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群体的儿童参与:性别、同胞结构和学校差异的比较

2018-05-23 11:50周金燕邹雪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差异分析

周金燕 邹雪

【摘要】在中国儿童参与进行调查的数据基础上,采用统计假设检验方法,分性别、同胞结构和学校质量,对儿童参与情况进行了差异分析。其中,儿童参与的内容包括儿童的家庭经历、放学后时间分配、学校参与、校外教育、社会交往、网络参与、公共参与等方面。调查发现,女生和男生之间,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以及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在家庭、学校、校外乃至网络和公共参与中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儿童参与 差异分析 性别 同胞结构

本文将报告不同人口特征、学校特征儿童的参与差异。人口特征包括性别特征和同胞特征(即是否独生);学校特征指学校质量的特征,并将学校分为优质和普通两类。依照儿童参与的分类框架,分七个方面报告儿童参与的差异:一是家庭经历的差异;二是放学后生活的差异;三是学校参与的差异;四是校外教育的差异;五是社会交往的差异;六是网络参与的差异;七是公共参与的差异。

根据变量类型特征,差异检验方法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F检验和卡方检验三种假设检验方法。其中,独立样本T检验是比较两个相互独立样本的平均数与总体间的差异显著性;F检验是方差分析中比较三个及以上样本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是无序分类变量统计推断中的常用方法,主要是比较两个及以上样本分布的一致性状况。

一、男孩和女孩的参与差异

(一)家庭经历的差异

本部分将报告家庭经历的性别差异。家庭经历的内容包括亲子沟通、亲子活动以及家庭参与三个方面。

1.亲子沟通的差异

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儿童日常沟通的广度及频率,沟通内容包括学习、心情、交友、父母工作、合理用钱、什么是爱、生命和死亡以及社会新闻、时政、国家大事等。这8个项目可综合成亲子沟通指数(信度系数为0.77),用以代表亲子沟通的总体情况。

第一,综合来看,男孩和女孩的亲子沟通存在显著差异。与男孩相比,女孩和父母的沟通频率更高,并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第二,具体到沟通内容,女孩和父母沟通学习、心情、交友等内容的频率显著高于男孩;但有关花钱的沟通上,却显著低于男孩。其他项目如爱、生死、工作和时政等方面的内容沟通上并未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2.亲子活动的差异

亲子活动是指父母在儿童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参与表现,包含和父母一起看电视、父母辅导学习、一起运动健身、看演出、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等、国内旅游、国外旅游7个项目的频率。

第一,女孩和父母一起看电视的频率显著高于男孩;但在父母辅导学习、国内旅游、国外旅游等亲子活动项目上,却显著低于男孩。第二,运动健身、看演出、参观博物馆等亲子活动项目,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尽管各项平均值中男孩的亲子频率要高于女孩的亲子频率。

3.家庭参与的差异

家庭参与包括家务参与、家庭财务参与、家庭决策参与三个方面。其中,家务参与是指儿童平时在家里做家务的多少;家庭财务参与是指儿童对家庭财务收支来源的了解程度;家庭决策参与是指儿童对家庭重要决策的参与程度。

第一,家务参与、家庭财务参与的性别差异都并不显著。这表示女孩做家务的频率并不显著高于男孩;并且,在家庭财务参与上,女孩和男孩之间也并无显著差异。第二,男孩和女孩参与家庭决策上存在显著差异。女孩的家庭决策参与度显著高于男孩,表示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参与到家庭决策中。

(二)放学后的时间分配

放学后的安排包括两方面:一是儿童安排放学后时间的自主性程度;二是儿童放学后的时间安排,包括做家庭作业、和朋友玩、锻炼身体、看课外书、看电视和上网六个方面的时间。

第一,男孩和女孩的放学后自主性存在显著差异。女孩安排放学后的自主性程度显著高于男孩。第二,具体到各项放学后安排,女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显著高于男孩,而在和朋友玩的时间、锻炼身体的时间、上网的时间等项目上显著低于男孩。这表示放学后女孩更多地去做家庭作业;而男孩是更多地去和朋友玩、锻炼身体和上网。此外,男孩、女孩放学后看课外书、看电视的时间并没有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三)学校参与的差异

