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规模流转中利益相关者绩效生成的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

2018-05-30 04:53唐星汉王江波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农地相关者绩效评价

唐星汉,王江波

(1.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浙江绍兴 312068; 2.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广东深圳 518060)

1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1.1 理论概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至今已近50年,最早将其引入到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的是美国学者 Ansoff,主要研究学者包括Freeman、Blair和Flammer 等人。Freeman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产生影响的个人或团队。Blair指出,公司的资本来源不仅限于物质资本,还包括股东、雇员、供应商、债权人和客户等共同组成的公司人力资本;Flammer研究表明,利益相关者治理会有助于提高企业价值,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1-2]。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也颇具成果,如张兆国等提出,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之一就是实现企业应与各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合作,而不仅局限于与股东建立的合作和依赖关系。此外,随着近些年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宋献中指出,企业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主动承担责任;马国勇基于利益相关理论的形成过程,发现组织目标的形成是多主体进行综合管理及协调的作用结果[3-4]。

1.2 理论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日益成熟,与绩效评价的结合运用衍生出许多积极有效的评价理论与方法。美国学者 Sonnenfeld提出了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加拿大学者 Clarkson提出了RDAP模式,他们都认为企业绩效应包含社会绩效;2000 年,Andy 联合安达信咨询公司开发研究出了绩效棱柱,该模型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从5个利益相关者层面——满意、贡献、战略、流程和能力层面,对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在不断探索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模式,分别从内外部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框架构思与指标设计,并付诸于一定的应用与发展。不少学者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从保护所有者权益、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和社会公众等角度为切入点,提出了涵盖多个维度的绩效评价模式;李婷等的研究结合了平衡计分卡的思想,认为在评价组织业绩时,要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外部利益、长短期利益之间的均衡,同时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2种方法的有机结合[5-8]。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迅速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拓展了传统的绩效评价思维,企业绩效不只是经济绩效,还应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该理论的发展,对进行科学界定和分类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聚焦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及其实现途径,进而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构建更完善更适用的绩效评价方法[9-10]。

1.3 理论应有绩效评价的意义分析

本研究以利益相关理论为支撑,从投资主体、权利所有者、经营主体及常态化监管主体等4个视角展开利益相关者绩效生成的评估体系,使得整个体系呈现出设计科学性、运营稳定性及评估精湛性,符合新时期改革的多重需求,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2个层面。

(1) 努力提升产业的凝聚力,强化核心竞争力,提升整体盈利水平。市场化经济体系下,农民合作社或新型农业企业若要为组织成员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需要充分发挥股份制的优势效应,实现资本、土地、管理、研发技术等多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合理控制风险的范畴下,切实分配农民股东之间的利益;契合时代发展需求,在绩效导向的作用下,引入“互联网+”平台,发展具有品牌效应的新型企业,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效应,强化其在市场的核心竞争能力[11]。

(2) 便于提升农民群体整体水平,提升时代契合性。现如今,合作社入股已成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新农业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实力决定了农户市场上呈现“大带小”的发展格局,核心成员几乎完全控制合作社,把控整体运维方向,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普通农民社员的切身利益,普通农民社员缺乏组织动力[12]。为此,要围绕利益相关者,采用分层评估的机制来保障合作社的综合绩效,以“民主、互动、公平、平等”为导向,有的放矢地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推动共同服务的社会化功能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利益相关者绩效生成的博弈分析

2.1 框架构建

兼顾公平、效率及持续发展是新时期下我国进行农地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在农地规模流转中,利益相关群体在开展绩效评估时,需要充分考虑农地利益所涉及的各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性、农业经营中的发展效益及潜在能力、可持续性经营的动态指标等[13-14]。鉴于此,本研究以利益相关理论为支撑,从投资主体、权利所有者、经营主体及常态化监管主体等4个视角展开利益相关者绩效生成的评估体系,使得整个体系呈现出设计科学性、运营稳定性及评估精湛性,符合新时期改革的多重需求。具体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2.2 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博弈机制分析

