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新媒体 推动文化建设

2018-05-21 01:52邓海燕
人民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公众精髓中华

邓海燕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应秉承正确价值观,萃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应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推广方式,以热忱态度传扬传统文化;应运用先进技术搭建沟通桥梁,吸收国外诸多优秀文化。发挥新媒体优势,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 文化建设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秉承正确价值观,萃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首先,萃取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和而不同”思想具有极大的社会治理意义,其涵盖的不仅是人与环境的关系,更上升到人生信仰和治理国家高度,对国家发展、社会治理、早日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新媒体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融入“和而不同”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与自由。其次,萃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就蕴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这些思想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不仅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恢弘气度,更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新媒体文化建设应以家国情怀为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与爱国。最后,萃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坚韧与自强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主旋律,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元素,在这种强大精神的指引下形成了中华儿女坚韧的性格。新媒体推动文化建设应注重吸收自强不息的精神元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与公正。

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推广方式, 以热忱态度弘扬传统文化

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才更具生命力。现阶段,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文化推广方式的创新,借助新颖的文化推广方式,让表演、艺术、科技等领域的文化传播更加深远。相比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在文化建设和传播方面的创新性更强。新媒体利用真实、生动、多样的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展示出不同传统文化的精神和要领,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

首先,借助新媒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视,相比其他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口口相传为主,利用文字和图片并不能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借助视频、音频的方式能够展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媲美口口相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存的更加久远。其次,借助新媒体传播戏曲文化。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戏曲唱腔既有艺术美感,又能表达出传统文化精髓。传统媒体对戏曲文化的推广力度不足,而新媒体在此方面作用突出,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戏曲进行充分包装,不仅能够保留戏曲文化中的精髓,更容易让现代青年人接受,只有青年人愿意接受和吸收传统文化,文化建设才能取得初步的成功。最后,借助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传统文化,新媒体利用创新性的推广方式,将少数民族文化带入到大众视野,其中最具典型的就是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借助新媒体让社会公众对云南白族的孔雀舞有了新的认识,也让白族的舞蹈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不仅需要热忱的态度,更要注重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只有吸引人、具备创新性的文化传播才更具现实意义,新媒体在推动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时刻注重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

运用先进技术搭建沟通桥梁,吸收国外诸多优秀文化

中国文化建设不应对国外文化采取拒绝态度,而是应去伪存真,选择和保留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文化元素。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利用先进技术让更多的国外文化进入中国,给予我国文化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应从众多国外文化中进行筛选,将优秀文化予以保留。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文化的传入将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即便是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播也存在“西强中弱”的现象,西方文化在新媒体时代更具发言权,但文化建设必须实现交流,在交流和碰撞中才能凝聚文化精髓。同时,部分西方国家在文化领域大搞“颜色革命”,我国在吸收国外文化时要格外注意,坚决抵制“颜色革命”对我国文化造成的冲击。

除此之外,运用先进技术搭建沟通桥梁,不仅是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也是对国家文化自信的一种肯定。国外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失败,如果传统文化能够抵御住国外文化的冲击,恰恰证明我国传统文化更具有生命力。试举一例,国外在新技术与文化结合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部分国外文化将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利用新媒体制作视频展示西方国家的强盛和秀美,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木乃伊进行“复活”,让木乃伊生动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得知此项技术后,我国也注重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利用高科技影响技术展示了传统绘画巨作《清明上河图》,相关的人物鲜活具有生命力,在网络中引发大量关注。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在新媒体技术方面并不落后,只要将新媒体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创造出的新文化将更有对抗效应,能够抵御住国外文化的恶意入侵。

动员公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推动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国家和政府作出努力,更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只有具有群众基础,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成功。媒体作为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应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之中,告知政府公众的需求,并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推广。首先,将新媒体打造成为中国文化形象传播的窗口。一直以来,新媒体对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具有重大作用,是中国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新媒体利用自身优势将文化进行包装,并对外输出,让世界更加清晰的看到中国文化。

其次,将新媒体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社会公众的文化诉求,是中国文化的简要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借助新媒体的传播,能够让国内、国外更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最后,将新媒体打造成为社会大众提高文化素养的平台。新媒体对社会公众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社会公众频繁接触新媒体,通过新媒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借助课件、视频、数据库等新媒体资源,向社会公众进行文化輸出,通过微博、微信、贴吧增强社会公众之间的文化交流,让社会公众能够拥有学习中国文化的平台,从而更好地掌握中国文化。纵观新媒体在推进文化建设方面的诸多作用,新媒体不仅是提高社会公众文化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是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5BZW00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丁柏铨:《传媒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1期。

②李勇:《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建构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

③董天策:《新媒体与文化生态的重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1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社会公众精髓中华
江苏省常州市第四中学——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塑造现代学校精神
MIDNIGHT IN TAIPEI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数字化媒体时代影响性诉讼生成机制研究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试论社会公众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的领域和方式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