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过历练的深水之旅

2018-05-23 10:25孙瑶
出版广角 2018年6期
关键词:亚哈麦尔维尔玛利

【摘 要】 《白鲸》是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颠覆之作,被称为“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達”。作者以浪漫主义和极具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描述了捕鲸者在海上的艰苦生活和捕鲸过程,生动展现了一场人与自然、善与恶、美与丑之间的较量,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

【关 键 词】《白鲸》;生态意义;赫尔曼·麦尔维尔

【作者单位】孙瑶,东北农业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人才培养项目( UNPYSCT-2017026)和东北农业大学青年才俊项目(2014QC6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6.028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文坛浪漫主义文学大师,他创作了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小说《白鲸》。这是一部被尘封多年的经典之作,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历经漫长岁月的考验最终被大众所认可,成为备受推崇的一部作品,被誉为最经典的海洋传奇小说之一。

《白鲸》堪称时代的镜子,通过极具想象力的表达、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和多层次的象征意蕴,探讨人类善与恶的问题,同时反映了时下美国的精神风貌和人道主义精神。

一、深刻的主题思想

麦尔维尔具有丰富的航海经历和海洋知识,他20岁时就经历了海上生活,多次目睹捕鲸的壮观场面,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的作品也多与海洋相关,如《泰比》《奥穆》《玛迪》《白外衣》等曾风靡一时。麦尔维尔于1850年开始创作《白鲸》,创作期间,他查阅了大量有关捕鲸方面的书籍来帮助构思,但小说出版之后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引起关注。

《白鲸》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作品,小说以19世纪美国兴盛的捕鲸业为背景,通过一个叫以实玛利(《圣经》中的人名,意为被遗弃的人)的船员来讲述捕鲸船“裴廓德”号的捕鲸经历。“裴廊德”号船长亚哈,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凶残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因此他心怀复仇之念,一心想追捕这条白鲸,甚至失去理性,变成一个独断独行的偏执狂。他的船几乎兜遍了全世界,经历辗转,终于与莫比·迪克相遇。经过三天追踪,亚哈用鱼叉击中了莫比·迪克,但船却被莫比·迪克撞破,亚哈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掉入海中,最后全船人落海,只有水手以实玛利一人得救。

小说不仅详细勾勒了美国19世纪上半叶捕鲸者的艰辛生活,还为航海、捕鲸以及鲸鱼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白鲸》中既有表现人类与自然斗争的描述,也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究。在人们盲目追逐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时,作者更为关注捕鲸业的持续发展,通过小说来展现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思考。另外,《白鲸》运用抽象化的意象,使读者既能领略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又回避了捕鲸过程中的血腥和恐怖。小说看似聚焦于船长亚哈和白鲸莫比·迪克之间的仇恨,实际上却向读者展现了充满异国风光与浪漫情调的探险,同时,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和对弱者的关怀始终贯穿于小说中,处处闪烁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芒。

《白鲸》出版后深受读者追捧,一方面源于其生动细致地描写了捕鲸的壮观场景,另一方面也源于其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主题思想,以及对人类生活和命运的理性思索。

二、独到的文化意蕴

《白鲸》具有远超其文字本身的意义,除巧妙的写作手法、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外,还具有不俗的文化价值。

其一,《白鲸》展现了19世纪美国的思想潮流和社会风貌。小说不仅包罗了历史、哲学、美学等内容,还有对捕鲸业的详尽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美国社会的欣欣向荣。首先“裴廓德”号就是美国社会的缩影。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0倍,趁英法混战掌握了世界贸易份额的三分之一,领土扩大到原有的3倍,美国的经济迎来了全面腾飞。“裴廓德”号上,代表西方文明的亚哈带领着代表各种文明的船员,怀抱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物质主义等各种信念,开始了海上冒险之旅。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变幻莫测的大海上追寻自己的梦想。同时,《白鲸》对美国各类思想均有一定的描述,如对以实玛利、亚哈、斯达巴克、斯塔布等用餐情节的描写,能够看出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群体;船长亚哈与船员一起捕鲸的行动,体现了美国社会极具理想化的管理思维和精密的计划性;对船员捕鲸前后各种分工的描述,则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工业化文明程度。

