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形象透视刍议—— 以表文作品研究为例

2018-05-26 01:08李聪聪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汉献帝建安曹操

李聪聪

曹操的表文虽然是以陈述事实、表情达意为主,但其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文格与人格的差序对应关系,时而叙述事实,时而以文饰情,“善权术与‘人之觉醒’,极为相左,而这相左就集中于曹操一身”[1,p12],这两种态势反映出曹操作为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在汉末复杂的政治环境影响下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本文试以曹操表文作品为例,运用文本分析与史实对照的方法解读和透视曹操形象,由文及人,探究其性格的复杂性。

一、陈请类:情随境迁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曰:“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仪……表以陈请……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2,p406-407]可见,从汉代至魏初,表文主要是用来陈述作者的请求,是处理经国大事的关键要素之一。究其特征,刘勰论曰:“原夫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表体多包,情伪屡迁,必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驰其丽。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屈。”[2,p408]章表的作用是臣子对答皇庭时自述心曲或指事以明。表文的特征是“雅义”“清文”,即立意雅正,情采兼备。根据创作主体个性的不同,表文的情感传达亦有不同,有“辞为心使”和“情为文屈”两种态势。前人已提及:“书令视草,铭非润色,七穷炜烨之说,表极远大之才。”[3,p28]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曹操的表文在汉魏之际非常具有代表性,不仅以宏阔之笔指事造实,而且也存在“情伪屡迁”的创作特征。曹操表文共 17篇,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如表1所示。

表1 曹操表文分类

如上,曹操陈请(情)类表文共7篇。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提到:“表,然但用以陈请而已。后世因之,其用浸广。”[4,p122]曹操此类表文所涉及如荀彧、荀攸、郭嘉等都是曹操统一北方进程中做出重大贡献者。曹操不仅客观评价这些人物的功绩,而且还向汉献帝请求给予封赏,因此,《请爵荀彧表》《请封荀攸表》《请增封荀彧表》《请追增郭嘉封邑表》《留荀彧表》的性质均属陈情请求一类。而《掩获宋金生表》反映了曹操破除迷信的思想,《上器物表》则是曹操向汉献帝表明忠心的陈辞。

曹操有3篇表文涉及谋臣荀彧,他数次向汉献帝请求封赏,文辞恳切,情理兼备,体现出任人唯贤、赏罚分明的行事作风。建安八年(205),曹操奏《请爵荀彧表》:“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彼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5,p30]曹操称赞荀彧的王佐之才,认为朝廷应为其进爵加封。据《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记载:“八年,太祖录彧前后功,表封彧为万岁亭侯。”[6,p315]可见,此表奏效。荀彧有经世致民之用,初至冀州即在袁绍手下谋事。他认为袁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6,p313],因此投奔曹操。后来在曹操平定董卓之乱、智胜吕布、讨伐袁绍、统率河北等过程中,荀彧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军师荀攸,曹操亦有上表。建安十年(206),他向汉献帝奏启《请封荀攸表》时言:“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5,p31]荀攸作为曹操的谋士,征讨吕布,出计献策,在官渡之战中提出了声东击西之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三国志·魏志·荀攸传》亦云:“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6,p325]曹操认为荀攸大智若愚,即使颜回、宁武这样的贤人也无法比拟,由此可见曹操对荀攸的倚重。曹操曾论荀攸:“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也。公达其次也。”[6,p324]文若是荀彧的字,公达是荀攸的字,曹操对二人的评价非常中肯,是由爱才而生发的赞赏,也是君臣遇和的真情流露。

郭嘉也是曹操重要谋士之一。他“由荀彧推荐,任曹操司空军师祭酒”[7],在曹操征讨袁绍的进程中,运筹帷幄,屡献奇谋。建安十二年(208),在曹操平定乌丸途中郭嘉因病去世,曹操由此向献帝上奏《请追增郭嘉封邑表》:“故军祭酒洧阳亭侯颍川郭嘉,立身著行,称茂乡邦,与臣参事,尽节为国……东擒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烁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5,p35]曹操以简练之笔概括了郭嘉智擒吕布、取眭固、斩袁谭等诸多功绩,篇幅短小却很精悍,语言简洁并不冗杂。在这篇表文中,曹操将郭嘉比作古之贤臣:“是以楚宗孙叔敖,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昔霍去病早死,孝武为之咨嗟;祭尊不究功业,世祖望柩悲痛。”[5,p36]曹操分别以楚令尹孙叔敖、西汉霍去病、东汉岑彭比拟郭嘉,并以君臣之遇表达自己对郭嘉离世的痛惜心情。其文迭用典故,纵列排比,音节相和,情韵间生。

