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苏教版五下)教学及评析

2018-05-30 02:34任丽芳薛辉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阿炳二泉映月教者

任丽芳 薛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感受和积累描写二泉风光、乐曲旋律的词语,能从凝练的词语中触发想象、联想故事、体会情感,体会文本语言的特点。

3.能从文本信息中获知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缘由,结合课外资料,进一步感受阿炳的苦难生活,以及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一、音乐卡片串全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曲子给你怎样的感受?(板贴:一首曲子)

生:这首曲子听起来很优美。

生:还带有一点忧伤。

生:仿佛是一个人在叙述他坎坷的人生。

师:这首曲子就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板贴)。你对这首曲子有哪些了解呢?(出示)

《二泉映月》音乐卡

作者: 地位:

创作缘由:

旋律特点:

情感主题:

生:《二泉映月》的作者是阿炳,他是盲人,所以人们也叫他瞎子阿炳。

生:阿炳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擅长拉二胡和弹琵琶。

生:我知道《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很有地位。

师:我們来看课文是如何介绍这首曲子的地位的。(出示)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师: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二泉映月》的地位,你会用哪个词呢?(生:享有盛誉。)“享”是本课的生字。跟老师一起在田字格中写一写,请注意第一横退让稍短,“子”字长横不能丢。

师:这首曲子到底享有怎样的盛誉呢?

生:2007年,《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被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带到了太空。

生:《二泉映月》还是二胡考级的九级必考曲目呢!

师:(出示)

这样伟大的音乐,只能跪着听。——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

这是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英国音乐家

师:乐坛大师们对《二泉映月》有这么高的评价,足可见它——(生齐:享有盛誉。)

二、一首曲子一道景

师:这样伟大的曲子是怎样诞生的呢?谁能简要说说它的创作缘由?

生:阿炳两次来到二泉边,第一次除了流水声什么也没有听到,后来他双目失明,又来到二泉边,从泉水中听到了很多声音,就创作了《二泉映月》。

师:这首曲子跟一处著名景点有关,这处景点就叫——二泉映月。

(生再次齐读课题。师板贴:一道景。)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这一道风景的句子和词语。

(生读、画,师巡视指导。)

师:已经找到的同学请举手。

生:我找到了第1小节。(师出示)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师:我们如果将这段描写二泉映月中的四字词语提炼出来,那便是——(出示)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师:同学们接下去交流的时候,能否也像这样找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美景的四字词语?

生:我还找到了“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茫茫月夜”“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生:我还想补充一个“淙淙的流水”。

师:变成四字词语就是“流水淙淙”。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流水声吗?

生:很细,很清,很好听的声音。

师:是啊,而且这种声音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泉水十分干净、清澈。把大家找到的这些四字词语整理一下,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尽量读出每个词语给你的感觉来。(出示)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茫茫月夜 流水淙淙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师:这里的每个词语都可以想成一幅画。比如,读着“静影沉璧”,你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板书: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面灰色的墙壁倒映在水中。

师:同学们,“静影沉璧”的“璧”可不是墙壁的“壁”,它的下面是个“玉”字,猜一猜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个“璧”也是“完璧归赵”的“璧”,它的意思是美玉。

师:而且是一种什么形状的美玉呢?

生:是圆形的。

师:在这个词语中,那沉在水中的、圆形的、洁白无瑕的美玉指什么呢?

生: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师:好啊,就请你来读一读,这次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在静静的夜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明月,那明月倒映在安静的池水中,就像一块洁白无瑕的璧玉。

师: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这些凝练的四字词语里都藏着一幅画,如果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读,你脑海中又会出现一幅怎样的二泉映月全景图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出示)

藤萝摇曳树葱茏,

一泓清泉月如银。

水波映月影成璧,

茫茫月夜水淙淙。

师:将这些凝练的词语化为诗行,慢慢地读,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中就形成了一幅完整的二泉映月图。(板书:凝练)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

师:你觉得这幅完整的二泉映月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这里十分安静。

生:有一种很优美的感觉。

师:把你们的感觉结合起来,那就是——

生:安谧静美。

师:(板书:静美)难怪乾隆下江南时御笔亲题“天下第二泉”。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读出这“天下第二泉”的美好来。

(生读)

三、一首曲子一人生

师:按常理,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曲子也应该是优美的感觉。可我们分明在曲中还感受到了悲凉、感受到了哀伤,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阿炳小时候很天真,无忧无虑,长大之后双目失明,生活艰难,所以他就把自己的苦难用二胡表达出来。

师:是啊,艺术的创作总是和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一首曲子也是一段人生啊!(板贴:一首曲子一人生)

师:让我们回到那个特殊的中秋月夜,二泉边景物依旧,人事已非。谁来读读课文第4小节?