学校参与包括学生的上学方式(走读/住宿)、社团参与、师生交流、校园欺凌四个方面。其中,校园欺凌由语言欺凌(同学用难听的绰号来称呼)、行为欺凌(被同学故意冲撞)和关系欺凌(同学联合起来孤立)三个指标来衡量,用因子分析方法综合而成,数值越高表示受欺凌的程度越严重。

第一,男孩的走读比例显著高于女孩。第二,男孩比女孩更少参与学校的社团,但更多遭遇校园欺凌,并且这一差异表现显著。第三,在师生交流的频率上,男孩和女孩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四)校外教育的差異

校外教育包括校外活动和课外班两部分。校外活动包括国内、国外营地活动(如夏令营、冬令营、游学活动等)、校外主题活动(例如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科学考察等)三个方面。课外班是指这学期儿童参加课外兴趣班的数量和频率、参加课外补习班的数量和频率。其中,兴趣班是指如机器人、舞蹈、钢琴等非学校考试内容的课外班;而补习班是指如数、理、化、生、政、史、地等学校考试内容的补习课外班。

第一,男孩和女孩在参加校外活动(国内营地活动、国外营地活动、主题活动)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虽然男孩参加国外营地、校外主题活动的频率和门类都高于女孩,但这种差异并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女孩参加国内营地活动的比例也高于男孩,但差异也并不显著。第二,男孩和女孩在校外兴趣班的参与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女孩上兴趣班的门类和频率都显著高于男孩;但在补习班参与上两者并无显著差异。

(五)社会交往的差异

社会交往的内容包括同伴交往、邻里交往和国际交往。同伴交往包括好朋友数量(同班、其他班级、校外好友);同伴交往方式包括和同伴经常出门交往或到对方家里去的频率和使用电话、微信、QQ等方式联系朋友的频率。邻里交往是指和邻居交往的频率;国际交往是指和外国人交往的频率。

第一,同伴交往中,男孩在同班、他班或者校外的好朋友数量都显著多于女孩,并且出门一起玩或者到对方家里玩的频率也显著高于女孩;但是女孩用电话或网络的方式交往的频率显著高于男孩。第二,邻里交往中,女孩和邻居交往的频率显著高于男孩;但国际交往上,女孩和男孩并无显著差异。

(六)网络参与的差异

网络参与考察儿童的上网情况,包含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校外上网时间;二是各类网络账号的拥有(包括QQ号、微信号、论坛或博客账号、E-mail);三是上网设备的配备,包括是否拥有一部上网手机、是否拥有一部可以上网并且专门供其使用的电脑两个指标;四是上网功能,分为偏学习和偏娱乐两类,其值越大表示更多用来学习而非娱乐。

第一,男孩的上网时间显著高于女孩;在使用网络的学习功能上,也显著高于女孩。第二,从上網设备的配备上看,女孩拥有手机、电脑的比例都显著高于男孩。第三,从网络账号上看,女孩拥有微信账号和E-mail的比例显著高于男孩。

(七)公共参与的差异

公共参与兴趣是指儿童对各类公共问题(包括本地社会问题、中国社会问题、国际政治问题、环境问题)的兴趣程度,以及自己参与改善这些公共问题的兴趣程度。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得到公共参与兴趣指数(信度系数为0.870)。

男孩和女孩的公共参与兴趣存在显著差异,即男孩的公共参与兴趣显著高于女孩,表示男孩比女孩对公共问题更感兴趣。具体到各个项目,无论是针对本地社会问题、中国社会问题、国际政治问题、环境问题还是通过自己努力改善公共生活的兴趣,男孩的兴趣都显著高于女孩。

公共参与行为是指儿童参与各类公共事务的频率,包括看电视了解国内国际新闻,阅读报纸了解国内国际新闻,使用网络了解国内国际新闻,从事志愿者活动如学雷锋、义务讲解员等各类公益活动,捐款援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援助灾区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某一方面的公共生活的状况六个方面。综合后得到儿童的公共参与行为指数(信度系数为0.721),代表儿童公共参与行为的综合情况。

男孩和女孩的公共参与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来看,男孩的公共参与行为指数显著高于女孩,表示男孩比女孩更多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具体到公共参与行为,男孩在读报纸新闻、当志愿者、捐款以及改善公共生活的努力等方面都显著高于女孩;但在看网络新闻的频率上显著低于女孩。

