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全蝎的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进展

2018-05-30 09:27杨祎辰马存德王二欢常晖安莉党艳妮刘腾恬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全蝎研究进展

杨祎辰 马存德 王二欢 常晖 安莉 党艳妮 刘腾恬

摘 要:全蝎是传统中药材、临床常用药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该文对全蝎的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全蝎的深入研究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全蝎;本草考证;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8-0105-03

Herbalogical Study and Modern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orpio

Yang Yichen 1,2 et al.

(1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Commerce,Xianyang 712046,China;2Shaanxi Bucha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Xi'an 710075, China)

Abstracts:Scorpio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ften used in clinical.Scorpio has a high medicinal value.This paper reviewed scorpio's herbalogical study and modern research progress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scorpio's in-depth research,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Scorpio;Herbalogical study;Research progress

全蝎原名“蠍”,始载于宋《开宝本草》[1],《本草纲目》[2]列于虫部第40卷。李时珍曰:“蠍形如黾,八足而长尾,有节,色青,今捕者多以盐泥食之。”据其产地、形态与现今药用全蝎相符。全蝎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喜栖于石底及石缝的潮湿阴暗处,多穴居,以昆虫、鼠妇、蜘蛛等为食[3]。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全蝎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味辛,性平;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4]。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全蝎进行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本草考证及研究进展的梳理,以期为全蝎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1 全蝎的本草考证

1.1 名称考证 全蝎又名钳蝎、全虫、蝎子,问荆蝎。全蝎古名为“虿”、“虿尾虫”、“蛜虫祁”、“蠍”。“虿”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都人士》[5]:“彼君子女,卷发如虿。”用蝎尾上翘来形容西周贵妇人的发型。《说文》[5]:“虿,毒虫也。”其甲骨文字象形于全蝎。《广雅》[5]称:“虿、虿尾虫”,同时释名“虿,蠍也”。最早将全蝎收入本草的《蜀本草》[6]称“蛜虫祁”、“主簿虫”,《开宝本草》称:“蠍”、“杜伯”,其后的本草著作均称“蠍”。蝎为蠍的简化。药材名为全虫。

1.2 产地考证 北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7]引用《開宝本草》的记载:“蝎出青州,形紧小者良。今青州山中石下捕得。”同时引用《图经本草》的记载:“蝎,旧不著所出州土,注云出青州者良,今京东西及河、陕州郡皆有之。采无时。用之以紧小者良。”青州,即今山东北部;京东西及河、陕州郡为今开封市周边各县,以及到黄河南北、东西和河南省三门峡市及陕县、卢氏、灵宝等县地一带。《证类本草》[7]引用唐代《酉阳杂俎》的记载:“陈州古仓有蝎,形如钱,螫人必死。江南旧无蝎。开元初有主薄,以竹筒盛过江,至今往往有之。”陈州,即今河南周口淮阳县一带。江南的全蝎是人为引过去的。

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8]对全蝎记载:“陕西江北具多,青州出者独胜。”指出陕西及长江以北较多。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2]中引用《唐志》记载:“剑南本无蝎,有主薄将至,遂呼为主薄虫。虿一名杜伯,幽州人谓之蝎。”指出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也有全蝎分布;同时人为引到剑南,即今四川一带。

《中国药学大辞典》[9]引用《和汉药考》的说法:“蝎产高丽、中国、台湾等处。”《全国中草药汇编》[10]记载全蝎:“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此外,湖北、安徽、云南、浙江、江苏、陕西等地亦产。”《中药大辞典》[11]记载:“全蝎主要分布于河北、辽宁、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地。”《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12]对全蝎的产地记载为:“主产于河南南阳、邓州、禹州、鹤壁;山东益都、临朐、沂水、蒙阴、博山、栖霞;以及湖北、安徽等地。此外,河北、辽宁、云南、浙江、江苏、陕西等地亦产。”

综上所述,全蝎古代产地有山东、河南、河北、辽宁、陕西,而江南、四川人为引进后亦产。现代文献记载的产地有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河北、辽宁、云南、浙江、江苏、陕西、北京、山西。有的文献认为河南质优,山东量大;也有的文献认为山东量大质优。现代文献记载的产地包含了古代文献记载的产地。因此,全蝎的产地自古至今无变迁。山东和河南是全蝎传统产区。

