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传统文化精粹树立高尚师德旗帜

2018-05-25 07:05邬俊丽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师德论语职业道德

邬俊丽

教师在古代就是倍受尊敬的职业,决定师德的无比崇高。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师德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传道于人,必须闻道于先:塑造他人之灵魂,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因此,教师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树立高尚的师德旗帜。

一、忠——对教育事业无比忠诚

“忠于职守”,说的就是体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恪尽职守。“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盐铁论》)“富贵何足求,节操为可尚”。(《伯夷传,赤壁赋》)忠诚教育事业在热爱学生上具体体现出来。首先,热爱学生可以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对学生冷漠甚至虐待学生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忠诚教育事业的好教师。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来的“爱生亲徒”便是最好的印证。孔子说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以自己最大的诚意和耐心去教育学生。其次,教师要永远以“仁者爱人,永存爱心”来作为自己进行教育工作的一条准则,“仁爱”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孔子就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体系。以后孟子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韩愈说“博爱之谓仁”(韩愈:《原道》);朱熹则说仁是“爱之理,心之德”(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都是说明“仁”的核心精神就是爱人。教师应该把“仁爱”作为一个独立的道德要求,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并把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让学生与教师在“师如父”的关系中得到健康发展。

二、信——重视教师诚信建设

信是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诚”是“信”的思想基础,也是一切规范要求和道德行为的思想基础。宋代周敦颐就说“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通书诚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有高尚的灵魂。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来看,诚信作为个人道德行为的思想基础,与教师职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教育事业需要教师讲诚信。教师选择教育作为自己毕生从事的事业,就必须要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他们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有卓著成就,首先在于他们愿意为教育奉献自己的毕生。如果一位教师表面上对教育无限忠诚,说起来滔滔不绝,可在教育过程中说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只做自己的事情,甚至在校外做生意、搞兼职,这种教师对教育来说就谈不上诚信。

2.对学生的教育需要教师讲诚信。处世待人,要以诚信为本。教师对待学生,也要“以信成之”。要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首先,潜意识中会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人,而认为自己处处都对,事事都知。其次,学生潜移默化中,不管对错一鼓脑儿全面照搬自己的东西,这样会误人子弟。所以,对待学生,教师应该有诚信意识。对知识中自己误解的、不明确的、拿不准的应该说清楚,不能含糊过去,事后要去找原因,找根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師可信,可模仿。

3.教育成效与教师诚信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教育中,对待教育事业和学生都能以诚实守信的态度面对,做到诚心诚意,开诚布公,那么,他才能在教育中出色发挥自己的教育才能,才能在教育中取得出色的成绩,才能使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讲诚信,才能使教育成效逐步提高。相反,一个教师表面上如何如何热爱拥护教育事业,在教育中却怀有二心,对教育敷衍塞责,对学生言而无信,知错不改,一错再错,那么其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谨——教师要重视言传身教

我们知道,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其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中国传统的教师道德,特别强调教师要为人师表。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学行》)。张行简说得更清楚:“为师之道,端口为先。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检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塾中琐言,端品》)。而且教师劳动具有强烈示范性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

在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过程中,教师还有必要注重个人人格的建立。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健康的人”。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而且重在“贤”而不在“圣”。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考察,人格有更深层的意义。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应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追求理想的人格。文化素质是人格形成的助推器,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人格形成的同时使自身人格也更趋完善。

此外,教师的言传身教还强调正己正人。所谓正己正人,是指端正自己的思想品德才能端正别人的思想品德。中国儒家提出“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等观点。这些话中都包括一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德。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往往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人。教师只有正己,去除自身思想品德中存在的缺点,才能正人,才能使教出来的学生成为一个思想品德更为完美的人。

四、智——教师要与时俱进

“与时迁移”出自司马迁《论六家要旨》中,他在对道家的评论中提到“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这也反映了道家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学说的因应能力和自我调节机能。庄子主张“与时俱化”(《庄子·山木》)。当然,这在道家当时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但在现阶段,却可以赋予它新的含义。我们国家现正提倡各行各业都要与时俱进,求实创新,这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教师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时时以—个学习者的心态去面对教学,做到教学相长。只有让自己不断进步,思想知识不断更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有关职业道德的理论凝聚着无数人实践的精华,涉及各个职业道德领域,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在师德建设中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师德论语职业道德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