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动画角色总是戴着手套

2018-05-30 05:16译言
读者·校园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米老鼠卡通动画电影

译言

《极限高飞》是经典电影《终极傻瓜》的续集,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动画电影之一。

这部电影中有一个片段:

马克思的铁哥们儿鲍比——就是那个爱吃奶酪的家伙,他说:“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戴着手套?”

这是个好问题,鲍比,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为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对纽约大学动画历史学家约翰·凯恩梅克教授进行了采访。

“为什么动画人物都戴手套?是不是很多人都问过这样的问题?”

对此,约翰表示:“虽然很少有人这样问,但要是有人問,我能给出很多回答。”

最基本的说法是,手套有助于节约动画制作的时间。

在动画电影刚起步时,一切都依靠手工一点一点地绘制,所以要通过某些特定技巧使过程更高效,从而完成动画风格的塑造。

比如,菲力猫本有一副非常方正的相貌,但随着它越来越受欢迎,动画师比尔·诺兰决定移除它的长鼻子,使它的整体更为圆润。这种被他们称为胶管和圆圈的动画设计,将人物的胳膊画得像意大利面条,也被应用到了米老鼠的身上。

胶管和圆圈的动画设计美学使动画师可以快速成像,不用花太多时间勾画人物身体的细节,比如说手肘和膝盖。因为画一个圆形要比画一个角快得多。于是,所有手指和指关节都顺理成章地这样画了。

在模糊的黑白电影时代,画手也给动画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在黑白电影中,黑色的身体和手难以区分。

以米老鼠为例,在1927年的《疯狂的飞机》中,他有像菲力猫一样黑色的手和脚。

在1928年的《汽船威利》中,他穿上了鞋子。

而1929年的《奥普里之屋》中,他戴上了手套。胶管动画风格在这里充分发挥作用。每个人物都造型夸张、圆润、简单。

和米老鼠时代许多戴着手套的卡通人物一样,米老鼠是一个非人类,却做着人类做的事情。

在1968年的传记《迪斯尼版本》中,华特·迪斯尼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不希望他有老鼠爪子,因为他应该更加人性化,所以我们给他戴上了手套。”

因此,除了节省时间和提供色彩对比,手套将非人类的角色生活化,重点刻画他们的体态动作。

凡伯伦制片厂的1935个茶壶是这样,电影摄像机里的人物同样也是这样。

当匹诺曹是一个木偶时,他戴着手套。

但是当他成为一个男孩时,手套就消失了,就不需要它们了。

不过,卡通人物的白手套背后,还有另一个不那么实际的影响。

《奥普里之屋》是一部关于米奇上演了一出大型歌舞表演的电影,这部电影和之前的许多动画电影一样,都与当时的杂耍表演和歌唱表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事实上,早期的动画师经常在歌剧舞台上进行表演。尼古拉斯·萨蒙德在《工业的诞生》中写道:“早期的动画人物,像菲力猫、宾堡和米老鼠,他们不仅像表演艺人,他们就是表演艺人。”

卡通和舞台角色都被描绘成顽皮、叛逆却又本性善良的样子,他们穿着宽松的衣服,脸上涂上色彩,并且还戴着白色的手套。

20世纪30年代,歌舞杂耍表演艺人逐渐衰退,在新一代观众眼中,白手套与歌舞杂耍表演再无任何联系。相反,这倒成为人们期待的卡通风格的一部分。

1935年上映的《乐队音乐会》里有个角色克拉贝尔牛,其中有个情节是它在吹奏长笛时,手套卡在了长笛里。假如没有手套,这个情节将多难表达啊。

60年后,高飞在进入游泳池前摘下了他的手套,老实说,很吓人。现在真正困扰我的是,为什么达菲鸭和许多其他卡通鸟类不戴手套了,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点了。

或许正像动画片中兔八哥对别人的回答:

“现在咱俩别斤斤计较了,为什么你要戴手套呢?”

“因为我一直戴着啊,这就是我。你脖子上又为什么要戴那玩意儿呢?”

兔八哥的说法,或许算得上最风趣的回复。

猜你喜欢
米老鼠卡通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
有修养,不任性
动画电影中文学成人化错位与劣化趋势解析
鸡鸣狗盗皮皮猪卡通
趣味的卡通穿上身
找不同
我想拍一部动画电影
83岁的米老鼠
米老鼠拼地毯
妈妈撕碎了我做的“米老鼠”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