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医董汲交游初探

2018-05-25 10:50武文君
北方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东平司马光医学

武文君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其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能在泱泱中华浩浩历史长河中留下名字,此生足矣。我们山东省东平县一位宋朝乡贤——董汲就是这样的人。

董汲,北宋医家,字及之,东平(今属山东省东平县)人。他幼年体弱多病,这是他后来习医的一个很大原因,同时因为对病人能够感同身受,“凡人之疾苦,如己有之”成为他医德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品质。他治病多有成效,医名卓著,尤其擅长儿科,精治痘疹,在医学史上与“儿科鼻祖”钱乙齐名。

董汲作为宋代名医,他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医学专著流传至今。例如:《脚气治法总要》是脚气病方面的专著,共二卷,约撰于11世纪末。原书一卷,已佚。今存者为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辑佚本,析为二卷。书中对于脚气病(也包括下肢关节炎一类的病)的病因及治法作了重点记述,收载有效的内服及外用方46首,并附若干医案。现存《四库全书》本和《三三医书》本、又收入195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的《董汲医学论著三种》中。《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痘疹方面的专著,又名《董氏斑疹方论》《小儿斑疹方论》,共一卷,约刊于11世纪末期。本书对小儿斑疹(即后来所称的痘疮、天花)的证候作了简要论述,初步认识到痘疹的发病规律,并附方剂17首,是一部较早的痘疮专书。董汲的《旅舍备要方》一书是医方著作,共一卷,约成书于11世纪末。原书共载医方100余首,于明代失传。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者,仅存40余方。本书系作者为行旅之间急病患者所提供的简易验方。其最大特点是简单、方便而又卓有效验。分为斑疹、痰证、霍乱、腰痛、眼、耳、口、齿、妇人、小儿疮科及杂伤等12类。现存多种清刻本,多种丛书本。

董汲医学论著有三种在宋朝就倍受重视,即使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医学方面的专著引用他的成果。例如,《小儿药证直诀》中有“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1]之说,更是对肝肾二脏之特点予以高度概括,这里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因脏腑虚实而巧制补泻之方,如以本脏之色命名的泻青丸、导赤散、泻黄散、泻白散之类,不仅与脏腑补泻传统理论丝丝入扣,而且轻灵剔透不尚繁芜;再如南宋刘昉等辑撰古代中医儿科学类书《幼幼新书》,更是多次引用董汲的医论成果,其中第十八卷《疮疹便脓血》一篇、《疮疹后解余毒》《疮疹攻咽痛》等,都有对董汲医学论著中观点的引用,可见董汲医学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董汲虽然和钱乙齐名,但是,因为他不曾像钱乙有翰林医学士(大约是翰林良医、正七品)的官位,一生仅仅是儒士(秀才)加良医,所以他的生平事迹流传至今的甚少,考证他和当时名士的交游,就可以弥补其史料欠缺的问题。因为董汲是东平人,而同期“郓学”名士辈出,郓州治所须城(今山东省东平县州城街道办事处)是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之外的大都市,是宋朝文士经常游历的地方,因此,现在可见的史料中,与董汲交往的人物主要是东平的钱乙、孙准、孟震以及离此不远的济州巨野(今属山东省巨野县)人晁补之。

一、董汲与钱乙的交往

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戚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

董汲与钱乙向来交好,同为东平人,又同为学医者,可以说是志同道合。董汲自幼学儒,进士落第之后急于养亲,毅然放弃功名专心于医学,不能不说没受钱乙的影响。

董汲与钱乙互相欣赏互相切磋技艺,可以说是亦师亦友。看史料,钱乙主要生活在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大体推算他为公元1032年出生,公元1117年去世,董汲明显要比钱乙年轻,所以在《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中后序钱乙如此评论:

余平生刻意方药,察脉按证,虽有定法,而探源应变,自谓妙出意表。……比得告归里中,广川及之出方一秩示予,予开卷而惊叹曰∶是予平昔之所究心者,而子乃不言,传而得之。予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而又惬素所愿以授人者,于是辄书卷尾焉。[2]

在钱乙的后序中就提到了广川及之也就是董汲。广川即董姓,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一脉相承。通过此文,可知钱乙退休返回东平后,董汲多次找钱乙学习医学知识。古代官员致仕一般在七十岁左右,这样看来钱乙应该在公元1100年前后,而此时“及之少年”,估计是一种夸张说法,董汲应该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因为和董汲关系密切的晁补之在公元1110年就去世了,他曾写《董汲秀才赞》,这样看来或许董汲只比钱乙年小30岁左右,已经是隔了两代人,钱乙称董汲为年少之人是可行的,何况除了年龄差别,钱乙为朝廷医官,董汲是普通秀才,在身份上他们也是天壤之别,钱乙的评介,没有倚老卖老的况味在里面。

