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柳尚青 少年犹未老

2018-05-25 11:27孙雨涵
北方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现代诗余光中诗人

孙雨涵

相较于各种学术性的评语,我更想说余光中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用这样的词语去表达对一个人的赞誉,大约是这个时代的悲哀。生活在模式化的社会中,我们习惯给眼前走过的每个人打上标签,而在中国的大多数青年学生眼中,伴随“余光中”这个名姓最久的标签,大约便是“乡愁”。

而我第一次从模式化的余光中中脱出,是因为《听听那冷雨》。我生在江南,杭州,呼吸着绵密湿润的空气长大,骨子里也刻着雨意。我也曾在冬季去过台北,凄凄沥沥,是台北冬季里难得的寒意。那年冬天,我从台湾回返,两地俱是雨。我走在难得清静的断桥上,西湖的湖面弥漫着蒙蒙的雾气,笼着烟云,依稀只能看见残落的枯荷和枝头泼墨的颜色。我站在林启的墓前,身旁是梅花濡湿的红艳。台湾与杭州,旧时与今日,似乎有一层薄膜被雨水打落,我茫然望去,只看见那句“前尘隔海。古屋不再。”

我爱极了他语句里土生土长的古韵悠然和远渡重洋而来的洒脱不羁。余光中本就是个很矛盾的人,治学翻译的一丝不苟,挥毫泼墨的自在飞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忠贞不渝,吸收西方外来思想的自然开放;言语交谈的诙谐幽默,执笔着墨的一丝不苟。余光中从一开始便是迷人而立体的生命,火热炽烈又雅正自矜。出入于中西之间,徘徊于上下千年而不迷失,大约也是因为笔锋所指,唯有一颗真心吧。

关于余光中的生平研究和一生中理念文风转换的研究实在太多,我一直不习惯于把文学写成一本教科书,诗歌文章,本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何必强求。有时候理解得深或是浅,皆是各人缘法,是作者与读者远隔千里的心念触碰,半点不由得操控。

若论最惊艳一笔,自是那首《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初读此句,只有拍案叫绝。辗转向后,“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尘埃落定。写得出,是因为读得懂。余光中一生也是辗转各地,渺渺茫茫。南京、四川、台北、香港,他的文字里天然有一种时空的纵深感,兜兜转转,眼里映的是汉字,脚步也终于踏在此方。诗人常是浪子,浪子总要寻家。兜转、回归、安然。安然于意之宁处,心之故乡。

他所回忆的中国,并不仅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地方、哪一样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抽离的意象。他像是夜幕来临时的西安,鼓楼檐角上的灯火亮起,光辉所至,依稀是旧日的长安。十三朝古都在星火中苏醒,舒展开早已遗落在时光里的汉唐风华。他的躯体是中国现当代赋予的,精魂却容纳数千年的离合聚散,包容蕴藉,而富有生机。

余光中的文字经历了一个从诗意回归本位的过程,亦或者说是一个诗意内蕴于文字之内的过程。“如果说文字的纯化出自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濡慕,出自与生俱来无法割舍的,一种类似于母亲的感情,那么他理想中的艺术中国,则是一个可以提供他和古人相往来的国度,可以提供他寄寓感怀的对象。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何以习外文的余光中,一个在西方旅游的现旅人,总是不断和徐渭、苏东坡、柳宗元、韩愈对话……我们读余光中的游记,仿佛在读他的中国乡愁。”钟怡雯对余光中的理解可以说是得其理的。余光中眼中手中心中的中国,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一种超脱于时空之上的精神交流。将现代的形式与古代的内容交织并不是他刻意为之的创新形式,只是与古代文豪平等、默契的交流,故而别有一番自在意味。

余光中将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个地方做了极为有趣的比喻,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而这样的自我认知,也在他的詩歌与散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有大陆宏博深远的积淀,有台湾至情至性的奔涌,也有香港现代知性的矜持,他诚然是个很“中国”的人。他懂中国人的悲哀、憾恨、迷茫与向往,也正因如此,他有他的孤独与彷徨。这世界变化得终究太快,太多人迷失其中,想要寻找出路,却丢了自己。他看得明晰,不抗拒也不阿谀,索性任由岁月自如地逝去,他自在那里,烫一壶时间的酒,守着灵台清明。

他从来不是能安于小我、摒弃俗尘、独善其身的人,与那些高洁凌云的隐士相比,他自有一种拙璞的意蕴。他在《现代诗怎么变?》一文中提到,“不关痛痒的美,终究是颓废的”。这话的意思不是说让诗人死死地盯着生活中的鸡零狗碎,抛弃自我。而是意在赋予现代诗一种向外生发的可能性。正如他所说,“大诗人当然不可能‘太上忘情到泯灭小我的程度,只是在他的作品里,小我的另一端遥接大我,我悲亦即人悲,我笑亦即人笑,我的切身经验亦即众人经验的具体而微。”这不禁令我想到词之“千古一帝”李重光,他突破了前人以词咏己、咏物、咏事之格局,将词的时空无限扩展,由自身情感出发,追古启今,归宿到一种抽象的、能够引起先人后人共鸣的情感诉求。这恐怕与余光中所言的由小我及大我有几分相似之处。对于很多现代诗人只抓住个人与人类这极端的两端,而无视社会、民族、国家的状况,余光中感到深深地惋惜。他指出现今许多诗人遭到冷落,恐怕也有这种“病态的远视症”的缘故。我不通现代诗,自然也无权论其对错,只是觉得他并非是汲汲以求什么虚名浮利,而是在追求一种“自我”的启发。这般心肠,确实也称得上火热了。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现代诗余光中诗人
寻李白(节选)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