首先,农民与地方政府之间:受国内政治环境的熏陶,我国政府在农民心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一种信奉不质疑的现状。因此在农地规模流转过程中,存在部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问题,部分违法违纪官员,采用违法违规方式对土地进行征用,但农民群众却对此选择“信任”,这与施工单位及村级干部违规操作的行为大相径庭。然而,当农民群体遇到生存的威胁时,往往会选择统一思想,采取一致化行动,利用群体的力量来与政府进行集中抗衡,由于维权成本较高、媒体被官方集中管控等因素的影响,农民与政府的谈判往往演变为非正常渠道的对抗,如集体跨级上访、暴力袭击、自虐及阻塞重要交通枢纽等,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15]。

其次,农民与施工单位之间:后者往往采用强制性措施或法律手段进行矛盾消除。在双方的谈判沟通过程中,矛盾的聚焦点主要在于征地环节。在农地规模流转中,一旦当农民感知到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往往不会选择沉默的方式,一般会采用自发组织的形式,形成群体力量,以静坐或破坏等不理性的方式来影响施工的进度。农民利益相关群体之所以选择上述方式,主要是源于一旦行动成功,他们将获得比较丰厚的利益收入。因此综合分析,顺从及抗逆成为了农地流转中农民及施工单位进行利益博弈的主策略[16]。

最后,施工单位与地方政府之间:施工单位及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主要体现在对土地授权的问题层面。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快速取得土地授权可以在很大层面上降低组织的运维成本,实现利润的提升,因此这成为该过程中博弈的关键点[17]。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整体建筑的运维成本,往往采用一些非正常的渠道来实现对土地使用权的不正当竞争,例如通过向官员进行行贿等,来获取地方政府官员的信任,从而为战略的推行奠定良好的根基。

3 利益相关者绩效提升的路径设计

以内在机制为依托,笔者从3个层面进行农村规模流转中利益相关者的路径设计分析。

3.1 完善机制建设,形成常态化监督

新时期下,要建立健全农地规模流转的运行监管机制是当务之急。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人本理念,切实尊重农民所拥有的土地财产权,充分论证后,以法律条文的方式,将农民群体对土地运维中的使用权利、所属权利、处置权利、获利权利进行明确的阐释,逐步建立与时俱进的农地体制,使之能够有效推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保障农民权益得到切实的维护、耕地得到有效的利用。新型的农地体制要求地方政府要积极进行角色转变,打破原有管理者的身份特征,逐步向服务者的意识方向转变,打破传统模式下的征地体制,使政府逐步走出利益相关者的范畴,向仲裁者的角色过渡,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研究和实施相应的对策;在双赢共现基本要义的指导下,切实处理好农民利益及招商引资之间的有效关系,从3个层面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和常态化的监督体系[18]。首先,要针对农地规模流转中产生的纠纷案例设立专门的仲裁机构,使之与政府部门形成独立运行的双向模式,从根源上强化对于土地征用的有效监管;其次,要打破目前国内土地管理的格局,采用中央统一规划约束的方式来实现土地的集中管理,摆脱地方政府的制约,强化监督执行力;最后,要强化对土地征用工作的监督力度。一方面应积极宣传,鼓励农民成为自治的组织群体,通过引导来增强整体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要拓宽利益倾诉渠道,强化土地征收的宣传力度,保障农地规模中切实有效地维护农民主体的核心利益。