(生读)

师:此刻,静谧美好的天下盛景已经看不见了。(投影上隐去描写“二泉”美景的诗行)他的眼前只有无边的黑暗,他只能倾听,倾听淙淙的泉水声,他只能回想,他回想起了——回想起了——(引读课文,在 “师父说过的话”“坎坷的经历”上标着重号。)

师:谁来读第2小节幼年时师父对他说的话?

(生读)

师:谁来读第3小节坎坷的经历?(生读)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他坎坷的经历你会选什么呢?

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师:这里只有寥寥8个字,但你能想象到他的坎坷吗?

生:我能想到阿炳虽然生了病,但是家里没米下锅,他只能强撑着病体外出卖艺度日。

生: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时,阿炳在街头卖艺,没有挣到什么钱,却冻得瑟瑟发抖。

生:我还想到中秋佳节家家团聚的时候,阿炳一人在墙角拉着二胡,没有人陪伴他,甚至没有人理他,摆在他前面的破盆子里还没有一个铜板。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凝练的词语中想到了一些画面,可是阿炳的经历远比你们想象的更加坎坷,这凝练的词语中还包含着多少辛酸的故事啊!(板书:故事)请同学们速读资料《不幸的一生》(600字左右,大约给两分钟时间)。

师:我看到同学们在读阿炳的故事时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紧闭双唇,有的在暗自叹息,当我们了解了阿炳苦难的人生故事后,读起这两个词语来会更有感觉!齐读“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生齐读)

师:此时此刻,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起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引读课文)

师:此时此刻,阿炳听到的还只是泉声吗?

生:不是的,这时的泉声已经变成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不是的,这些其实是阿炳的心声。

师:你们都听懂他的心声了吗?同桌选择一句,结合刚才你在资料上读到的阿炳的故事《不幸的一生》,相互说一说。(出示)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叹息……

伤心的哭泣,哭泣……

激愤的倾诉,倾诉……

倔强的呐喊,呐喊……

( )的( ),( )……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叹息自己4岁丧母,虽然还有父亲,但因为父亲是道士,只能无奈地喊“师父”,不能叫一声“爸爸”。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伤心的哭泣,哭泣父亲去世后,自己被坏人欺骗,瞎了眼睛,又被亲戚夺了财产,流落街头。

生:阿炳似乎聽到了激愤的倾诉,倾诉在街头卖艺时受尽了别人的冷嘲热讽,有一次还因为拒绝了军阀的堂会而被毒打,身受重伤。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倔强的呐喊,呐喊我虽然瞎了,可是不能没有做人的尊严,人穷志不穷,卖艺不卖国。

师:还有仿照课文的句式创造的吗?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悲愤的控诉,控诉族人逼死了自己的母亲,控诉恶霸欺人太甚,汉奸卖国求荣,控诉命运是多么不公!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痛苦的嘶吼,嘶吼老天为什么不给穷人一点活路啊,为什么不给双目失明的人一点生的希望啊!

师:此时此刻,阿炳真是百感交集,太多的心声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都化作了省略号,都凝结在这四个短语中了,这凝练的短语不仅隐藏着苦难的故事,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啊!(板书:情感)把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你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四、再赏乐曲学表达

师:(引读)听着,听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他的手指——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师:(对照板书)二泉美景不得见,坎坷人生诉不清。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唯将心事付月夜。真可谓:一首曲子一道景,一首曲子一人生。(播放音乐,剪辑成3段:“前缓”“高潮”“后缓”。)

生:(个别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生:(全体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生:(女生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出示音乐卡)如果把这首乐曲的旋律特点凝练成几个四字词语,你能圈画出来吗?

生:(默读圈画后反馈)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师:谁能上黑板用曲线画出这些词语表现的旋律特征?

(一生在黑板上画旋律曲线,其他学生练读这些词语。)

师:这位同学画完了,你们看他画得是否准确?对照曲线齐读这些词语,读出词语所表现的旋律特征来。(指导学生带上手势,循着曲线走势读好词语。)

师:短短几个词语就勾勒出了乐曲的旋律特征,如果我们也能将这些凝练的词语联系起来化作诗行,就可以把《二泉映月》整体的旋律特征表现出来了。试着写一写。注意写在横线上的字要行款整齐,大小间距要匀称。

(生自由书写,师巡视指导。)

生:委婉连绵出幽谷,升腾跌宕渐高昂。舒缓起伏动人心,恬静激荡久回响。

师:他把“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凝练成“升腾跌宕渐高昂”,妙哉!