一方面曹操深知荀彧对自己建功立业的重要性,故三次上表请求汉献帝给予荀彧封赏,例如《请增封荀彧表》陈述了荀彧的重大贡献,从客观立场为其请求封赏。其曰:“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単,图欲还许。尚书令荀彧,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5,p32]曹操文笔简省,非常清晰地讲述了荀彧在官渡之战的重要决策,态度谦虚,赏才之心毕现。但是,另一方面,透过曹操的表文,我们亦可见其私心。建安十七年,董昭曾建议曹操拟九锡备物,进爵加权。如史所载:“董昭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錫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彧以忧薨,谥‘敬候’。”[6,p317]可见,荀彧深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他认为曹操兴兵本是为了救民于水火,即使权势日增,也不该有篡汉之想,所以荀彧对曹操加爵九錫之事不赞同。因此,政见分歧导致二人间生嫌隙,曹操南征孙权之时便向献帝上表,以古时遣将要设监军作为辅佐之借口,将荀彧留在军中。正如《留荀彧表》言:“使持节侍中守尚书令万岁侯彧……既停军所次,便宜与臣俱进,宣示国命,威怀丑虏。军礼尚速,不及先请,臣辄留彧,依以为重。”[5,p38]虽然荀彧留军的具体原因及最终境遇我们无从得知,但是结合《三国志·魏志·荀彧传》曹操欲加九锡晋爵的史实以及二人政见存在分歧可以推断:此时的《留荀彧表》是曹操擅自独断,自圆其说。他既要向汉献帝表明自己的忠心,又要用文字攻略掩盖自己真实的目的,因此,这篇文章是曹操以文运事、显示政治谋略的体现。

诚然,曹操与荀彧之间有君臣遇和的相惜之情,故曹操前期表文肯定荀彧的功绩,指述史实,情辞恳切,体现出文如其人的统一性。然而通过《留荀彧表》透视出的曹操形象是以国事为重、出于政治考虑的成熟的政治家,他以文运事,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从而表现出情随境迁的创作特征。

二、直谏类:以文运事

曹操“直谏”类表文共 5篇。“直谏”主要指臣子向皇帝直接提出建议,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曹操此类表文涉及人物有糜竺、于禁、张辽、乐进、田畴等人,而《陈损益表》是他直接向汉献帝陈述政治建议、表彰相关人物功绩的奏表。

建安元年(196),曹操奏《表糜竺领嬴郡》:“偏将军糜竺,素履忠贞,文武照烈。请以竺领嬴郡太守。”[5,p28]曹操向汉献帝举荐糜竺任嬴郡太守,《三国志·魏志·糜竺传》有史实相证:糜竺家族世代从商,家产丰厚,糜竺本人是徐州牧陶谦的别驾,陶谦去世吩咐糜竺跟随刘备,此时刘备和吕布有矛盾,曹操想趁此机会拉拢糜竺为我所用,但是糜竺最终臣服于刘备,并被封安汉将军。纵然曹操最终没有得到糜竺的帮助,但他以政权为重,早已看清局势,晓明利害。

建安十一年(公元 207年),曹操奏《表称乐进于禁张辽》:“拔于禁、乐进于行列之间,取张辽于亡虏之内……每临战攻,常为率督,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5,p31-32]曹操对这些出身卑微的将才非常爱惜,以寥寥几笔便将这些武将的勇猛刻画得鲜明生动。所述之事、所达之情皆有来历,赏罚分明,进退有度,体现出曹操识才爱才之心。

建安十二年(公元208年),曹操北征乌丸,请田畴出世辅佐。田畴本是心有高义不肯做官的隐士,袁绍、公孙瓒等人都曾求贤于他,但田畴最终归依曹操。曹操写《表论田畴功》向汉献帝进谏封田畴为亭侯,如:“后臣奉命,军次易县,畴长驱自到,陈讨胡之势,犹广武之建燕策,薛公之度淮南。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诱胡众,汉民或因亡来,乌丸闻之震荡。王旅出塞,途由山中九百余里,畴率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乌丸,荡平塞表。”[5,p34-35]此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叙述了田畴主动协助曹操平定乌丸的事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9年),曹操欲取荆州,刘表去世,其子刘琮即位。在剻越等人的规劝下,刘琮臣服于曹操。于是曹操向汉献帝上表:建议将刘琮由青州刺史的职位调任朝中的闲散官职—谏议大夫。表文这样描述刘琮:“青州刺史刘琮,心高志洁,智深虑广,轻荣重义,薄利厚德,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笃中正之体,敦令名之誉,上耀先君之遗尘,下图不朽之余祚,鲍永之弃并州,窦融之离五郡……”[5,p69]曹操运用东汉光武帝即位时鲍永、窦融二人遣兵弃郡、投奔光武帝的典故,对刘琮此举大加渲染,有言过其辞之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正是他善于以文运事、因文饰情的体现。

