个悲剧的典型人物,她对爱情的追去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她放弃现有的不幸福生活勇敢的追求新的生活,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她却在失败中对自己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城市文明对于知青来说充满了新的诱惑,王志松就没有抵御这种诱惑,原本正直的他被城市生活的市侩所腐蚀,良知逐渐消失,最终在城市当中随波逐流,抛弃了他作为知青时候的铮铮铁骨。梁晓声的作品当中包含了太多的悲剧故事,包含了作者深厚的知青情结。梁晓声通过自己的作品刻画了十年动乱之后的一代人,从疯狂的红卫兵变成满怀激情的知识青年,再到充满挫败感的返城。这条道路疯狂而充满了艰辛,作为被时代不抛弃的整整一代人,他们在返城之后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轨迹,重塑自己的人生。

三、对生命的思考

梁晓声的知青情结充满了深厚而悲壮的感情色彩,死亡经常在他的作品當中出现。梁晓声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对那个特定年代的生与死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知青们饱含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相信“人定胜天”。这种盲目的自信在使他们战胜很多困难,但是也使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时候这种代价就是死亡。梁晓声笔下的死亡从来不是单纯的表现死亡的压抑,而是透过死亡表现出一代知青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不屈不挠的进行抗争,披荆斩棘,从不向命运和困难低头,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梁晓声的作品当中从来不回避死亡,他作品中的很多高潮都是由于死亡推动的。当郭立强死在警察的枪下之后,严晓东愤怒了,在他的号召之后知青们开始了抗议游行,直接将作品推向了最高潮。这个时候读者的感情仿佛也被二十万知青的示威游行所裹挟,每个人心中都能感受到知青心中的愤怒。任何一个知青都无法忍受这种愤怒,他们抗争这种集体性的不公平。

如果说郭立强的死亡是轰轰烈烈的,而袁眉的死亡是静悄悄的。袁眉温柔而善良,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结束知青生活返城之后原本是要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命运仿佛和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她的丈夫为了让他在睡一会儿向炉子里多加了一铲子煤,但是正是这铲子饱含深情的煤让她还十分年轻的生命安静的画上了句号。如果说郭立强的死亡让读者心中感到愤怒,那么袁眉的死却让读者感到锥心的疼痛。

《雪城》中一次“人防工程”塌陷,数不清的生命被埋葬,这又是一种死亡方式。上山下乡的十年时间里,几乎可以让几十万知青建立一座城市,但是这些知青的青春却被埋在贫苦的北大荒,他们并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就像人防工程塌陷埋葬的生命一样,不知道有多少知青的生命和青春被埋葬在祖国的边陲,默默无闻,永远不为人所致。这种死亡让人感到心酸。

四、结语

梁晓声作为一个经历了十年浩劫亲身体验过上山下乡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作家,他对知青充满了热爱,对那个特殊的年代充满了特殊的感情。梁晓声以真诚的情感赞叹道:“不管怎样说,这些拓荒者的生命没有白白地燃烧,他们毕竟化作胶林,化作照亮边疆夜空的群星,化做装点山川大地的一片新绿。不论他们是否创造过伟业,作为一代人曾前仆后继为之献身的拓荒大业的永恒坐标,他们的殉难本身不就是一种灿烂,一种理想主义和人类精神的生动化身么?

但是他没有一味的为那个年代涂脂抹粉,而是站在一个比较中立的立场,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他用不折不扣的真实的知青情结去客观地描述生与死,不同寻常地反映生活真实的本质,去深刻体现知青的现实命运。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知青的上山下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正如梁晓声在评价上山下乡运动时说:“不是去农村传播文化,传播科学,改造贫困和发展力,而是去进行被动的思想改造,去接受一个千百年以手工方式进行耕作的没有文化的农民阶级的再教育,从而达到把自己变成最普遍意义上的农民的崇高的目的。历史在这里开倒车。在这里,梁晓声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统观历史,打通历史,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场运动,在这一点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审美追求也超越了现实,超越了文学本身。

参考文献:

[1]林小红.一个不封闭的圆环——浅论西方悲剧主题发展的一条线索[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2]赵国繁.现代社会的悲剧主题——重析《推销员之死》[J].新西部:下半月,2008(2).

[3]凌晨.石墙内外——析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主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刘林楷.富于宿命观悲剧色彩的艺术大师——读托马斯·哈代“The Distracted Preacher”[J].鄂州大学学报,2001(1).

[5]韩建国.确定性与悲壮美的苦心追求——梁晓声作品艺术初探[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0(Z1).

[6]蔡翔.对确实性的寻求——梁晓声部分知青小说概评[J].当代作家评论,1985(6).

[7]张广崑.坚硬·蓬勃·灿烂——从梁晓声说到北大荒文学风格[J].文艺评论,1986(6).

猜你喜欢
悲剧命运
伟大的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命运与共
命运的更迭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命运秀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