1.3 基原考证 《证类本草》[7]中所引用宋以前的本草类文献,对全蝎的形态描述主要有2种。即出青州的“形紧小者”和出陈州古仓的“形如钱,螫人必死”。“形紧小者”仅在全蝎种群间比较瘦小的;“形如钱”说明了全蝎的身体轮廓像古代刀币的形状。《本草纲目》[2]中描述为:“蝎形如水黾,八足而长尾,有节色青。”

从陈存仁的1935年版《中国药学大辞典》[9]开始,逐渐用科、属、种名表示中药基源,对全蝎记载为:“属蜘蛛类,为节足动物之蝎。”在分类学上已经明确到了纲、目。除1953年版《中国药典》[13]外无收录全蝎,1977年版之前的历代药典记载全蝎来源均为钳蝎科动物问荆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之后将中文名改为“东亚钳蝎”,并沿用至今。此外,古代本草与现在中药学书籍所绘图形一致,由此也可表明古时历代所用全蝎与现今一致[14-21]。

综上所述,古今所用全蝎均为同一种基原,即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

1.4 炮制考证 关于全蝎的炮制方法,始载于北宋苏颂的《图经本草》[22],“采无时,以火逼干死收之。”北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7]记载:“采无时。今人捕得,皆火逼干死收之。”北宋寇宗奭的《本草衍义》[23]描述较为详尽:“今青州山中石下捕得,慢火逼,或烈日中晒。蝎渴热时,乃以青泥食之,既满腹以火逼杀之,故其色多赤,欲其体重而售之故也。医家用之皆悉去土。”

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8]描述为:“今市家收取无时,先日曝逼其热渴。饲青泥满腹,向烈火炙亡。令色赤容易售人。致体重又多谋利。拯病入剂,悉以土除。用全用稍,并复炒褐。”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2]对炮制方法描述为:“今捕者多以盐泥食之,入药去足焙用。今入药有全用者,谓之全蝎,有用尾者,谓之蝎梢。”

1963年版《中国药典》[14]记载,“仲春至初秋均可捕捉,捕捉后,浸入清水中,待其吐出泥土,捞出,置沸水锅内加少量食盐,煮沸捞出,晒干既得。”1977年版《中国药典》[15]载录,“春末至秋初捕捉,去除泥土,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身挺腹硬,脊背抽沟,捞出,置通风处,阴干。”1985年《中国药典》[16]收载,“春末至秋初捕捉,去除泥土,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以后的历版药典[4,17-21]的采收、加工、炮制均未修改,与1985年版一致。

综上来看,古代文献均对炮制方法描述为“以火逼干”,即烘干;或“以火逼杀”,即晒干;均未查到用水煮死的记载。而之后的“饲以青泥”,“以盐泥食之”,均为了“致体重又多谋利”,临床使用时则“悉以土除”。现代文献当中则普遍记载为沸水中加盐煮沸捞出,晒干的加工方法,此方法始见于20世纪40年代初至50年代末的文献中。

2 现代研究进展

2.1 化学成分 大量研究发现,鲜全蝎含有蝎毒、三甲胺、甜菜碱、硫磺酸、棕榈酸、软硬脂酸、胆甾醇、铵盐、卵磷脂及苦味酸[24]。蝎子油中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蝎毒中含有毒性蛋白和酶[25]。此外,全蝎含有大量元素Ca、Mg以及微量元素Fe、Cu、Zn、Pb等,雌性全蝎的药用质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均明显优于雄性全蝎[26]。

2.2 药理作用 近年来众多学者通过开展大量药理研究表明,全蝎具有显著的抗肿瘤[27]、抗哮喘[28]、抗凝[29]、抗血栓[30]、促纤溶[31]、镇痛[32]、抗癫痫[33]、抗惊厥作用[34]。

2.3 临床应用 全蝎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多,近年来已开展了支气管哮喘[35]、白血病[36]、扁桃体炎[37]、乳房纤维瘤[38]、口腔颌面部炎症[39]、慢性肾炎[40]等研究。

