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助力大学城!

2018-05-30 10:48
国企管理 2018年11期
关键词:供冷大学城余热

广州大学城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3.25亿元,是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全资企业,拥有包括区域供冷、集中供热、分布式能源站、综合管沟在内的多个经营项目,是贯彻企业绿色发展理念的典范企业。

广州大学城分布式能源站由广州大学城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华电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设,位于番禺区永大集团厂区,一期投资约9亿元,于2009年10月建成投产。其中亚运城太阳能及水源热泵项目被列为住建部、财政部“2008年度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

能源公司现已向广州大学城区域内的10所大学及大学城能源站周边用户约20万人提供全部生活热水、空调冷冻水和部分电力。

一电多用

分布式能源站是一座装机容量为15.6万千瓦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站,是大学城“电、热、冷三联供”系统的核心部分。该项目与广东LNG项目相衔接,以绿色能源液化天然氣作为燃料,通过燃气轮机发电,产生的尾气进入余热锅炉生产高温蒸汽,进一步推动汽轮机发电。能源站所发电以110千伏电压等级与电网系统相连,将电能直接输送至大学城。

系统输入一次能源后,经燃气轮机发电机发电、蒸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余热锅炉供低压蒸汽和利用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制备热媒水几个环节,实现一次能源的梯级利用。

能源公司工程师梁永波向《国企管理》记者介绍说,建设分布式能源站,不仅能减少广州电网的负担,而且还能与之形成互补,大大提高了大学城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该项目实现了清洁能源的综合梯级利用,具有环保和高效双重优势,是现代能源供应方式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水多能

采访中,能源公司技术总监曾水根谈到,企业要鼓励创造性思维,创新要始终放在首位。只有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拥有“异想天开”式通往成功之路的法宝。

集中供热系统利用分布式能源站发电余热制备热水,通过热水主管网输送至各高校分散热力站,在通过分散热力站加压、辅助加热(当供水稳定未达到标准时),一部分向大学城用户提供热水,用户端安装了智能热水表,采用预付费方式,师生凭储值式IC卡就可以消费热水;另一部分作为能源站集控楼和办公楼中央空调溴化锂机组的热源,可为25万人提供环保、优质、高效的空调服务。该系统在节能和环保方面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区域供冷利用分布式能源站供应的自发电上公用电网,再供给冷站的电制冷机制备冷冻水,再通过冷冻水管网和末端板换间向大学城区内的用户供应冷气。该系统采用了冰蓄冷技术,在晚上制冰蓄冰,白天融冰供冷,对电力负荷削峰填谷,优化节能。该系统设计制冷量约37.3万千瓦(10.6万冷吨),设置板式换热间约300个,主供冷管网约120公里,供冷建筑面积约352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区域供冷项目。

一专多元

公司在确立行业技术优势、打造绿色能源产业品牌的同时,致力于大型节能环保项目、新型市政配套设施的投资运营。通过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逐步开拓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广州大学城地下综合管廊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经营案例。

广州大学城地下综合管廊全长约18公里,分为主干管、分支线和通信沟,被称为是广东省第一条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也是目前国内距离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综合管沟之一。

该管沟呈放射状结构布局,与综合信息枢纽楼、各高校和市政设施相连接,将市政、电力、通讯、给排水、有线电视等各种管线集中放置,建有供配电、照明、排水、通风、消防、通讯、监控网络主要设施,成为21世纪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与各管线单位签订管理公约和租用合同,约定各方权利、义务,实现有序管理,增加企业营收。

猜你喜欢
供冷大学城余热
南海某文化中心地下商业空调冷却塔免费供冷经济性分析
铜冶炼多段余热三级叠加高效利用实践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初探
关心下一代 余热写春秋
黄海北部海水源热泵供热和免费供冷系统实测
辐射吊顶单元供冷量的理论计算模型及实验验证
某综合办公楼开式冷却塔间接供冷节能改造
享受退休后奉献余热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