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参与差异

(一)家庭经历的差异

1.亲子沟通的差异

亲子沟通指父母与儿童日常沟通的广度及频率,包括学习、心情、怎么交朋友、父母工作、合理用钱、什么是爱、生命和死亡以及社会新闻、时政、国家大事等方面内容的沟通。

第一,综合来看,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亲子沟通存在显著差异。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和父母沟通的频率更高,通过了0.1%的显著性水平。第二,具体到沟通内容,独生子女和父母沟通学习、心情、时政的频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有关花钱的沟通上,却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其他项目,如交友、工作、爱和生死等方面的内容沟通并无表现出显著差异。

2.亲子活动的差异

亲子活动指父母在儿童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参与表现,包含和父母一起看电视、父母辅导学习、运动健身、外出观看演出、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等、国内旅游、国外旅游。

第一,非独生子女和父母一起看电视的频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但在看演出、参观博物馆等、国内旅游亲子活动项目上,却显著低于独生子女。第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父母辅导学习、运动健身、国外旅游亲子活动项目中,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尽管各项平均值中独生子女的亲子活动频率要高于非独生子女。

3.家庭参与的差异

家庭参与包括家务参与、家庭财务参与、家庭决策参与。第一,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家务参与、家庭财务参与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即非独生子女的家务参与程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但在家庭财务参与上显著低于独生子女。第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家庭决策参与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二)放学后的时间分配

本部分将报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放学后生活的差异。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安排放学后生活的自主性上的差异;二是放学后时间安排的差异。

第一,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安排放学后的自主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即独生子女安排放学后的自主性程度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表示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在放学后时间的安排上有更少的自主权。第二,具体到放学后的各项时间安排,独生子女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和朋友玩、锻炼身体、看课外书、看电视上都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这表示放学后独生子女更多的时间去做家庭作业;而非独生子女能更多和朋友玩、锻炼身体和看电视。此外,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上网时间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三)学校参与的差异

学校参与包括学生的上学方式(走读/住宿)、社团参与、师生交流、校园欺凌四个方面。第一,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少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但也更少遭遇校园欺凌,并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第二,在上学方式(走读或者住宿)和师生交流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四)校外教育的差异

校外教育包括校外活动和课外班两部分。其中,校外活动指校外主题活动(例如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科学考察等活动)及国内、国外营地活动(如夏令营、冬令营、游学活动等);课外班包括课外兴趣班(指机器人、舞蹈、钢琴等非学校考试内容的课外班)和补习课外班(如数、理、化、生、政、史、地等学校考试内容的补习班)。

第一,独生子女在参加国内营地活动、校外主题活动的门类和频率上都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两者在国外营地活动上没有显著差异。第二,独生子女上补习班的门类和频次都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上兴趣班的门类和频率上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

(五)社会交往的差异

社会交往包括同伴交往(好朋友数量、交往方式)、邻里交往和国际交往。

第一,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经常在一起玩的好朋友数量(无论是同班或者他班、校外)都并无表现出显著差异。主要的差异表现在交往方式和频率上,即独生子女用电话/网络的方式和朋友交往的频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非独生子女出门或到对方家里玩的频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第二,邻里交往中,非独生子女和邻居交往的频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但在国际交往上显著低于独生子女。

(六)网络参与的差异

网络参与考察儿童的校外上网时间、各类网络账号的拥有、上网设备的配备比例和上网功能(学习和娱乐)四个方面。

第一,非独生子女的上网时间虽然略长于独生子女,但是两者差异并不显著。第二,独生子女拥有上网设备(手机、電脑)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第三,独生子女拥有微信号、论坛/博客账号以及E-mail等的比例都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第四,在使用网络的功能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少用来学习,而是更多用来娱乐,这一差异通过显著性检验。

(七)公共参与差异

公共参与兴趣是指儿童对各类公共问题(包括本地社会问题、中国社会问题、国际政治问题、环境问题)的兴趣程度,以及自己参与改善这些公共问题的兴趣程度。

第一,综合来看,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公共参与兴趣上并无显著差异。第二,具体到各个项目,独生子女对中国的社会问题、国际政治问题的参与兴趣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是在通过自己努力改善公共生活的兴趣上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公共参与行为是指儿童参与各类公共事务的频率,包括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新闻、看网络新闻、从事志愿者活动、捐款、努力改善公共生活六个方面。

