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浮山历史地理文化遗存保护和利用

2018-05-24 03:32杨润芊王政纲
文化产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抢救性浮山摩崖

◎杨润芊 王政纲 刘 骞

(铜陵市第一中学 安徽 铜陵 244000)

抢救性保护是指对毁损严重的濒危文化遗存,进行处理、修复、拯救。抢救性保护的关键体现在时间的紧迫性。

一、浮山历史地理文化遗存保护研究意义

浮山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华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浮山历史地理文化遗存保护,促进其开发利用,有利于铜陵乃至安徽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有利于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三文科实验班3位同学组成了“浮山历史和地理文化遗存保护”社会实践课题组,调研历时7个多月,在专家和老师的指导下,多次走进浮山进行研学,对浮山摩崖石刻等人文遗存和古火山地貌保护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浮山历史地理文化遗存毁损严重①。课题组认为浮山历史和地理文化遗存亟待抢救性保护。

二、浮山历史地理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现状

摩崖石刻等人文遗存损毁严重,主要受到自然病害以及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自然病害影响:石刻年代久远,且大都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经过风吹日晒、冰冻严寒、雨水侵蚀等,形成了积尘、结垢、风化、粉化、溶蚀等现象,导致摩崖石刻出现不同程度残缺、裂缝、断裂、空鼓、松动、盐性沉积、鳞片脱落、片状剥蚀等病害。人为因素:长期以来,浮山处于自然无保护状态,人为的刻画甚至故意破坏时有发生,当地居民和寺庙生产生活对摩崖石刻的保存也有较大影响。随着浮山旅游的兴起,开发不科学、保护不得力、管理不到位,加剧了破坏进程②。

枞阳县文物管理部门对浮山摩崖石刻的普查数据显示③:从唐至民国时期可考证的摩崖石刻有483块,现尚可辨认的摩崖石刻达315块,其中会圣崖景区143块,张公崖景区87块,金谷崖景区75块,后山及其他景区10块。但课题组实地调查发现,目前许多石刻正面临损毁难辨的临界点,再不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护可能会永久消失(见表1)。

表1 2018年5月2日课题组对浮山摩崖石刻、碑刻和人文遗址调查统计

三、浮山历史地理文化遗存亟待保护

通过调查发现,浮山历史和地理文化遗存保护刻不容缓,既要创新体制机制,更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石刻进行抢救性的维护和修复,对古火山典型地貌进行科学开发利用,这不仅是对其加强保护和传承的需要,也是利用其服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一)制定浮山文化遗存保护管理法规

依法保护是浮山景区根本保障之策,也是景区保护管理的通行做法。要加强国家文物政策的贯彻执行,制定浮山景区(文物)保护管理地方规章,加强管理,严格保护,鼓励研究,规范开发。

(二)开展浮山历史地理文化遗存现状普查,建立完善数据库

普查文物资源是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组织专家组,对摩崖石刻、古火山地理风貌、人文遗迹、历史故事和传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勘察登记、收集整理,建立数据库,为浮山文化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三)运用现代科技保护措施修护摩崖石刻

修护摩崖石刻是当务之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防止其损坏,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寿命和最大限度保存其历史文化信息。对石刻的修护应根据现在的状况制订科学的方案,分类分步实施。对于研究价值高、损坏严重的石刻应放在优先地位抓紧进行抢救性保护。在遵循有利于摩崖石刻原结构保存的前提下,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确保浮山摩崖石刻本体及其环境的安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课题组就此咨询了枞阳县文物管理所专家王乐群,专家建议可以采取清洗、脱盐、灌浆、加固、防水等保护措施,分步骤实施。

首先,清洗摩崖石刻表面结垢,使石刻处于一种较为理想的预处理状态。人工清除石刻周围的植物及其根系,再使用高压水枪冲洗石刻表面和裂缝内积尘,用去离子水、氨水等洗刷石刻。对较难处理的硬质污垢,可采用竹签或竹刀等轻轻剔除。整体清理后,再用有机溶剂刷洗,使石刻表面干净干燥。其次,进行脱盐处理,为下一步保护材料的渗透疏通孔隙。由于岩石本身会吸收来自空气中和地下的水分和潮气,因此带有可溶性盐的水分会在石头内部和表面扩散,并随着环境的干湿和冷热的变化结晶析出岩石表面,造成体积膨胀而损坏石刻。针对这种情况可采用纸浆贴敷的方式除去石刻内部可溶性盐④。第三步,进行灌浆处理。对石刻已出现裂缝、空鼓、成片状起翘等危害的部分进行灌浆修复。第四步,进行加固处理。对石刻存在表面风化剥落的部分进行加固保护,加固前用无水乙醇溶液清洗石刻本体,达到通透毛细管的作用。待乙醇完全干燥后喷涂加固剂。第五步,进行防水处理。石刻修复完成后,喷涂丙烯酸树脂类和有机硅树脂类等防水材料,隔绝水介质,切断污染源,以达到最低限度地降低岩面风化速度、减弱风雨烟气等因素侵蚀的效果。

四、做活浮山文化遗存工作,大力发展浮山旅游

依托遗存资源讲好浮山故事,做大做强浮山旅游。如何让浮山历史和地理文化遗存等文物资源“活”起来,这是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目标和任务。课题组建议成立浮山文化研究组织,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高校和专家,编辑出版专门学术刊物,挖掘浮山摩崖石刻的文化内涵及人文背景,以浮山承载的历史人文,开展桐城派文化、枞川文化、皖江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保护好浮山历史文化遗存,修复浮山红色传统教育遗迹,讲好浮山历史故事,做大做强浮山旅游,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繁荣⑤。

五、结语

通过浮山研学活动,课题组对浮山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及旅游事业的发展等做出了研学调查思考,并认真提出意见建议。课题组成员学以致用,丰富了知识体系,并得到良好的社会实践锻炼。

【注释】

① 朱洪.《皖江文化史》书中指出桐城派文化发祥的一个重要原因:浮山禅宗文化发展带来的本土文化勃兴。这是桐城文派产生的重要外因之一,也是老枞阳为什么会名人辈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 朱洪.灵山秀水:安庆佛教文化,第33-34页。

③《浮山摩崖石刻文物保护规划》,2014年获国务院批复,枞阳县于2016年组织编制。

④ 王乐群.枞阳浮山摩崖石刻病害成因的考古调查报告,《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21期。

⑤ 疏获主编.枞阳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8.铜陵市市长胡启生回信说:留住浮山青色,守护浮山文化,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回信于6月22日被《铜陵日报》第一版报道。

猜你喜欢
抢救性浮山摩崖
西狭颂摩崖石刻
山西浮山:用心学党史 用情办实事
莫娴作品
太原市阳曲县西殿村龙山时期陶窑遗址抢救性搬迁保护技术研究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浮山云舍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抢救性手术治疗1例
淹人不成反灌己的浮山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