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圣”入“凡”

2018-05-30 10:48陈嘉禾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18年3期
关键词:趋向做好事教导

陈嘉禾

人们常常以圣人的德行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在生产力低下时,每家都不容易,不求回报就成了美德,作为千古圣人的孔子也没遏住那劲头。于是它被维持到今日,不可抑制地出了许多问题。

我认为,高尚的德行不是完全不求回报才被人称道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常有人说,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偏物质的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与人之间物质交换的特征愈发明显。因此,有些人的不求回报被揣测为图谋不轨,这样便导致不求回报的人逐渐失去信心。

甚至有時不求回报影响的是整个社会集体的公德意识。孔子教导自己的学生若不收取做好事的报酬,会导致人们因“计较”自己的品行而不收取报酬,无利可图导致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按照这样的逻辑去思考的话,做了一件有益于他人与社会的事,却换来了人情冷淡的社会影响,那么你还能说这是一种高尚的德行吗?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该秉持“清高”的伪圣思想,而应超“圣”入“凡”,形成一种符合社会道德传播条件的行为方式。

依我短浅之见,社会道德大抵有这三种:公德心、法律所规定的道德底线和关心社会成员类似见义勇为的道德。前两种是基本素质,我们暂且不提,后一种所出现的社会问题却是必须正视的。

就好比天平,被帮助的一方不断地被施与物质的、精神的救助(这里不包括国家),而帮助真的那一方始终空空如也。天平中处于中游作壁上观的人这时会如何选择呢?答案不言而喻。人有时是利益动物,当有人做了好事获得了相应的报酬时,自然有更多人趋向这种既能得到精神反馈又能得到物质反馈的行为方式。

不是说做好事一定会得到报酬,而是让人有这样的心理趋向。就像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有关樵夫与河神的故事那样,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只要诚实,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我们两眼生前只注视尘世的事物,不向高处抬起……”而一种利益的抛出可使他们的眼睛“向高处抬起”。

社会道德的教化和形成不是一日之功,适当的方法是必需的,而“做好事会得到一定的回报”这个讲法无疑会使更多的人趋向关心社会的道路。

猜你喜欢
趋向做好事教导
实用趋向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我想要的教导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撒谎
做好事
帮大家做好事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东北抗联教导旅在苏联组建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