其二,这部作品展现了象征手法的独特风采。《白鲸》受当代读者欢迎的原因,不仅在于生动细致的描述,也在于对象征手法的娴熟运用。小说中,捕鲸船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大生产运作方式;变幻莫测的大海则暗示着19世纪美国动荡的社会;大海的无边无际、磅礴汹涌,代表生命的源泉,象征神秘的大自然;白鲸象征人世间的罪恶,亚哈捕杀鲸鱼的过程就是消灭罪恶的过程,表明了人类为探索未知世界所付出的努力。可以说,《白鲸》的永久魅力和超越时空的文化价值离不开小说象征手法的运用,这种写作手法使得小说读起来回味无穷,备受读者和现代评论家赞誉。

其三,《白鲸》于2009年被拍摄成电影《白鲸记2010》在各大影院公映,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小说的销售。《白鲸记2010》虽然是根据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改编,却是以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为背景,电影内容与小说基本相同,但因时代背景的变换有所差异,影片融入了现代元素,画面更为惊心动魄。编剧亚当·库柏表示,《白鲸记2010》和上一代人熟知的那个《白鲸记》很不一样,这部影片的核心是动作、冒险和复仇。原著中,故事是以水手以实玛利为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通过他的讲述呈现了船长亚哈和白鲸莫比·迪克的恩恩怨怨,以及他们最后同归于尽的结局。然而在新版中,这种叙述方式被抛弃,影片花了一定的篇幅描写白鲸在遇到船长亚哈前破坏别的船只的场景,船长亚哈也被塑造成一个颇有魅力的领袖,而不再是一个为了向白鲸复仇而无法自拔的偏执狂。电影和小说一样发人深省。亚哈和白鲸之间的战斗,象征着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不仅带给大众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也向人们展现了美国精神与文化。

三、独特的美学意蕴

小说中,作者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处理小说的故事情节,使得善与恶、已知与未知、人性与非人性等矛盾冲突得以融合,使全书充满了独特的自然美学价值。

其一,《白鲸》中直接表述“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这一蕴含深刻哲理的内容,拓宽读者审视事物的视野。《白鲸》中展现了许多矛盾:理智与疯狂、善与恶、生与死……,这些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特定的条件下还会反向转化。《白鲸》对对立的事物的描述是通过各种人物从不同角度、不同观念来展现的,读者要用辩证的思维来审视船长亚哈的冒险行为,若把亚哈当作极端分子,就忽视了其相对性。船长亚哈挑战未知世界,尽管最终结局带有悲剧色彩,却同样体现了某种宝贵的、可以丰富人类精神宝库的东西。因此,当读者审视周围世界时,不要只停留于表面,更要关注其发展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认知审美能力。

其二,麦尔维尔在全书中对辩证关系的论述鞭辟入里,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入木三分。作者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描述表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比如,麦尔维尔运用辩证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对主人公亚哈的塑造。在《白鲸》中,船长亚哈是最具魅力的人物,他既是英雄,也是反派角色,亚哈的人性与非人性是对立又不可分割的。亚哈的非人性源于他的人性,即对人类苦难进行清算的决心。亚哈對世上存在的罪恶持悲观的观点,他认为世界是不完善的,是丑恶的。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也展现了亚哈人性的一面,如以实玛利承认“他有点儿人情味”。亚哈的人情味是他的“良心”,他意识到人类的苦难。这种辩证思维对读者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为追求理想过程中迷失方向的人们提供理性思考的空间。

