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对博物馆教育功能影响的探究

2018-05-26 04:51张兆慧
东方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特展博物馆

张兆慧

摘要: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历史和现实的凝结,也是城市文化中心和文明的一种象征。随着社会发展,近代以来博物馆的社会化功能不断增强,博物馆早已从仅为贵族欣赏服务的藏珍室变成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的功能除了收集、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外,亦需要为公众提供知识以及教育。特展作为一种灵活性强的展览形式,其将在博物馆公共教育服务的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

关键词:特展;博物馆;公共教育

自2008年《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下发以来,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1804座公共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除此之外,行业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在积极推进中。虽然说免费开放拆除了博物馆的有形经济门槛,但如果博物馆依然固守“灌输教育”的模式理念,最终的结果将是横亘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無形门槛不仅不会打破,观众对博物馆还会选择敬而远之。[1]

目前,教育及公共服务功能在整个博物馆发展中正产生强大影响。博物馆在国民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进行教育的特殊资源与阵地。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博物馆承载了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另一方面,博物馆也是能够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享受政府财政拨款之后,如何提高博物馆的展览水平,怎样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延伸和拓展服务,使观众走进博物馆,并且在进了博物馆后有不一样的感受,做到在拓展博物馆公众量的同时,保留观众,并且打造和强化博物馆自身的造血功能和构建博物馆的特色及品牌,从而为观众提供和呈现具备广度和深度的教育活动,是各馆面临的当务之急和严峻挑战,亦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是博物馆进行信息发布和教育宣传推广活动的传统传播媒介,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一些非大众的传播媒介,如通过不同种类的印刷品、邮寄品、新闻发布会等,都会对博物馆的宣传推广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邮寄品和丰富多彩的印刷品具有传统传播媒介所并不具备的优势,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显著,针对性强,选择性大,不拘泥于形式,传播范围既定,能及时得到反馈等。[2]而特展作为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一种传播手段,无疑在教育活动与信息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常设展相比,特展具有诸多优势。时间短、规模小是特展所具有的时空特征,也正是因为特展更新时间快等优势,使得展览举办的效应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更加全面的涉入更广泛的人群和文化,从而为公众获取不同的展览信息和内容提供良好的支撑。从某种程度来讲,当今社会正在朝着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而作为博物馆,也更加注重通过举办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展览来吸引大众的目光并关注公众走进博物馆的次数。诸如近些年来日益兴起的为观众打开视野的“观念特展”、“剧场特展”、“户外特展”、“观众参与式特展”等,可谓丰富了公众的博物馆体验,对宣传博物馆理念及实现观众认知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以“浪漫苏格兰·诗意江南”特展为例,该展览是由南京博物院与苏格兰历史文化遗产机构共同主办。该特展也正是得益于过去成功举办的“双城记—南京与爱丁堡古城保护成果展”和“大明王朝:金色帝国”巡回展的基础。该特展中,策展人将不同国界的艺术品并置于一个展厅,凸显了中西方浪漫主义与东方诗意文化交融碰撞,为公众搭建了一座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桥梁。我们可以看到苏格兰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和油画作品与江南世界的绘画、文人书房和民俗文物形成鲜明对比。观众通过此特展可以感受到跨区域的文化互动,从而产生跨时空的文化共鸣。

展览未动,策划先行。“高品质的内容策划是展览举办成功的前提,而主题是特展的灵魂。”假设藏品之间有内在的某种联系,那么特展必须围绕藏品设定鲜明的主题。围绕藏品主题进行一系列的联想、构思,从而到最后的呈现,以达到"1+1〉2"的整合优势,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是摆在博物馆教育部门及策展人员之间,决定其能否提供优质展览内容的一条分割线。现阶段,基本陈列与特展是博物馆日常工作的中心,也是博物馆履行教育职能、树立形象的最主要渠道。从特展这一角度来深入研究我国博物馆如何提高运营效率,以便在执行社会职能时更好地发挥优势、弥补劣势,这也是博物馆工作内容的重心之一。

与西方博物馆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在博物馆特展举办及展示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虽然部分国内博物馆正在尝试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不同的教育项目,但都处于一种粗放式的初级发展阶段。未能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特展展示体系,缺乏常年性的经典的教育项目是国内大多数博物馆所面临的现状。而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博物馆内部,存在于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教育部门内部成员之间、教育研究人员及策展人员之间,他们未能形成项目合作的愉快关系;其次是外部,即各馆的教育部门之间、各馆之间、博物馆与其他机构之间,他们未能珍视彼此的关联影响,舍弃资源的彼此分享,甚至是对以往的经验教训选择视而不见。[3]

此外,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虽已跨入信息化时代,但教育手段的科技化程度明显偏低,并且很多时候都是徒有形式。不少馆至今没有建设自己的网站,一些有网站,但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内容不丰富、形式生硬、与观众互动不广泛深入等问题。在新媒体的运用及呈现方面,发展更是严重滞后,与时下的社交潮流无法相提并论。

不可否认的是免费开放的参观政策是国家步入博物馆时代的有效契机,但相对而言,形成和培养相对固定的公众群,这无疑是博物馆在强化公众教育方面所面对的一个挑战。博物馆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也是人们进行讨论与辩论的广场与论坛。博物馆应一改往日“收藏第一”的口号,转变陈旧迂腐的思路观念,转而为公众提供教育服务的功能,让更多的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在接收“学校教育”之外,在博物馆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获得启发性的思考以及教育。

博物馆是社会文化凝聚的产物,是一座城市底蕴的展现,博物馆以其特有的文化气质影响着公众,而弥漫在公众之间的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信的提升也得益于博物馆教育。特展以其独特的展现形式,让公众教育在博物馆这种环境氛围中得以润物细无声地滋长。在博物馆中所接受到的文明和传统的教育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折射。特展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这种自愿意识,包括徜徉在博物馆中所接受到的启发性教育无疑会影响一个人的心境。让公众感受到走进博物馆是幸福的,看展览是愉悦的,那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就能够得以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

[2]陆建松:《论博物馆接待服务中的公共关系》,《中国博物馆》1995年第4期

[3]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13页

猜你喜欢
特展博物馆
博物馆
我为“特展”狂
中国美院特展空降旧金山
特展的现在和未来
特展的草莽时代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