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俄周边影视传播思考

2018-05-25 10:46宋明翰
电影评介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俄俄罗斯文化

宋明翰

一、 周边国家传播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周边国家與世界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周边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带动沿线国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周边国家的积极响应。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作为中国周边最大的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的俄罗斯,中俄周边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谈到“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如何构建两国人民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的亲近关系,人文交流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中俄影视无疑是中俄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展示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

二、 文化相邻与历史渊源

(一)中俄电影的文化互动交流传播

1949 年,东北电影制片厂配音译制了第一部苏联影片《普通一兵》,此片也是新中国配音译制的第一部苏联影片,到第二年,这个数字就激增到 60 部,可谓蔚为大观![1]后来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列宁在十月》《静静的顿河》《莫斯科不相信的眼泪》等苏联影片迅速在中国家喻户晓。那个时期的文化交流活动主要是苏联的电影向中国观众传播他们的文化价值观,而中国向苏联输出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电影微乎其微。

苏联解体后,随着中俄文化交流的深入,电影方面的交流也更加频繁。1992年,中俄两国政府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后,中俄在电影领域方面的代表团就开始展开多次的互访。1997年中国文化节在莫斯科等9个城市举行,中方派出电影、作家、美术家、京剧等13个团组参加。这是截至1997年来中国在国外举办的最大一次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2001年签署的《中俄总理第六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明确指出定期举办文化节,制定并实施包括戏剧、电影和电视艺术领域的文化合作项目。2005年,我驻俄使馆同广电总局主办的“中国电影节”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开幕,电影节展映了《宝莲灯》《和你在一起》等4部我国优秀影片。2006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俄罗斯电影资料馆承办的《俄罗斯经典电影回顾展》在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举办。2012年9月,由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以及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联合举办的中国当代电影周在莫斯科的艺术电影院展映中国影片《钢的琴》《额吉》《山楂树之恋》《赵氏孤儿》等7部影片,引起了巨大反响。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在俄罗斯举办9次电影展,展映77部国产影片;俄罗斯在华举办7次电影展,展映55部影片。[2]2013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俄罗斯联邦文化部联合主办的“俄罗斯电影节”在北京和上海举办,共展映《母亲》《圣诞树》《我会守着你》《石头》《间谍》等10部俄罗斯影片。2014年由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俄罗斯文化部和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联合举办的中国当代电影周在莫斯科著名的“幻想”电影院开幕,约300名俄罗斯观众到场观看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及开幕影片《西藏天空》。之后将在莫斯科和下诺夫哥罗德的3家电影院放映《无人区》《北京爱情故事》等6部由中国青年导演执导的最新影片,所有影片对俄罗斯观众免费开放。

文化密集的互动与交流显示周边传播的人际和媒介双重传播特征。给中俄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沟通提供了最佳的平台,并在民族、社会、文化、习俗和文化价值观等提供了认同与理解的基础。在国家层面消除文化屏障所带来的文化差异,达到两国相互尊重与理解的高度,还在两国民众对本国电影文化的审视、再认识与再创造提供了众多的可能性。