生:委婉连绵忆二泉,升腾跌宕诉苦难,步步高昂勇抗争,舒缓激荡爱满腔。(生不约而同鼓掌)

师:这位同学写的跟刚才那位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他把每一种旋律表达的意思也写进去了。

生:他突出了中间段的旋律,把“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强调出来了。

师:我们巧妙地化用四字词语,把旋律特征和阿炳的人生联系起来,就可以写出一首咏《二泉》的小诗了。看这两位同学的字写得如何。(投影出示)

生:第一位同学的字单个看起来挺好的,但我建议他在写一行诗句时,字与字的间距可以稍微宽一点,不要把字挤在一起。

生:我觉得第二位同学的字大多写得很工整,但是“委婉连绵”的“婉”写得太宽了,和其他字比起来不够匀称。

师:同学们,从刚才两位同学处受到启发,请进一步修改你的诗句,注意把字写得整齐、匀称、美观。

师:这乐曲中除了蕴含着阿炳人生的苦难,还能表达出他怎样的情怀呢?(板贴:一首乐曲一片情)这段乐曲描绘的文字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进一步走近阿炳,进一步品味课文的语言。

【评析】

更贴近文字的语文教学——评任丽芳《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围绕这篇课文的研究层出不穷。珠玉在前,任丽芳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突破在何处呢?我认为除了其“大气睿智,充满灵气”的教学风格外,最值得咀嚼的莫过于“此课教学”与“此篇文章”的高度契合了。

首先,教者解读出了“此篇文章”的独特。《二泉映月》是一篇情质兼美的课文,从内容来看,全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出了阿炳前后相隔十多年两次來到二泉的不同境遇,并因此而创作《二泉映月》的故事。教者准确地把握了“二泉优美的景色,阿炳坎坷的人生,《二泉》曲子的创作经过”三者之间的联系,以曲为核心,巧妙勾连“景物”和“人生”。

从语言来看,课文多用四字词语来表达,显得凝练整饬,读来朗朗上口,如果能调动阅读者的想象与体验,必能让感人至深的情感从文字间流淌出来。因而,教者巧妙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凝练的四字词语来描写景色,述说人生,表达情感的。这样,既把握了文本推进的序,又凸显了文字所抒的情。

其次,教者设计了与“此篇课文”相契合的教学活动。一是体现为教学内容的恰当取舍。教者对文本课时划分准确,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既符合初读的基本规律,体现从读到悟,又敢于突破,重点突出二泉美景和阿炳人生的体悟;第二课时则重点品读描写音乐的片段,升华出阿炳在苦难的煎熬中仍怀有“热爱”的可贵,自然生出读写迁移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这样的安排,可以体现出教者对行文内在关联性及语言独特性的准确把握。

二是体现为教学板块的结构清晰。教者由题入手,用“音乐卡”撬动全课,提炼出“一首曲子一道景,一首曲子一人生,一首曲子一片情”这条教学主线,由景到人,由人到曲,层层递进,每一板块内部亦是目标明确,环环相扣。

三是体现为教学手段的适切有效。显而易见的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教者相机采用浏览、默读、朗读、合作读等多种阅读方法,而在体会文本凝练的语言时,如何让学生再现其中的“画面”“故事”“情感”呢?教者采用的手段是启发想象,补白画面;阅读故事,加深体验;迁移表达,体会情感。手段与目的高度一致,保证了目标的有效达成。

第三,每个教学细节都力求贴近文字。本课教学最大的特色是对文字的推敲。在进行“赏美景”“悟人生”“知旋律”三个重点板块的教学时,教者始终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培养学生的词感,发展学生的语感。比如教学“静影沉璧”时,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当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出现“误差”时,及时给予纠正,帮助学生顺利打开了想象的闸门。这样,再将词语连缀成诗,学生便形成了对美景的整体感知。再如教学乐曲旋律的四字词语时,用画曲线图的直观形象、朗读时声音高低节奏的变化来感知词义,让学生尝试模仿连词成诗的方法,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乐曲的整体特征。这样,学生既感知到了文本语言的凝练之美,又通过语用实践丰富了凝练表达的经验。

更须关注的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者也非常重视“生成语言”的准确运用。比如,在教学“淙淙的流水声”时即体现了词语教学精确性的要求;在模仿课文用排比句式说话的过程中,又体现了将刚摄入的语言信息进行即时内化和再创造的意图;在最后“连词成诗写旋律”的环节,则通过差异资源的对比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构思和“炼字”功力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像这样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教学细节使课堂充满了浓郁醇厚的“语文味”。

正因如此,如果要找一个最凝练的句子来形容这堂课,那便是“更贴近文字的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阿炳二泉映月教者
张帮主
张帮主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旋律叮咚响,泉流映月明
——二胡曲“二泉映月”演释[1]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辨析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