第一,综合来看,独生子女的公共参与行为的频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第二,具体到各项行为,独生子女在看电视新闻、读报纸新闻、看网络新闻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捐款和努力改善公共生活上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三、普通学校和优质学校的儿童参与

本部分将学校分为优质和普通两个类型,报告优质学校儿童和普通学校儿童在各项参与中的差别。儿童参与仍然包括家庭经历、放学后生活、学校参与、校外教育、社会交往、网络参与和公共参与七个方面。

(一)优质学校儿童和普通学校儿童的家庭经历差异

1.亲子沟通的差异

亲子沟通指父母与儿童日常沟通的广度及频率,包括学习、心情、怎么交朋友、父母工作、合理用钱、什么是爱、生命和死亡以及社会新闻、时政、国家大事等方面的沟通。

第一,综合来看,亲子沟通频率在不同质量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普通学校的儿童相比,优质学校的儿童和父母的沟通频率更高,并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第二,具体到沟通内容,优质学校的儿童和父母沟通学习、心情、交友、时政内容的频率显著高于普通学校;但在花钱的沟通上却显著低于普通学校;其他项目如爱、生死、工作等方面的内容沟通两者并无显著差异。

2.亲子活动的差异

亲子活动指父母在儿童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参与表现,包含和父母一起看电视、父母辅导学习、运动健身、外出观看演出、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等、国内旅游、国外旅游。

第一,普通学校儿童和父母一起看电视的频率、辅导学习的比例显著高于优质学校的儿童;但在看演出、参观博物馆等、国内旅游、国外旅游亲子活动项目上,却显著低于优质学校儿童。第二,对于运动健身这一亲子项目,普通学校和优质学校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3.家庭参与的差异

家庭参与包括家务参与、家庭财务参与、家庭决策参与。

第一,优质学校儿童的家务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度都显著低于普通学校的儿童。第二,优质学校儿童的家庭财务参与度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儿童。

(二)放学后的时间分配

本部分将报告优质学校儿童和普通学校儿童的放学后安排差异。包括两方面:一是优质学校儿童和普通学校儿童安排放学后生活的自主性程度差异;二是优质学校儿童和普通学校儿童放学后时间安排的差异。

第一,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儿童的放学后自主性的差异并不显著,但在放学后时间的分配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二,具体来说,优质学校儿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儿童;但在和朋友玩、锻炼身体、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上显著低于普通学校的儿童。第三,看课外书这一项,优质学校儿童和普通学校儿童的差异显著性水平也达到了62%。上述情况可能是因为,优质学校儿童放学后需要更多的时间做作业,而在一定程度和普通学校儿童相比,丧失了很多如锻炼身体、看课外书、和朋友玩的机会。

(三)学校参与的差异

学校参与包括学生的上学方式(走读/住宿)、社团参与、师生交流、校园欺凌四个方面。

第一,优质学校儿童和普通学校儿童在社团参与、师生交流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即优质学校的儿童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比例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儿童;并且在师生交流频率上,优质学校的儿童也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儿童。第二,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在走读/住宿这两种上学方式上并无差异,而在校园欺凌的表现上也并无显著差异。

(四)校外教育的差异

校外教育包括校外活动和课外班两部分。其中,校外活动指校外主题活动(如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科学考察等活动)及国内、国外营地活动(如夏令营、冬令营、游学活动等);课外班包括课外兴趣班(指机器人、舞蹈、钢琴等非学校考试内容的课外班)和补习课外班(指数、理、化、生、政、史、地等学校考试内容的补习班)。

第一,优质学校儿童和普通学校儿童的校外活动参加存在显著差异。与普通学校的儿童相比,优质学校的儿童参加国内营地、国外营地的比例以及校外主题活动的门类和频率上都显著更高。第二,优质学校儿童和普通学校儿童的课外班参与也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兴趣班还是补习班,无论是课外班的门类还是参加的频率,优质学校的儿童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儿童。