(二)中俄电影的生产活动传播

如果说中俄电影文化交流为中俄跨文化传播提供传播的平台和认知理解的基础,那么中俄电影合作可以说是中俄跨文化传播彼此文化的信任、认同、自省和创新的重要过程。

中国和苏联第一部合拍片是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纪录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于1950年联合摄制。《风从东方来》是由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和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联合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两部影片均获得了艺术上很大的成就,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2005年中俄合作的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重新燃起两国人民对那个年代的情节缅怀。2006年由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俄罗斯著名导演柏德洛夫执导的《蒙古人》格外醒目,该片由中、俄、哈、德四国共同投资拍摄。2010年由北京中北电视艺术中心与俄罗斯REN-TV电视台合拍的影视剧《猎人笔记之迷》,该剧启用中俄著名演员,有中国香港演员陈小春、元华,俄罗斯影视明星根纳季·文戈洛夫、维克多·拉吉诺夫、纳杰日达·格列洛娃等,武术指导由著名武术指导元彬担任。该片号称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走出去”的电视剧作品,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由欧洲主流电视媒体出巨资向中国影视制作公司专门订制的影视剧,在历时长达两年的创作和长达一年横跨四个国家和地区的拍摄后,该剧顺利在中俄两国的主流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影片汇集了众多中俄两国的文化元素,如中国功夫、武当山、普希金博物馆、俄罗斯乡村风情等,充分表现了中俄两国人民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礼仪礼节、人生信仰和思维方式等的差异性,并在这种差异化中碰撞、化解、融合。该片播映后在中俄两国的社会上,影响意义深远,它加深了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吸引力,成为两国人民文化对话的重要窗口,是典型的中俄影视文化传播的经典案例,同时也为两国影视制作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17年11月俄罗斯将与中国联合推出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沿线的纪录片《中欧列车》。据俄罗斯新闻社消息,俄中两国近期也有计划拍摄纪念两国建交70周年的多集纪录片。

从传播主体来看合拍片是产品的商业传播,从传播内容上看它又是一次活动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双重功能。合拍影片从影片剧本创作、拍摄、后期合成、市场发行、营销策略等必然会经历两国创作人员和工作团队的共同交流、分享、碰撞和认同的整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会加深对彼此文化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和新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合拍片,融入两国的文化思想,可以增加两国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又可以扩大了电影市场,增加了票房收入,符合我国周边的外交方针——“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三、 传播主客体文化边界融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獨特性。这是区别于其它民族文化的重要界线。国边界在这样的情形下扮演的是双重角色——划分与团结。边界的目的是很明确又不言而喻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客观性对象之间的边界” 。它看似一个“带有理想性的”,保障着国家的安全。但仍有一个“现实的”边界 ——它处于“主观存在”之间,这就是不分裂,要维护国家的完整,却又能实现“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和“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这个边界就像一条水平线,它是可以维持着两端的平衡,并能像水一样使两种文化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它虽不是唯一的一种途径,但也不是表面意义中存在的。边界可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认同,并能加大不同文化间的浓厚兴趣。也因此边界文化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来说,这个过程就如是“第三次复兴”。

中国人民对俄罗斯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基于中国与俄罗斯是多年友好的邻居、曾共同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有过共同的政治理念和对未来理想的追求等。因此中国人民看俄罗斯电影的同时都会带有这种特殊的情感去观影。而这种情感的影响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俄罗斯文化元素:一是俄罗斯文学泰斗的作品,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罪与罚》,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契诃夫的《套中人》《变色龙》,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二是俄罗斯的戏剧作品,包括果戈里《钦差大臣》;契科夫的作品《海鸥》《三姊妹》和《樱桃园》等。三是俄罗斯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红莓花儿开》《三套车》《白桦林》和《山楂树》等。这些文化元素在中国影响巨大,当观众看到俄罗斯电影文化中所呈现出的这些元素时,就会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激情去拥抱它、理解它,最后达到情感的共鸣。

2012年9月举办的中国当代电影周在莫斯科展出多部中国影片,其中《钢的琴》在展映后反响极大。影片讲述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东北的一个工业城市,一个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了不让准备离婚的妻子带走女儿,他决定给女儿送一部钢琴,却无经济能力购买,最后用钢造了一个琴的故事。影片从三个方面呈现了中俄电影的文化传播的共鸣特征。第一,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政治社会环境等与俄罗斯有着相同的命运;影片讲述是一个颓废的工业时代,工人面临下岗的困境,但他们却充满理想,有着敢于奋斗拼搏的精神。这种环境与拼搏的精神能与俄罗斯观众产生共鸣。第二,影片中拥有大量的俄罗斯文化元素,如俄罗斯的歌曲《三套车》《山楂树》,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天鹅湖》,俄罗斯的传统乐器巴扬和苏联式的高大厂房等。这些俄罗斯元素无疑给俄罗斯观众在接受异文化的同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能让俄罗斯观众产生愉悦感和对文化的认同感。第三,影片传播的是东西方文化的普世价值,如影片中家庭的价值观,父母对子女的爱等,都是能打动观众内心的情感因素。

