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藏区的汉族阿妈

2018-05-31 01:39何民
草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韩家阿妈藏区

何民

1

暑假一到,四川若尔盖县班佑乡的尕让机(文香)便带着家人,风尘仆仆地来到都江堰市,看望他们曰夜想念的阿妈,年逾八十岁的汉族老太太刘昌珍。

一进门,文香叫了声阿妈,便扑进刘昌珍老人的怀中,一如她四十年前第一次叫刘昌珍阿妈时一样,紧紧地抱住阿妈,依偎在阿妈怀中。

文香的爸爸纳么甲拉着刘昌珍的手,泪水盈盈,充满感激地说,老姐姐,我们看您来了。

刘昌珍老人几乎失明的双眼已经模糊了,她用颤抖的手摸摸这个人的头,拉拉那个人的手,连声说,文香啊,我的好女儿,阿妈想你们啊!

阿妈,我也想你。

邻居们都被这感人的一幕感动了,这个平时很少出门的老太太,怎么一下子冒出个这么漂亮的藏族女儿和这么多的藏族亲戚。刘昌珍老太太说,除了这一个,我还有另外四个藏族儿女呢。加上我家的五个孩子,一共是十个。十个啊,十全十美呢。

哇!邻居们都惊呆了。

文香啊,若尔盖是阿妈的家,阿妈多想再回若尔盖去看看,可是阿妈的腿不灵了,眼睛也看不见了。当我听见你的声音,嗅到糌粑和酥油茶的味道,我就像回到家一样。

阿妈,若尔盖永远是你的家,你永远是我的阿妈。

文香一家的到来,给刘昌珍老人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回忆,那些过去的岁月像电影的回放一样,一幕幕浮现在她的眼前。

2

刘昌珍出生在四川蓬溪县一个叫仙鹤庙的乡下,家境虽不算富有,但家中还是把这个女孩子送去读了两年书,成了仙鹤庙一带少有的知书识礼的女孩子。十八岁那年,经人介绍,认识了邻县射洪韩家坝一个叫韩贵森的小伙子。刘昌珍做梦也没有想到,嫁给韩贵森即意味着她将一辈子和一个叫若尔盖的地方结缘,成为若尔盖藏区的一位汉族阿妈。

1955年,刘昌珍和韩贵森结婚了。结婚时,刘昌珍第一次知道有个叫若尔盖的地方,第一次听说“援藏”“民改”这些新名词。

新婚不久,丈夫韩贵森就接到若尔盖县委加急电报,若尔盖匪情严重,民改任务重,望速归队。韩贵森二话没说,拎起挎包就要进山,掉头看见新婚妻子刘昌珍眼泪汪汪地望着他,拎包的手不由得垂下来。没想到刘昌珍将挎包重新挎到丈夫肩头说,去吧,公家的事要紧。韩贵森知道,他这一走,家中父母和残疾的弟弟就只有交给刘昌珍了。没有柔情蜜语,没有依依不舍,只有一大把没来得及剃的大胡子留在新婚妻子脸上的痛。

十八岁的刘昌珍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韩家的生活重担。

不久,刘昌珍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她连忙给丈夫写信,告诉他这个喜讯。解放初期的阿坝藏区,交通还很不方便,一封信从射洪县韩家坝辗转到达韩贵森手中,少说也得个把月时间。如果遇上在外执行任务,两三个月才看得到家信也是常有的事。一来一往,几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出生了,是个乖巧的女儿。女儿出生后不久,刘昌珍便担任了村里妇女主任的工作,受丈夫韩贵森的影响,她积极参加村里的各种社会活动。孩子一岁多时,有一天,刘昌珍去公社开会,家里的傻子弟弟老五抱着出麻疹的孩子在村头等待一天未归的嫂子,孩子因受风寒,当夜就死去。丧女之痛让刘昌珍悲痛欲绝,加上对丈夫的思念愈加地强烈,终于在一个早晨,她告别了家人,踏上了去往天边若尔盖的寻夫之路。

若尔盖在哪里?她不知道。她只是从丈夫的信中知道若尔盖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在黄河拐弯的地方。

她一路搭车走进了阿坝州,到刷经寺,路就没有了。解放前,阿坝藏区几乎没有公路,一条条“山间铃响马帮来”的茶马古道就是藏区的主要交通。解放后从灌县开始,才修建了一条连接成都到阿坝的的“成阿公路”,到刘昌珍若尔盖寻夫时,公路仅仅修到刷经寺。

刷经寺地处阿坝州藏区的中心地带,老百姓绝大多数为藏族人。这里因长期大量印刷经文供应藏区,故得名刷经寺。要到刷经寺再到红原和若尔盖,必须翻过鹧鸪山。鹧鸪山海拔4500多米,刘昌珍到达刷经寺时,只见鹧鸪山头白雪皑皑,空气稀薄,垭口处时有大风刮起,飞砂走石,只有少数牵着骡马的精壮汉子才敢冒险翻山,行走非常困难。刘昌珍这个从小生活在四川盆地的姑娘,一下子被困在了刷经寺。住店要店钱,吃饭要饭钱,身上仅有的一点盘缠很快就花光了。好在刘昌珍有一手漂亮的针线活,寄宿的藏族人家见这个汉家女人可怜,就给了她一点针线活干,用针线活顶了她的住宿和饭钱。藏族人家的收留,无疑给了刘昌珍极大的温暖。一饭当酬恩,也许从那一刻开始,刘昌珍便注定了要和藏族人家结缘。