四、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

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白鲸》具有丰富的内涵,充满了正能量,其所折射出来的生态意识、伦理道德等深深打动了读者,被赋予一定的社会价值。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麦尔维尔认识到资源枯竭、破坏自然所带来的后果,只有遵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秩序,人类才有出路。这一观念在《白鲸》中有深刻的体现。年轻船员以实玛利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超乎寻常的认识。在搜捕白鲸的过程中,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道听途说转变为自我发现。以实玛利最初的认识来自船员对白鲸的传说,但是船长亚哈把白鲸妖魔化了。最后,以实玛利看到了白鲸身上的某种神性,既崇拜又带有一丝恐惧——崇拜是对大自然神性的敬畏,恐惧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因此,以实玛利对自然的正确态度——赞美自然、敬畏自然,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价值观念,而且改变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认知。

同时,《白鲸》还从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伦理关系是一种善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个体需要对集体及他人需要的表现,实现这种关系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白鲸》对这种人与人之间善的关系的描述,主要表现为船员之间团结友爱、船长与船员之间相互尊重等符合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道德行为。如小说通过描述船长亚哈对船员的人格中伤和对他们生命的漠视,对比以实玛利与船员的和谐相处,表达了作者对善的伦理追求。因此,在弘扬核心价值观、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白鲸》不失为一部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作品。

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影响日益增强,以及人类生态危机意识的觉醒,人们不但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而且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白鲸》作为一部深刻的生态启示录,蕴含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现实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来看,《白鲸》重新审视西方文明,以此唤醒人类的环保意识。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持人定胜天的思想,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此彰显人类的力量和科技的威力。在科技迅猛发展时期,西方社会沉浸于工业文明带来的辉煌,并未认识到破坏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仅有少数人怀有危机感。此时,麦尔维尔已意识到“上升时期美国社会的危机已萌发”,并在小说中对西方文明进行评判。《白鲸》揭示了陆地人对海洋生活的渴望——被工业文明异化的陆地人渴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渴望美好的海洋生活。小说中的船员以实玛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抑郁的青年具有十分强烈的出海愿望。

其次,《白鲸》揭示了西方文明对自然的巨大危害。小说明确指出,亚哈悲剧的根源是西方文明,正如亚哈把标枪投向白鲸时所描绘的场景——亚哈击中了愤怒的白鲸,但捕鲸索却绞成一团,当亚哈去解开绳索时,发现自己被线圈套住了脖子,最后丧失了生命。可见,亚哈的死并不是与白鲸激战造成的,而是由工业文明导致的。《白鲸》正是通过亚哈的悲剧来告知大众,妄图征服自然的西方文明难以长存。

再次,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白鲸》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误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是人类在自然中实现救赎的必然之路。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人是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事物,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是利益,这一思想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这种企图控制自然、对自然不负责任的思想在小说亚哈与斯巴达克身上体现出来,最后两人都失去了性命——一个是为了复仇,另一个是为了金钱,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失败的见证。这种腐朽的思想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根深蒂固,是生态危机形成的思想根源。因此,对于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白鲸》给出了答案——放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界万物都有价值,应平等地对待自然、敬畏生命。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对抗与和谐:生态意义上的矛盾与统一——论麦尔维尔《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2008(4).

[2]汪义群. 论《白鲸》中人道主义思想——纪念麦尔维尔逝世100周年[J]. 外国文学研究,1991(4).

[3]邹渝刚. 两善两恶的冲突——《白鲸》的悲剧解读[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6).

[4]向玉乔、龙娟. 忠诚与反叛——论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的伦理思想[J]. 四川外院学报,2002(1).

[5]杨金才. 理论文献与学术的交汇——评《剑桥赫尔曼·麦尔维尔导论》[J]. 外国文学评论,2008(3).

[6]曾繁仁. 人类掠夺自然的悲剧警示:小说《白鲸》重评[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猜你喜欢
亚哈麦尔维尔玛利
多维度的外国文学批评范式
——评《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
麦尔维尔与霍桑的短暂友谊
绿山墙的安妮(二)
小人物皮普对亚哈船长形象的构建意义
命运的舵手:论亚哈船长个人意志对命运的操控*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麦尔维尔研究
注定的悲剧——《白鲸》中以利亚的预言分析
偏执的魔鬼抑或悲剧的英雄——“亚哈”人物个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