(五)社会交往的差异

社会交往包括同伴交往(好朋友数量、交往方式)、邻里交往和国际交往。

第一,关于同伴交往,优质学校儿童在本班以外(他班或校外)的好朋友数量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儿童,但两者在同班好朋友的数量上并无显著差异。在交往方式上,优质学校儿童出门交往的频率显著低于普通学校儿童,但以电话/网络方式联系的频率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儿童,表示优质学校儿童和朋友交往更多采取电话/网络的方式,而非出门或到对方家里去。第二,优质学校儿童的邻里交往频率显著低于普通学校的儿童,但是其国际交往的频率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儿童。

(六)网络参与的差异

网络参与考察儿童的校外上网时间、各类网络账号的拥有、上网设备的配备比例和上网功能(学习和娱乐)四个方面。

第一,放学后优质学校儿童的上网时间显著低于普通学校的儿童;但在上网功能的使用上,与普通学校儿童相比,优质学校儿童更多用于学习而非娱乐。第二,从上网设备的配备上看,优质学校儿童拥有手机、电脑的比例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儿童。第三,从网络账号上看,除了QQ账号外,优质学校儿童拥有微信号、论坛/博客账号等的比例也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儿童。

(七)公共参与的差异

公共参与兴趣是指儿童对各类公共问题(包括本地社会问题、中国社会问题、国际政治问题、环境问题)的兴趣程度,以及自己参与改善这些公共问题的兴趣程度。

第一,优质学校的儿童和普通学校儿童在公共参与的兴趣上存在显著差异,即优质学校儿童的公共参与兴趣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儿童的公共参与兴趣。第二,具体到各个项目,包括对中国社会问题、国际政治问题、环境问题的参与兴趣,优质学校的儿童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儿童;但在本地社会问题、通过自己努力改善公共生活等议题的参与兴趣上两者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公共参与行为是指儿童参与各类公共事务的频率,包括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新闻、看网络新闻、从事志愿者活动、捐款、努力改善公共生活六个方面。

第一,综合来看,优质学校儿童和普通学校儿童的公共参与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优质学校儿童的公共参与行为指数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儿童,表示优质学校的儿童比普通学校儿童有更多的公共参与行为。第二,具体到各项行为,优质学校儿童在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新闻、看网络新闻和捐款项目上的行为频率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儿童;但在当志愿者、改善公共生活努力行为上两者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四、总结和讨论

(一)男孩和女孩的参与差异

第一,关于亲子沟通,女孩在学习、心情、交友等方面的亲子沟通项目上频率显著高于男孩;但在花钱项目上的亲子沟通却表现相反。关于亲子活动,男孩在父母辅导学习、国内外旅游上的频率显著高于女孩;但在一起看电视这一项上,显著低于女孩。在家庭决策参与上,男孩显著低于女孩;但在家务和财务参与上两者并无显著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家庭经历方面,女孩善于表达,更愿意与父母分享心情和交友情况,积极参与家庭决策以及更愿意与父母一起看电视;而男孩则更多和父母从事户外活动。

第二,在放学后安排的自主性上,女孩显著高于男孩;具体到各项安排,女孩做作业的时间显著高于男孩;但在和朋友玩的时间、锻炼身体的时间、上网的时间上,女孩都显著低于男孩。

第三,关于学校参与,女孩的住宿比例显著高于男孩的住宿比例;在社团参与上,女孩显著高于男孩;但在校园欺凌的频率上,女孩显著低于男孩。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学校生活中,女生的社团参与较为活跃,学校参与感强;而男生相反,并更多遭遇校园欺凌。

第四,关于校外教育,女孩在兴趣班的门类和频率上都显著高于男孩。

第五,关于社会交往,男孩在同班、他班和校外的好友数量上显著高于女孩;男孩在出门交往的频率上显著高于女孩,但在电话/网络交往、邻里交往上显著低于女孩。

第六,男孩在上网设备的配备比例上显著低于女孩,但在上网时间上显著高于女孩,并且与女孩相比,对上网功能的使用更偏学习。

第七,公共参与上,男孩对各类社会问题的兴趣都显著高于女孩;并且,除了看网络新闻的频率低于女孩之外,在其他公共参与行为,包括看报纸新闻、当志愿者、捐款、努力改善公共生活方面都显著高于女孩。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男孩的公共参与意识显著高于女孩,更愿意积极关注各类公共事件和采取相应的公共参与行为,而女孩在这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弱。

