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2018-05-26 13:57许善欣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文本情境情感

许善欣

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就是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的兴趣可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激发出来。语文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着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让他们自发地去阅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建立和谐的阅读氛围

阅读氛围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至关重要。首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学生会因为教师而爱上所学的科目。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喜洋洋、美羊羊、熊大、熊二等,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在课堂上开展“找朋友”“打靶开花”等游戏,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交流了学生的情感,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是阅读教学的法宝,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章情境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如,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师生共读等,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蕴涵的情感。教师还要让学生充分质疑,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静下心,走进文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理解文章,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课文是由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许多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三、注重阅读教学的人文化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阅读的文章创建模拟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态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習,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为学生创造模拟情境,给予学生完整的信息资料,运用情感交流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启发。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是生态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点。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在课堂中的身份已经产生了变化,他们成为了课堂的“老师”,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结合。这种新知识融合记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四、锻炼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该明确阅读理解的实质意义。使学生懂得,理解一定不是仅仅对他人原始意义的重新领悟,也不是对他人原本观念的重构,理解是在某种事情上与他人取得相互一致的意见,是相互的过程。而学生要想对阅读的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就应该与文本或作者在一件事情上具有一致的想法,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对于文本来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与凝练,因此要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从文本或作者出发,创造性地阐释文本。

五、组织适当的阅读合作学习

教师应该在应用合作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师可以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若是在讨论中出现争议,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让学生之间的观点能够趋向统一。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古诗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对诗篇进行阅读;然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融入到诗篇中;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根据相关的资料来对诗篇中描述的情境、诗篇的主要情感等进行分析;若是小组讨论偏离了正确的道路,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给学生指明讨论的方向,进而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诗篇内容以及情感。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利用好自己在教学中扮演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一角色,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这样能够更好地从文本中获得一定的哲理性知识。而在解释学的基础上,积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以学生本身的视域范围进行阅读教学,为防止学生陷入阅读误区,教师应该积极地提升自身的阅读教学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文本情境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台上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