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活动的本真

2018-05-26 04:51王双
东方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公开课品德儿童

王双

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的“活动性”为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本文就公开课《我从哪里来》探讨了追求活动的本真。

1、背景

品德课堂提倡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获得情感和道德的提升,可以说“活动”给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1-2]。前不久,笔者执教了一節区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是《我从哪里来》一课,为了达成“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知道长大后要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这一教学目标,笔者也设计了一个活动。

2、案例描述

2.1一度实践,遭遇尴尬

笔者在试教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体验模仿活动,学生试着当一次“妈妈”,把小书包挂在肚子前学着妈妈十月怀胎的样子做鞋子,穿裤子,上床睡觉,做家务等动作,要求学生不能磕着碰着,动作小心翼翼。第一次试教的效果是乱糟糟,台下的学生哈哈大笑,台上的学生也是嘻嘻哈哈,特别是“学生挺着大书包爬上桌子模仿妈妈上床睡觉”这一环节,场面完全不可控,学生根本不听老师在说什么。

2.2二度实践,草草收场

第一次失败后笔者以为是活动的具体设计有问题,第二次又细化了活动的过程,明确了活动的要求,“老师说一句话,学生做一个动作”,总算不是乱糟糟了,可是等到学生体验后,老师进行一番深情地总结时“我们刚刚只体验了两分钟,想想妈妈撅着大肚子每天都要穿衣,洗澡,有时睡觉翻身都很困难,更不要提上班做家务了,就这样要度过280天,280天!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学生却说不出什么,只有两三个学生能够表达出“妈妈很辛苦,妈妈怀孕很不容易”这样的感受。

3、案例思考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教学失败了呢?笔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与品德专家进行了研讨。经过反思,笔者明白了:第一,笔者忽略了教学的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在这一年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仅仅是“了解”即可,而“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有些难。第二,十月怀胎这一过程,与学生的生活脱离太远,母亲怀孕时学生在妈妈的肚子里,学生并不记得当时的情况,笔者在这一环节中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扮演怀孕妈妈洗衣服、做家务,做各种生活中的事,看似是华丽精彩,其实学生只是把这些体验当做游戏,简单的、一时的模仿并不能真正地感受到妈妈怀孕时的艰辛,并未动情,并未产生真切的体验,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上,一场热闹过后,留给学生的只是嘻嘻哈哈。

后来的教学中,笔者果断删掉了这个活动的环节,改用播放带有科普性质的“绘本故事”的视频,这一绘本故事十分生动形象,观看“绘本故事”这个环节非常简单,没什么特别的花样,但学生看的非常认真,一年级的小朋友明白了“是爸爸妈妈共同给了他们生命,了解了胎儿的发育、生长过程,知道了生命的孕育过程是漫长的、艰辛的,”最后的公开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4、讨论

4.1贴近儿童,追求生活化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课堂中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只有在贴近儿童生活的活动中,才能易于儿童接受。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些既符合儿童生活又贴近儿童生活的活动,在儿童主动参与的主体性活动中,达成教育教学的各项目标,进而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如《逛商场》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本地的商业场所和选购商品的有关常识,能尝试着自主购物,学会文明购物;知道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的一些权利。在进行教学时,我采用了“实地购物”和“模拟购物”两种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购物常识。

可以说这一课的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片段,这样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学生的真实生活来进行,课堂中讨论交流的问题全部来自学生真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学生其实是在进行和探讨着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活。这样的教学已经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切实体现了教学向儿童生活的回归。

4.2把握目标,明确针对性

全面、正确地把握活动目标,是组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活动目标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后应达到的最低或平均要求。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老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里。

4.3结合实际,拒绝假热闹

如今的品德课堂,很多老师很热衷于准备各种各样的活动,尤其是低年级的品德课,活动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门,有些活动可以让课堂锦上添花,可有些活动却成了教学的负累,让教学成了一场“秀”。如二年级的《我来试试看》一课,某位老师设计了“试一试”的活动——让二年级的孩子去尝试缝纽扣,老师在课前忙碌了好久,又是准备针,又是准备布,还买了好多纽扣。小朋友一听,哇,缝纽扣,在家里从来没有做过这件事,非常感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纽扣的发放,到绣花针的使用,课堂上一片热闹,学生好开心!可是仔细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有的小朋友被针扎到小手指了,有的孩子绣花针掉到地上找不到了,忙着找针,还有的学生手小,纽扣根本拿不住,蹦的到处都是,还有的孩子看不明白也记不住步骤是什么,最后交上来的作品乱缝一气。这节课,老师设计“缝纽扣”这个活动表面上看非常的热闹,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很喜欢,可是细究下来,活动有了,课堂热热闹闹了,学生尽管也参与了,但收获有几分?很多老师错误的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设计了体验活动,课堂就精彩了”。实效呢?这种现象在各级各类公开课、观摩课中尤为严重,上课老师经常为了一节课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一派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可是,这样做在形式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实质上却被动地为活动所牵制。这种重形式而不重实效的“表演”,根本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感悟。

我们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褪去课堂上的热闹和华丽,回归活动的本真,我们的品德教学活动应尽量得到每位儿童的情感认同,真正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以实现品德教学的回归!

参考文献:

[1]郭红心.避“虚”就“实”回归本真——对时下思品公开课“秀”行为的再思考[J].青年教师, 2014(4):19-22.

[2]周海燕.洗尽铅华还本真——小议公开课[J].新课程导学,2013(9):3-3.

猜你喜欢
公开课品德儿童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