3 展望

全蝎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通过对历代本草考证明确了全蝎的药材基原即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全蝎的優质产区为山东和河南,这为人工养殖繁育蝎子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增加全蝎药材资源储量鉴定了基础。全蝎的炮制从传统的烘干、晒干到“以盐泥食之”,临床使用时“悉以土除”,再到现在的沸水中加盐煮沸捞出、晒干,这些不断变化的炮制加工方法对全蝎的活性药用成分是否有影响,不同炮制加工处理后全蝎药材在人体的药理作用是否有较大差异,这都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全蝎的炮制都是在向着便于药用方面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物流运输技术不断成熟,动物药冷冻保鲜技术逐渐成熟,“盐全蝎”可能被新的加工方法所替代[41]。

现代研究表明,全蝎中含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化学成分及Ca、Mg、Fe、Cu、Zn、Pb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其抗肿瘤、抗哮喘、抗凝、抗血栓、促纤溶、镇痛、抗癫痫、抗惊厥等作用,然而对全蝎的药用价值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够充分,这需要更多的学者参与全蝎的药效、药理和药动力学研究,以期充分发挥全蝎这一珍贵药材不同药部位的药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卢多逊.开宝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第二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3]高士贤.中国动物药志[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5]尚志钧,林乾良,郑金生.历代中药文献精华[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98.

[6]吴越日华子集,韩保昇,尚志钧辑释,等.蜀本草:辑释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8]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9]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M].北京:世界书局出版社,1935.

[10]谢宗万.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1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2]金世元.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19]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0]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2]宋·苏颂.图经本草(辑复本)[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3]寇宗爽.本草衍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24]郝丽莉,刘淑兰.中药全蝎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1994(5):49-55.

[25]刘应泉,卞慕唐,李畅开.蜈蚣蝎子油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83,18(6):27-28.

[26]马西武,林敬明.全蝎不同部位的宏量和微量元素含量比较[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0,7(7):54-58.

[27]Mak L,Liggi S,Tan L,et al.Anti-cancer drug development: computational strategies to identify and target proteins involved in cancer metabolism[J].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13,19(4).

[28]李海燕,杨佩兰,黄海茵,等.全蝎-蜈蚣药对对哮喘模型大鼠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206-210.

[29]李娜,于淼,胡丽娜,等.动物药整理研究——全蝎[J].吉林中医药,2009,29(9):805-806.

[30]郝晓云,彭延吉,肖长江.全蝎提取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01,7(4):158-159.

[31]王巧云,吕欣然.蝎毒纤溶活性肽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纤溶因子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1):1434-1435.

[32]刘崇铭,裴国强.东亚钳蝎毒的镇痛作用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89(3):176-179.

[33]梁益,孙红斌,喻良,等.全蝎醇提物对慢性癫痫模型大鼠海马GFAP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2(43):4033-4036.

[34]史磊.基于化学—生物指纹图谱技术的山东道地药材全蝎质量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35]张婧延,姜之炎.全蝎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运用[J].光明中医,2013,28(4):836-838.

[36]陳艳鑫,杨文华,杨向东.全蝎解毒汤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液学影响的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3):12-14.

[37]李景文,李璆玑.全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J].中国医刊,1966(6).

[38]唐文轩.全蝎瓜蒌散治验乳房纤维腺瘤11例[J].江苏中医药,1982(5).

[39]胡勤柏.全蝎治疗乳腺炎36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86(1):41.

[40]屈昭文.全蝎治疗口腔颌面部炎症[J].口腔医学,1982(1).

[41]马存德,王二欢,杨娟英,等.全蝎药材市场流通现状调查及展望[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5):725-728.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全蝎研究进展
基于粉末X射线衍射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对全蝎的检测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弹性蛋白酶酶活力条件下野生与养殖全蝎活性成分含量及体外抗肿瘤实验的对比研究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全蝎化学成分的研究
全蝎药材市场流通现状调查及展望△
EVA的阻燃研究进展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全蝎软膏配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足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