二、董汲与孙准的交往

除了名医钱乙对董汲的提携,董汲还和东平名士孙准交往颇多。

孙准是北宋太子少傅孙奭的孙子,孙奭为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县博平镇)人,著名经学家、教育家,他自幼读经书,笃学成才,九经及第,宋太宗时入国子监为直讲。真宗时,官至龙图阁待制(从四品)。仁宗即位,他以名儒被召为翰林侍讲学士,判国子监,后迁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礼部尚书(从二品),因为喜爱郓州山水,晚年以太子少傅致仕定居须城(今山东省东平县州城街道办事处)。孙奭在东平,深受此地文士拥戴,对东平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比如“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他在郓州任職期间,就经常拜访退休郓州的孙奭,虽然他们相差四十岁,但孙奭这位老者对石介很是器重,给予多方关心和指导;还如在郓州籍丞相庞籍提携下成长的旧党领袖司马光,他在至和元年(1054)跟随庞籍郓州任学官期间,不仅接触到了孙奭的子孙,而且认识了傅尧俞、刘挚、粱焘等州学士子,为他以后从政执政奠定了班底。关于孙准其人,在今存的《司马温公集》中可以找到部分史料,如元祐元年(1086),身为宰相的司马光写有《举张舜民等充馆阁札子》,大力推荐过的孙准:“可以充馆阁之选者三……通直郎孙准,学问优博,文辞宏瞻,行义无缺,久淹下僚……。”[3]在这份奏折里,司马光推荐的三人除了孙准(通直郎、正八品)外,还有北宋文学家、画家张舜民(奉议郎、正八品)、北宋后期名臣“殿上虎”刘安世(府判官、从八品)两人。然而,在司马光的推荐书上奏不久,就发生了孙准与其妻舅赵元裕人发生诉讼,遭到处分,此事虽与司马光本无关系,然而司马光反省推荐信中有“行义无缺”的说法,于是他又上书《所举孙准有罪自劾札子》《举孙准有罪自劾第二札子》,自责“举非其人”,上疏“请连坐”,特别在第二封札子中,他说:“今准闺门不睦,妻妾交争,是行义有缺。”[4]由此可知,孙准的年龄小于司马光,在郓州文士中学问广博,是一位可造之才,然而,因为没有处理好家庭问题,导致妻妾发生矛盾,又波及到妻舅赵元裕参与,使得矛盾激化。看有关史料,赵元裕是宋朝宗室,他的父亲林学士赵彦若曾为翰林学士(正三品),赵元裕曾为右朝散大夫(从五品),这样看来,孙准是因为维护小妾的利益惹恼了位高权重的妻舅,于是被朝廷罢免了进入“馆阁”即朝廷秘书班子任职的机会,常言“家和万事兴”,孙准之事是一个最好例证。

孙准在升职受挫后,于是专心研究学问,结交名士,自号“东平十柳居士”。孙准在为董汲的《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撰写序言时说:

世之人有得一奇方,可以十全愈疾者,恐恐然惟虑藏之不密,人或知之,而使其药之不神也,其亦陋矣。夫药之能愈病,如得人人而告之,使无夭横,各尽其天年以终,此亦仁术也。志友董及之,少举进士不第,急于养亲,一日尽弃其学而从事于医。然医亦非鄙术矣,古之人未尝不能之,如张仲景、葛洪、陶隐居、孙思邈,皆名于后世。但昧者为之,至于异贵贱,别贫富,自鄙其学,君子不贵也。及之则不然,凡人之疾苦如己有之,其往来病者之家,虽祁寒大暑未尝少惮,至于贫者或昏夜,自惠薪粲以周其乏者多矣。他日携《小儿斑疹方》一秩见过,求序于余。因为引其略,亦使见及之之所存,知世之有奇方,可以疗疾者,不足贵也。如此,东平十柳居士孙准平甫序。[5]

通过此文,可以看出孙准与董汲交往甚厚。“志友”之称,说明他们志趣相近,“少举进士不第”,说明董汲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孙准把董汲与历史上的名医张仲景、葛洪、陶隐居、孙思邈等人相提并论,可见他对董汲医术的好评与医德的赞扬。

三、董汲和孟震的交往

同为东平人,和董汲交往甚厚的还有被苏轼成为“东平孟君子”的孟震。孟震,字仰之,曾任州通判、承议郎。孟震作为“郓学”儒士,也和董汲有一些交往,热情为董汲的《旅舍备要方》作序:

