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教材文本 落实“文化意识”目标*

2018-05-26 07:45马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教材培养

马黎

【关键词】教材;文化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7-0010-03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要求将研制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的课程要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要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文化意识”这一“核心素养”要素:“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它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程晓堂,2017)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英语就必然会接触到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形成文化意识的基础。学习文化知识旨在积淀人文精神,实现知识背后的文化意识的形成,因此英语学习也是一种文化学习,而文化学习是塑造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教材文本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依据

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渠道应该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创造文化环境、文化专题作文比赛、英语诗朗诵、短剧表演、看英语电影、唱英文歌曲等来实现。但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材选材“既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和中外文化的异同,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文化鉴别能力,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部,2011)由教育部审定通过的各个版本的教材,在选材上不仅涉及了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涉及了中华优秀文化等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文本的有效利用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文本的有效利用是培养文化意识的前提

1.确定单元话题下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解读文本的文化特征。

“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化知识内容很丰富,涉及英美等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情况的基本知识,涉及语言和文学欣赏,涉及中华优秀文化的表达与传播等知识。”(高洪德,2017)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教材所提供文本的目的以及该文本在整本教材乃至学段中的作用与地位,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从文本中文化知识的角度,设计单元话题下的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特别要关注在文本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鉴赏和评判不同的文化价值、塑造良好的个人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2.设计主题意义下文化意识的语言实践活动,探讨文本的文化内涵。

教材的文本素材基本上是各种交际活动中使用的地道的、真实的语言,能反映当代中外青少年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师要根据主题和语篇的类型、语篇的结构、语言特点和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围绕语篇梳理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将文化知识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通过创设不同层次的以文化为主题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跨文化的情境中体验现实的文化,探讨文化内涵,发展文化鉴赏力,并能对文化现象做出解释和判断,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认知、行为和品格,以构建新的文化图式和价值观。

3.关注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

语言和文化学习贵在多接触、多实践,而文化品格的形成更需要长期的、大量的文化体验。在教材文本分析时教师要关注教材文本的现实意义,也就是说,依托教材文本的学习最终产出的应该是用语言及文化知识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应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运用了语言,也逐步形成积极的文化价值取向。

三、教材文本的活动设计应落实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

1.基于文本,在活动中感知。

例如:初中英语教材《英语》(译林版,下同)七年级下册Unit 3  Reading中有一段邀请读者去阳光镇的剧院欣赏京剧的内容。在阅读中,某教师在让学生根据文章填空、理解文章大意后,就和学生一起唱起了富有京剧韵味的歌曲《说唱脸谱》,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具体教学片段见下图:

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对京剧的认识由无声到有声,由教材的文本到京剧的唱腔,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坚定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体现了教师对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自觉。

2.深入文本,在對比中理解。

例如:九年级上册Unit 5的Welcome to the Unit中出现了不同艺术形式的介绍。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了4幅中外著名的绘画作品,分别是中国的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以及西方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梵高的《向日葵》。学生都在初一或初二的美术课上欣赏过这些作品,对此非常熟悉,他们很快能在对比中理解中西方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差异。师生之间对话如下——

T: Do you know the painter of each painting?

S1: The painter is ...

T: Who is your favourite painter? Why?

S2: I prefer ... because ...

T: Are they drawn in the same way? And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painting and Western painting?

S3: Chinese painting is usually wash painting, but Western painting is usually oil painting.

T: Which kind do you prefer? Why?

S4: I prefer ... because ...

通過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分析对比,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分析和鉴赏不同文化、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语言情境。这样做,一方面学生在思维品质上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

3.超越文本,在交际中提升。

“交际文化也包括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思维方式。”(吕必松,1990)教师在教授词汇、句子、语篇时,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认识它们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文化。例如:九年级上册Unit 5的Integrated skills中的Speak up部分是一段邀请朋友一起去听音乐会的对话。某教师在模拟的情境中训练学生如何邀请同伴参加音乐会的同时,超越了教材的文本,适时地向学生传授听音乐会的礼仪,这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思维方式,也呼应了此单元“Art world”的主题。

将礼仪加入“音乐”这个主话题,让学生拥有一种受益终生的文化品质,这是对教材文本文化意识的隐性挖掘。

四、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知识积累、内涵理解、观念内化、行知合一的复杂的过程,是在感知、理解、体验、实践过程中人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不断融合和提升的过程。目前各版本教材把涉及文化知识的文本分布在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材中,涉及的话题基本涵盖了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话题项目表中的24个话题,每个话题都以单独呈现文化某个独特方面的形式展现或者以隐形的方式渗透在教材文本中。各话题互有联系,互为呼应,不断复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的内容不断扩展和深入,学生的文化知识能力、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逐步提升和锻炼。

总体来说,基于教材文本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文化知识的渗透应从深度剖析文本的文化内涵入手;第二,文化知识的教学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第三,文化意识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体验,以此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更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文化元素,重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敏感度和自觉性,通过多种形式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渗透在教学设计中,最终达到以文化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J].中国考试,2017(05).

[2]高洪德. 从文化知识到文化品格,英语教学怎么做?[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7(06).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吕必松. 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03).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教材培养
教材精读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