曹操“直谏”类表文叙述事件言简意赅,常常站在政治博弈的制高点立论,运筹帷幄又老谋深算,从而展现出在汉末动乱时代,这样一位复杂而多元化的历史人物所具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成熟的政治魄力。

三、辞让类:以文饰情

曹操“辞让”类表文共5篇,均篇幅短小,是向汉献帝表明心迹的辞让之文。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言:“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章表,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为足美矣。”[2,p407]刘勰总结了汉以前辞让类的表文以“三让”作为礼仪传统,而曹操认为不必拘泥于此类繁文缛节,故称没有必要沿袭表文需三让的礼仪传统,所以魏初表文是以叙述事实为主,力求简约,只要传达出辞谢谦让之意即可,避免了空洞乏味。刘师培也指出了曹操力倡简约严明之文的演变轨迹:“建安文学,革易前型,迁蜕之由,可得而说:两汉之世,户习七经,虽及子家,必缘经术;魏武治国,颇杂刑名,文体因之,渐趋清峻……”[8]由此观之,曹操提出表文不必三让这一观点,在魏晋文学史的演进历程中是具有“新变”的价值。结合曹操“辞让”类表文的内容和史实记载,可以发现他的“辞让”蕴含了一些复杂的因素,曹操往往以政治家的谋略顾全大局,以文饰情,从而达到自己的某些政治目的。

兴平二年春,曹操捷胜巨野之战、智胜吕布,十月,汉献帝封曹操兖州牧,曹操于是写《领兖州牧表》:“入司兵校,出总符任。臣以累叶受恩,膺荷洪施,不敢顾命。”[5,p26]谦虚地传达了曹操接受兖州牧时对汉献帝的感激之情及一片忠心。建安元年汉献帝因曹操军功卓著先后赐封曹操建德将军、镇东将军、世袭费亭侯。曹操由是写《谢袭费亭侯表》言:“圣恩明发,远念桑梓。日以臣为忠孝之苗,不复量臣材之丰否。既勉袭爵邑,忝厥祖考,复宠上将铁钺之任,兼领大州万里之宪……”[5,p28]上述两篇表文都是追溯祖德,感念圣恩,以表谦让。

建安元年春,汉献帝东迁,曹操迎之。十月曹操奉命征讨袁术,最终克平其根据地梁屯。汉献帝由此赐封曹操为大将军,袁绍为太尉耻居曹操位下,不肯接受,而曹操深知此时天下尚未统一,军民饥溺无数,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足以和袁绍抗衡,便没有接受大将军一职,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言:“于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是岁用棗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6,p14]随后汉献帝又赐“司空”一职,如《让还司空印绶表》所言:“臣无智勇,以助万一,夙夜惭惧,若集水火,未知何地,可以殒越。”[5,p29]实际上是曹操以大局为重,晓明利害,不计一时得失,故作谦辞,让大将军之职于袁绍。

前已述及,建安十七年,董昭建议曹操宜加九锡,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随着曹操建立政权的进程,建安十八年,汉献帝正式封曹操为魏国公并赐九锡之礼,最初,他辞让而不接受。如《让九锡表》言:“臣功小德薄,忝宠已过,进爵益土,非臣所宜;九锡大礼,臣所不称。”[5,p39]语言简洁,篇幅短小。随后又写《谢置旄头表》扼要表达自己谦让辞谢之意。最终曹操在荀攸等人的劝说之下接受了汉献帝的任命。从这一结果来看,或辞或谢,都是曹操作表面文章,以文饰情的体现。

总之,作为治世之能臣,曹操“运筹演谋,鞭鞑宇内……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宏)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6,p55]。谋略最优,爱才赏才须为我所用,偶尔文过饰非,而这就是复杂而备受争议的曹操。

[1]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1-12.

[2] 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06-408.

[3] 李士彪.魏晋南北朝文体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 吴纳,徐师曾.于北山,罗根泽,校点.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2.

[5] 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陈寿.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 安徽亳县译注小组.曹操集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3.

[8] 刘师培.程千帆,曹虹,导读.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社,2000:7.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猜你喜欢
汉献帝建安曹操
建安区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闭月羞花
说曹操曹操到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曹操一碗面 搞定汉献帝
曹操一碗面 搞定汉献帝
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与运载火箭对接后合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