夫医药之来,皆原于农、黄二帝之书,其奥博微妙,莫不符契阴阳五行消长之理,吻合君臣相与之道,则固非庸流俗辈所能钩索之也。推圣人之心,盖深切于蠲疴济世,欲济天下生灵于寿域而已矣。董君汲少服儒术,嗜阅医经,洞彻其简切应用者近百余方,可以备旅舍应猝之用,编目成集,共为一卷,号曰旅舍备要方,将镂板以广其传。君可谓能推究圣人之所存心者载!诚可嘉尚,余故辄为之引云。[6]

孟震文中对董汲的人品大加赞赏,评价董汲行医乃推行圣贤之道的方式之一,可见他们二人都是爱民亲民的儒者。

孟震之事今少传,但在大文豪苏轼的文集中,多次写到孟震其人其事:

元丰六年(1083)谷雨时节,苏东坡和黄州太守徐君猷相邀一起到孟震家小聚,孟震非常高兴,特地拿出最好的雨前茶,并亲自到庭院里取清泉水烹沏泡茶招待他们。品茶之余,苏东坡不禁想起自己和孟震的交往已经有许多時日,深感孟震的做事为人,不愧为士大夫们所称之的君子。他想,既然这清泉坐落于孟震的庭院,就应将此清泉取名为“君子泉”,从此孟震家的“君子泉”名扬天下。[7]

看孟震在《旅舍备要方》序中对董汲的评价,结合他和苏轼的交往,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董汲为人坦荡、医德高尚,应与孟震的教育与熏陶是分不开的。

四、董汲和晁补之的交往

在北宋时期,济州巨野晁姓是一个名士辈出的家族。而且,晁氏和东平士族家庭有着较多的通婚关系,在朝廷有着互助关系。比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就多次写到他和东平梁姓、刘姓、李姓的交往,和董汲的家族交往就更多。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他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正六品)。据《宋史》研究者颜建国考证:“晁补之与董耘(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为至交好友,曾撰写《永感堂记》陈赞其孝道。董耘是董沔的孙子,董沔之子董逌、孙子董弅都自称是“广川”董仲舒在东平的后人,可见董汲和董沔、董逌、董弅、董耘是一个同宗的家族。”[8]

有关晁补之和董汲的密切关系,可以从其《董汲秀才真贊》,可知其对董汲的高评:“鹊实非脉,假脉而言,太子可起。和实以脉,遗脉而知,良臣将死。故鹊不能死生,而和不能生死。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术兼于道,是谓医理,谁其知之,惟汶阳董子。”[9]

晁补之是一位耿直的文士,很少为别人写真赞美,他写过的主要为苏轼、刘挚、司马光等名士,董汲作为一个普通秀才,能让晁补之赞为“术兼于道”的才俊,足见他们不同一般的交往和家族友谊。

董汲以其医学传世,他和钱乙、孙准、孟震、晁补之等宋朝名士的交往,证明他是一位有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追求的儒士。虽然董汲没有在仕途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但他对儒家精髓的践行一直没有停止。他借儒学研究医理,把仁义纳入医德,“仁爱”“修身”“孝亲”“利泽生民”等儒家思想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身体力行地弘扬了"医乃仁术"的传统医道,成为了医术精湛、道德高尚的苍生大医。

董汲虽早已作古,但他在医学、儒学方面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世代相传,我为家乡有这样的历史名人而自豪。今后,我将继续挖掘董汲等古代医家的有关史料,学习董汲他们的博大胸襟、精湛的技艺,为以后考上医学院校并且在医学的道路上探索打牢基础、竭尽绵薄。

参考文献:

[1]北宋:董汲.董汲医学论著三种[M].商务印书馆,1958.

[2]北宋:董汲.董汲医学论著三种[M].商务印书馆,1958.

[3]北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M].巴蜀书社,2008.

[4]北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M].巴蜀书社,2008.

[5]北宋:董汲.董汲医学论著三种[M].商务印书馆,1958.

[6]北宋:董汲.董汲医学论著三种[M].商务印书馆,1958.

[7]颜建国.《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M].团结出版社出版,2017.

[8]颜建国.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M].团结出版社出版,2017.

[9]北宋:晁补之.鸡肋集[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5.

(作者单位:东平高级中学高二*三班)

猜你喜欢
东平司马光医学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之谜
医学的进步
司马光砸缸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based probabilistic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for automatic image annotation①
Semantic image annotation based on GMM and random walk model①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Exploiting PLSA model and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 for refining image annotation*
The Story of Be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