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

2018-05-24 05:06丁曼
戏剧之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自我

丁曼

【摘 要】由张爱玲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以旧上海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顾曼桢、沈世钧、石翠芝等人身上的情感故事。其中最主要人物即是具有悲情人生的顾曼桢。本文将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层人格结构理论视角,解读女主人公顾曼桢三层人格间的挣扎与转化,并阐释导致其人生走向必然结局的原因,给人们以生活启示。

【关键词】顾曼桢;本我;自我;超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3-0188-01

张爱玲,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上海最耀眼的女作家,其生平代表作,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就是略带悲情色彩的小说《半生缘》。这部小说的主要背景是上海,部分描述了南京,时间跨度长达18年之久。小说女主人公顾曼桢本性温柔,善良,但内在本质又有着非同柔弱女子的固执,其与男主人公沈世钧之间机缘巧合而又擦肩而过,酿成了人生悲情之结局,令人唏嘘。

一、弗洛伊德三层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表现人类本能,包括爱与恨,饥与渴等方方面面;二是自我遵从现实原则,受社会、家庭环境所迫,抑制自己内在的渴望;三是超我追求人生完美,渴求达至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格。通常情况下,三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一个人某一人格失衡,就会危及整个人生走向,心理会发生扭曲。

二、顾曼桢“本我”“自我”“超我”心理变化

(一)本我诉求——追求爱情。本我所追求的爱之本能,在曼桢身上无疑体现得十分明显。她与沈世钧由相遇到相恋,虽然没有轰天动地,但细水长流。一同上班,一同吃饭,在生活点点滴滴中沈世钧吸引了曼桢的注意力,曼桢再也不能把视线从这个男子身上移开,这样一种悸动,心中渐起的一阵阵荡漾,都是其在爱情中体现的本能,这份本能,让她坚定信心,无论千辛万苦,都要与世钧携手到老。正是这份爱之本能,让她在被姐姐姐夫欺骗监禁之后,虽然痛不欲生,依然顽强生活,只为了见心爱的人一面。纵然在被祝鸿才玷污下生下了孩子而要嫁给他时,她还是给世钧写信“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永远远等着你的,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这一番话,表达了曼桢无奈的心情,也表现出其对世钧爱之本能从始至终从未变过。

(二)自我束缚——悲剧导向。首先,其爱情悲剧造就原因之一是社会思想之封建性。在曼桢终于摆脱姐姐姐夫的监禁后,她曾想报警,这是一种出于委屈,追求清白的本能。但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曼桢若是报警,她的一生也就毁了。虽然她没有做错事情,但是身子被别人玷污过,在生活中就会受到指指点点,甚至在婚嫁时,也不会有人愿意娶这样的女子。这种社会认知让曼桢最终将委屈埋于心中,不得纾解。若是她勇于向大家说出实情,不被给予过多社会压力,其姐姐姐夫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或许曼桢能早日走出困境,这样,她的爱情也许会是另一种结局。

其次,造就其爱情悲剧的原因还有家庭环境,包括亲情、经济原因。曼桢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独自一人带着孩子们讨生活,姐姐无奈之下做舞女来贴补家用,所以曼桢内心深处对姐姐有种愧疚感。这种现实认知,让曼桢尽管被姐姐设计,被祝鸿才玷污,被关在小屋子里很久,也最终原谅了姐姐,不再追究,进而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除此以外,其悲剧成因与世钧和曼桢家庭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也有着密切关系。曼桢虽然一直要用自己的本事来维系生活,也有着自己的职业,但是本质上她只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平凡人,所以在被姐夫祝鸿才玷污后,她也无力独自拯救自己的人生。而在故事开头,我们可以看到,曼桢和世钧感情基础稳定,本可以早日定下终身,但是曼桢心中想成家的本我被现实经济这个因素影响,“等等再说吧。现在我家里还需要我。”“你的事业才刚开始,负担一个家庭已经够麻烦了,再还要负担我们家庭,那会把你的前途毁了。”这些话体现了经济问题对曼桢爱情的影响,促使两人爱情迟迟没有结果,最终被恶人破坏,只留两人一生遗憾。

(三)超我追求——责任使命感。追求完美的人格,是超我最显著的特征,曼桢虽然自我战胜了本我,使本我受到压制,一生爱情无法圆满,并无法快樂,但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在孩子来到人世后,体现了身为人母的责任感。本来她可以彻底离开祝鸿才,不再回头,那么她就可以不受自我外界事物所控,重新追求自己的人生。但是,因为孩子,因为身为母亲的使命感,她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所以忍痛嫁给了自己恨之入骨的祝鸿才。但是最终,她发现,尽管结婚,给了孩子完整的家,也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父爱。同样出于母亲的责任感和对孩子深深的爱恋,她决定离婚,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生活。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可以看到曼桢的超我价值取向。

三、结语

曼桢的本我、自我、超我处于相对平衡中,但是她过分压抑本我的诉求,受到自我过多的制约,以至于超我完美人格追求也存在缺陷,最终导致其独自一人带着孩子讨生活的结局。在令人叹息的同时也应该有所思考,人的一生应该既要适当追求本我特性,又要受到自我的有力约束,从而追求高尚的品格,尽力达到超我境界。

参考文献:

[1]李瑞环.论《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性[J].山西青年报, 2014(11).

猜你喜欢
自我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中国商业广告中的“自我”呈现
对戏剧艺术表演中自我与角色关系的探究
认同的崩溃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