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世纪世界会好吗?

2018-05-24 01:06莫兰
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藤本研究员美术馆

莫兰

1.22世纪的标语,道格拉斯科普兰,2016

2

3

4.遠景之丘内部展示作品:奥托邦戈·恩坎加作品“土地对话”。2016

2.3.5在展览馆外,矗立着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并建造的一座白色山丘,以纯白色脚手架为支撑,全透视的建筑理念,塑造出城市森林一般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被葱郁的植被点缀,以极简的方式将自然与人工融合。藤本壮介将其命名为“远景之丘”,以它为蓝本设想未来100年后城市建筑的可能性。

如果搭乘时空穿梭机去往2116年,人类会以怎样的形态生存着,这个世界会好吗?“未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逼近到每个人的眼前,环顾四周,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展览在国内众多城市中不断涌现。

春天,北京歌德学院主办的“A Better Version of You”展览会,揭示了科技对人的规训及资本与权力的突变。直到夏季,我们都可以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的《原地飞行》中体验“云上乌托邦”,在这里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构想了一个人与宇宙能源、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居所。广东时代美术馆内,《看不见的手》使用VR技术打造出一种媒介现实,艺术家奥马尔、法斯特通过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手段,观众将目睹故事主角经历的家庭悲喜剧,并见证激烈的社会和经济变化。

而早在2016年,“上海种子”就主题明确地号召大家“思考人类100年后的未来”了。这个由喜玛拉雅美术馆主办的艺术项目持续了整整一年。虽说是艺术展,却没有所谓的参展艺术家,参与者一律被称为“研究员”,由5位根基研究员甄选出近40位个体研究员组成研究小组。其中,职业艺术家仅占30%,还有建筑家、作家、律师、医生、作曲家、哲学家、创业者等等一起参与,最终呈现出的是一场独特的思想盛宴,让艺术、人文、技术、医学和生态等多个领域,碰撞出新的对话。

艺术只能是艺术家的吗?显然不是。我们如何定义艺术?视觉、表演、建筑还是文学,显然也不再能将它们逐一拆分来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大家正在从各个领域出发,探索新的文化可能。

猜你喜欢
藤本研究员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贾康研究员
蒋保江研究员简介
藤本花卉课徒稿(二十三)
外福来的藤本图鉴
郭占恒研究员
去美术馆游荡
花卉藤本课徒稿(六)
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