从俄罗斯著名的Kinopoisk网①(俄罗斯电影搜搜网)数据来看,《钢的琴》整体得分为7.3,最低的给出评分为6,最高评价为10。②“ridus.ru”③,“filmix”④,“rutracker.org”⑤等俄罗斯网站互联网观众的影评统计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互联网观众认为该部电影非常接近俄罗斯的日常现实。影片用俄语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增强了这种认同感。同时,俄罗斯歌曲和谐地融入到电影的氛围中,这促进了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俄电影在这条边界水平线上,文化价值观与情感表达方式既可以维持着两端的平衡,又能像水一样使两种文化相互结合、互相渗透、产生共鸣。

四、 中国电影在俄罗斯网民中的现状

截至2017年12月底,可以从俄罗斯最大的电影门户网站www.kinopoisk.ru 上搜索到中国相关电影3708部,包括剧情片、纪录片、短片和合资片。2017年12月初该网站评出最佳中国电影35部。

纵观俄罗斯网友对评分排名前两名的影片《叶问》和《霍元甲》的影评,点赞最多置顶的影评主要有以下几条:

“《叶问》吸引我的是不仅仅是功夫动作,更令人动容的是影片所表达的中国人对家庭与爱情的忠诚。这种忠诚不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即使在遭遇了战争的种种苦难,依然没有改变。”“《叶问》吸引人的是不仅可以看到武术大师叶问的精湛武术技艺,同时又看得到叶问师父作为普通的中国男人身上的单纯、诚实、善良的品质以及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叶问的武术技艺令人惊叹,是一位真正的民族战士。生活中他睿智、温和、耐心,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也是一位忠诚的朋友。面对日本人时,他高尚、冷静、勇敢,时刻保持着对民族荣誉的尊重。通过影片让我看到中国人在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期间,都像叶问一样,没有放弃,没有失去精神和团结。”

“我喜欢《霍元甲》这样的故事,因为它并不是只专注于打斗、大屠杀以及对真相无休止的争论。影片讲述了主角不断地寻找自己,成就自我。”“《霍元甲》影片里展现中国的高山、丘陵、稻田……这样的美景无法在其他地方看到,大自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生动。这也是我喜欢中国电影的一个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获得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冠军《战狼2》在俄罗斯网站播出,俄罗斯网友却对该部影片总体评价偏低,认为这是一部“不值得看中国战争爆米花电影”。

综上数据,可以看出:

1.俄罗斯民众对影视里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古代和近代的影片居多,而对当代和当下的中国影片和中国故事观看和了解甚少,与新时代中国高速发展社会高度不匹配。

2.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形象的主要认知符号依然停留在功夫,义无反顾地追求他们心中的功夫明星,这必然会对认识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有一定的误导。

3.依然是老一代的导演和演员占了半壁江山,当今中国很多年轻新锐导演和新演员无缘与俄罗斯观众会晤。综其原因,一是宣传发行的疲软;二是没有抓住俄罗斯受众的心理需求;三是,语言翻译的障碍也使得俄罗斯观众对中国影片的误解。

4.从得分最高《叶问》和《霍元甲》两部影片,可以看出俄罗斯民众内心喜歡的影片并不是影片华丽和无休止的打斗场面,而是更关注中国的儒家文化、功夫哲学,更愿意接受和看到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态度,他们对于国家、家庭、爱情、亲情和友情的表达方式和处理方式。

5.中国热捧的电影《战狼2》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看,影像所呈现的叙事逻辑和表现内容更多是满足国内观众的爱国情怀,外国观众对影片中的内容产生误解,进一步扩展到对中国周边外交方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产生怀疑。