3.2 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强化利益维护

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是当前农地规模流转中的聚焦点。尤其是体现在困难户群体上,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流转的稳定。随着工业化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城镇化步伐也随之加速,这使得用地规模与日俱增,农村用地需求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态势。在农地征用中,由于缺乏体制的保障,政府往往采用强制性的措施来获取土地,并自行根据需求来改变土地性质,使得农用土地转变为商业用地,由此导致了利益分配不均衡问题的发生,激化了地方政府、农民及村级组织之间的矛盾,冲突解决难度不断增大。为此,只有淡化行政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切实尊重农民主体的个人意愿,才可以有效避免利益朝向一方的倾向行为。与此同时,笔者调研发现,在我国部分地区存在着土地责任承包的违规操作、强制性对农业用地进行规划、土地流转存在不合理现象等问题,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侵犯了农民切实的合法利益,因此政府要换位思考,快速制定有效措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3.3 建立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土地寄托着他们深厚的情感,因为土地是维系生活的主要来源,是生活得以保障的源泉。土地所产生的收入是农民进行风险抵御及生活保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没有构建行之有效的系统化社会保障体系之前,农地社会保障的功效在短时间范畴内仍将扮演主要角色。为淡化这一影响,一方面应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群体统一纳入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之内,将其作为农地规模流转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要构建公平的就业体制,尤其是农民工进入非农产业后,要逐步打破行业之间的固有壁垒,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土地流转,克服心理之间的差异,使得行动趋近于一致。除此之外,要努力减少农地规模流转中的差异性,政府应向农民群体提供良好的社会教育机会及可靠的法律援助,从多个层面切实提高失地农民的生存能力,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发展权益[19]。

4 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多元化及全面化的发展,社会活动类型日趋丰富、关系网络日趋复杂,两者在作用过程中难免形成矛盾差异,从而造成不可避免的冲突,因此构建一种无冲突的和谐状况符合实践的客观要求。本研究以农地规模流转为平台,围绕利益相关群体展开绩效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针对其中出现的冲突因地制宜提出对策,落实措施,缓解土地资源在供需层面的矛盾。本研究以利益相关理论为研究根基,在马克思主义利益相关者博弈论的指导下,评估了利益相关者对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地方政府、建设单位、农民3个视角完成了对利益博弈的相关分析。最后,从完善体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及构建均等化服务3个层面来完善农地规模流转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利益。然而,本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展开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考核研究,其中涉及的多种因素没有采用建模的数据分析方法,同时缺乏多样本的实例分析,这便导致理论与实践形成局部的脱离,因此值得后续学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1]黄东学,程久苗,费罗成,等. 安徽省农地流转绩效差异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3):21-25.

[2]赵泉民,井世洁. 利益链接与村庄治理结构重建——基于N村“村企社”利益相关者“合作治理”个案[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6(6) :64-74.

[3]于传岗.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流转成本与治理绩效分析[J]. 江汉论坛,2011(6):16-23.

[4]于传岗. 我国政府主导型农地大规模流转演化动力分析[J]. 农村经济,2012(10):33-39.

[5]胡东平,赖华子. 论农地入股企业的产权配置——以农地功能及其价值构成为视角[J]. 企业经济,2014(3):41-47.

[6]张式恩. 三化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农地流转绩效评价——基于河南新乡的实证调查[J]. 农业经济,2015(6):31-37.

[7]姜明英,陈立双. 辽宁省农用地流转绩效评价[J]. 农业经济,2012(7):51-56.

[8]李 勇,杨卫忠. 农户农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两分两换”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2013(5):31-38.

[9]李冰清,王占岐,金 贵.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3):55-59.

[10]魏凤娟,李江风,刘艳中,等. 基于村级领导满意度的湖北省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J].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1):18-25.

[11]郑华伟,张 锐,刘友兆.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J].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7):32-39.

[12]李 灿,张竞雄. 农地经营权入股公司的财务困境及对策[J]. 财会月刊,2016(2):41-47.

[13]李 婷,王巧义.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的研究[J]. 金融与经济,2016(2):29-36.

[14]刘莉君,岳意定,谭舒允. 基于经济与社会两个维度的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7-73.

[15]Ngacho C,Das D.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ramework ofdevelopment projects:an empirical study of Constituency Development Fund(CDF)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Keny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4,34(3):492-507.

[16]Patanakul P,Kwak Y H,Zwikaek O,et al. What impacts the performance of large-scale government projects[J]. lntemational Journal of Procects Management,2016(3):452-466.

[17]Sayilan H. Importance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sustainable use of Turkey’s rural land resourcesy[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20(19):248-256.

[18]郑华伟.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的形成、测度与改善[D]. 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24-45.

[19]赵 蕾. 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以蒙白市草坝大洛就土地整治项日为例[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31-57.

猜你喜欢
农地相关者绩效评价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向何处去?
国有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