(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参与差异

第一,关于亲子沟通,独生子女在和父母沟通学习、心情、时政等频率上都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沟通花钱上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关于亲子活动,独生子女在看演出、参观博物馆等以及国内旅游项目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家务参与上,独生子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但在财务参与上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独生子女更多与父母分享心情,探讨时政和学习,且更多参与看演出、参观博物馆及国内旅游等亲子活动。

第二,独生子女安排放学后的自主性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具体到放学后安排,独生子女做作业的时间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和朋友玩的时间、锻炼身体的时间、看课外书的时间和看电视的时间上都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第三,关于学校参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少参与社团,并且也更少遭遇校园欺凌。表明非独生子女在学校中更为活跃,更多参加社团活动,但也更多遭遇校园欺凌。

第四,关于校外教育,独生子女在参加校外主题活动的门类和频率、国内营地活动的参加比例以及补习班的门类和频率上都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第五,关于社会交往,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少出门和朋友交往、和邻居交往;但比独生子女更多以电话/网络的方式和朋友交往,并且也更多地参与国际交往。

第六,关于网络参与,独生子女在上网设备(手机和电脑)的配备比例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同时,在上网账号(微信、论坛/博客、电邮)的擁有比例上都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并且在上网功能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偏娱乐,而非学习。

第七,关于公共参与兴趣,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对中国社会问题、国际政治问题更感兴趣;但在努力改善公共生活的兴趣上却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关于公共参与行为,在看电视新闻、看报纸新闻、看网络新闻行为的频率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显著更高;但在捐款和努力改善公共生活行为的频率上,独生子女却比非独生子女显著更低。

(三)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儿童的参与差异

第一,关于亲子沟通,优质学校的儿童在和父母沟通学习、心情、交友、时政方面都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儿童,但在花钱的沟通上显著低于普通学校的儿童。关于亲子活动,优质学校的儿童在和父母一起看演出、参观博物馆等、国内外旅游方面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儿童; 但在父母辅导学习、和父母一起看电视这两项,显著低于普通学校儿童;优质学校儿童在家务参与、家庭决策参与上显著低于普通学校的儿童。由此表明,优质学校的儿童更愿意与父母分享心情和交友、探讨学习和时政,且多集中于一起看演出、参观博物馆、国内外旅游等较高家庭资本的户外亲子活动,而非仅限于看电视、辅导作业;普通学校的儿童家庭参与更多,不论是家务参与还是家庭决策参与。

第二,关于放学后的时间安排,优质学校儿童在做作业的时间上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儿童;但在和朋友玩的时间、锻炼身体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和上网的时间上显著低于普通学校的儿童。由此表明,优质学校儿童更多在放学后将时间用于做作业,而与朋友玩、锻炼身体、看电视、上网的时间较普通学校儿童少。

第三,关于学校参与,优质学校儿童在参与学校社团、师生交流等方面的频率上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儿童。

第四,校外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校外主题活动的门类、参加国内和国外营地活动的比例、参加兴趣班的门类和频率、参加补习班的门类和频率,优质学校儿童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儿童。

第五,关于社会交往,优质学校儿童虽然在同班好友数量上和普通学校儿童并无显著差异,但在他班和校外好友数量上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儿童;优质学校儿童在和朋友出门交往、和邻居交往的频率上,显著低于普通学校的儿童,但在和朋友以电话/网络交往的频率上,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儿童,并且在国际交往上也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儿童。

第六,关于网络参与,优质学校儿童在上网时间上显著低于普通学校儿童,但在上网设备(手机和电脑)的配备上、上网账号(微信、论坛/博客、电邮)的拥有上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儿童;而在上网功能(学习/娱乐)的表现上两者并无显著差别。

第七,关于公共参与兴趣,优质学校儿童对中国社会问题、国际政治问题、环境问题的兴趣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儿童;并且看各类新闻(电视、报纸、网络)、捐款的行为频率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儿童;但在当志愿者和努力改善公共生活行为的頻率上和普通学校儿童并无显著差异。

猜你喜欢
差异分析
山东省各地市城镇养老保险水平差异分析及对策建议
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分析
关于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分析
中美高等职业教育差异分析
试论中国声乐作品的文化定位
我国国际收支账户的内部差异分析
普通高中班主任胜任力差异分析
新旧会计制度下医院会计核算的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