五、 新认知符号的文化自信呈现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符号

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等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影视作品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名片,能否真实地展示这些发展和变化,已是影视国际传播研究课题急需解决的问题。新时代的中国文化符号外国人是如何认知的?从谷歌搜索的中国形象符号来看,从以前我们最熟知的符号熊猫、长城、功夫、中餐已经转化新的符号“工作”。外国人眼中中国已经不经意间成为了充满工作机遇的地方。2017年央视联合中国外文局对全球22个主要经济体发起的调查显示,“长城、武术、熊猫、中医药、美食不出意料地位居前列,然而有一项,海外民众打分远远超过了国人,那就是——中国产品。每4名海外受访者,就有1个人认为这是他们眼中突出的中国文化元素。尤其是18-35岁的年轻人有42%都表示:中国产品让他们在生活中第一次认知中国。另一个海外印象超越国人的中国文化元素是尖端科技。五年来,北斗导航、青蒿素、量子卫星、“中国天眼”,屡创得分新高,而高铁拿到了总分第一。[3]2017年5月,“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把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络购物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文化新元素折射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生活新方式。[4]

笔者曾在独联体国家生活学习,做过俄罗斯人对中国符号的认知度的调研,对于中国电影,俄罗斯人谈到最多是——“功夫电影”。人物形象第一个联想到的是“毛泽东、老子、孔子、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和甄子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认识的中国是从中国产品来认识的。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到处都是中国产品,从穿的衣服、用的电子产品、家庭装饰材料等等处处都有中国产品的影子。目前,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印象主要是通过媒介,特别是影视作品。他们所接触到的中国影视作品类型最多的是功夫片、古装片和香港警匪片。他们也非常想了解如今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当今中国人民生活方式如何?

(二)中俄周边影视传播的建议

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目前中俄影视传播信息和现有真实信息是完全不对称的。作为中国周边最大的战略伙伴邻国俄罗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是为做好两国人民的“民心”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也无疑会在中国与周边国家起到表率作用。我们需要多维全面地加强周边传播的战略深度,一是从两国人民的人员流动、产品生产推广、大型活动举办赋予更多统——致的信息量,进行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的传播。二是通过影视媒介的影视作品来传播,鼓励青年导演和创作者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体现文化自信的影片。具体需要提炼哪些文化符号是体现我们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科技、历史人文和新时代中国人的价值精神和生活方式的文化符号。例如外国人认知中国的“工作”和“新四大发明”符号即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络购物。三是利用与邻国的文化相邻和历史渊源的现实联系创作能使两国人民产生共鸣的影视作品,例如《钢的琴》。四是要注重影片宏大历史英雄故事和现实平民人物故事的平衡关系。有时国家的形象并不是全都靠英雄人物来塑造和烘托,而现实中的小人物的命运故事其实更容易与观众拉近距离产生共鸣。如伊朗电影的《小鞋子》、印度电影的《摔跤吧爸爸》和近期上映的泰国电影《天才枪手》都是小人物却显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他们都在事件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转变,最终做出正确抉择,同时也映射出地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

只有不断完善和拓展周边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柳迪善.苏联电影在中国五十年代的考察[J].电影艺术,2008(4):55-60.

[2]新华网.中俄电影交流与合作取得积极进展[EB/OL].(2013-04-18)[2018-04-02]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

2013-04/18/c_115433194.htm.

[3]央视新闻客户端.国家形象报告|海外比国人更认可中国哪项能力?[EB/OL].(2017-10-18)[2018-04-02]http://m.news.cctv.com/

2017/10/18/ARTIvxQx2nyh5grE9ETJT06n171018.shtml.

[4]人民日报客户端.一带一路20国青年街采,定义中国新四大发明[EB/OL].(2017-05-09)[2018-04-02]http://app.peopleapp.com/

Api/600/DetailApi/shareArticle?type=0&article;_id=600817.

猜你喜欢
中俄俄罗斯文化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年味里的“虎文化”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