很多年以后,刘昌珍老人回忆起这段往事,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激。

每天,刘昌珍都要到刷经寺通往鷓鸪山的路口去等待,只要见到从山那边过来的人,都要问问,打听一个叫若尔盖的地方,打听一个叫韩贵森的人。

一晃半个多月过去了,刘昌珍借宿的人家见她一个弱女子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滞留在刷经寺,劝她就在当地找户人家嫁了算了。主人告诉她,这里虽然是藏区,但嫁在这里的汉族女人也不少,其中还有些是当年失散的女红军。刘昌珍说,不,我丈夫在若尔盖,我一定要找到他。

半个多月后,刘昌珍终于等到路过这里的若尔盖人。他们一听说刘昌珍的爱人叫韩贵森,都惊叫起来,不就是县委书记的通讯员吗?一脸大胡子,常常身背大马刀,腰插二十响。当即便决定挪出一匹马让刘昌珍骑上,一边一起护送刘昌珍翻越鹧鸪山,一边和若尔盖联系,通知韩贵森,他爱人来了。

在红原和若尔盖交界的唐克,在黄河边,刘昌珍见到了久别的丈夫韩贵森。当她将头埋在韩贵森宽厚的胸怀中时,憋了很久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了,她说,我再也不离开你了。

就因这句话,刘昌珍和他的丈夫把他们的一生都交给了藏区。

韩贵森抚摸着刘昌珍的头,指着刘昌珍刚走过的大草原说,你知道这里为什么叫红原吗?刘昌珍说,不知道。韩贵森说,这里是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原,所以叫红原,这还是周总理亲自给红原起的名呢。接着他又指着身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说,这里也是红军走过的地方,叫若尔盖,我们的家。

哦,若尔盖,我们的家。刘昌珍心中默默念道,我就要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了。

3

若尔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北部,是四川最边缘的地区,也是四川进入西北地区的北大门。这里有著名的若尔盖大草原,红军当年翻雪山过草地,在若尔盖这片草地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著名的“巴西会议”“包座战役”等就发生在若尔盖。1953年,解放军进军若尔盖草地,清剿国民党军残部,并于当年将若尔盖十二部落、包座七房合建若尔盖包座行政委员会,1956年7月建若尔盖县。

韩贵森就是随解放大军一起进驻若尔盖,参加若尔盖剿匪和民改工作的第一批援藏人员。

刘昌珍来到若尔盖,开始很不习惯,毕竟这里主要居住的是藏族老百姓,这里不仅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生活条件更是十分艰苦,缺粮缺菜是平常事,住房条件更是不怎么样。刘昌珍生她的二女儿时,就是在马厩旁边生产的,她的二女儿曾经在一篇文章戏称自己是“马厩里的幺妹”。

几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刘昌珍也慢慢开始习惯了藏区的艰苦生活,她默默地站在丈夫背后,支持丈夫的工作,挑起家庭的重担。时间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年刘昌珍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丈夫长年在外奔波,家中是上有老(韩贵森已将年老的母亲接来若尔盖)下有小,刘昌珍一个人撑起了全家的生活。她不仅自己开荒种地,挖野菜,摘野果,还到屠宰场干零工。当时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别说营养,能用糠皮野菜填肚子已经很不容易了。刘昌珍在屠宰场干的活主要是清理牛羊下水、洗肠衣,而洗肠衣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需要将牛羊肠肚上那些筋筋网网的东西清理干净,这是连当地老百姓都不愿意干的活儿,可刘昌珍愿意干。刘昌珍每天在冰冷的河水中清理肠肚,一双手冻得通红。下班时,她悄悄地将肠衣上清理下来准备扔掉的油网网藏在衣服下带回家,再清洗干净,熬成油和油渣。

一天晚上,刘昌珍正在家中熬油,半个多月没有回家的丈夫回来了。一进家门就大声地喊道,好香啊!韩贵森往灶台上一看,见刘昌珍正在熬油,鼻子凑上去说,好香,先让我喝一碗嘛,肠子都快生锈了。刘昌珍看见丈夫满脸胡子拉碴,颧骨高耸,脸膛沉陷,一副饿痨相,心疼地递过一碗已凉的油说,喝吧,看你那副馋样。韩贵森往油碗中撒了点盐,端起碗就喝了一大口,连声说,香,香。三岁的大女儿听见爸爸说香,立刻跑了过来,嚷嚷着也要吃,刘昌珍望着骨瘦如柴的大女儿,只拈了一丝油渣塞到女儿的嘴里。女儿一边吃一边嚷嚷还要吃。刘昌珍忍不住背过身去抹眼泪。韩贵森看着娘俩,端起的碗又放下了。問,咋啦?刘昌珍从箱子里摸出一封信递给韩贵森。

这是一封从老家韩家坝寄来的信,信中有这样的话:

老三啊,韩家坝的乡亲们已经饿得不行了,好多人都跑到外面去逃荒要饭了,我虽然是大队书记,我也没有办法了,我只能要求我们韩姓的人家不要出去讨饭,但乡亲们饿啊!我只有向我们韩家坝在外工作的亲人写信求救了,希望你们伸出手救救韩家坝的乡亲们……

写信的是韩贵森老家韩家坝的大队书记韩贵能,是本家的一个兄弟。

刘昌珍打开碗柜,里面放着五六碗已经凝固的带油渣的油。刘昌珍说,老家的人日子苦啊,我想给老家的弟弟妹妹们带点回去。

韩贵森,这个在战马上挥舞马刀砍杀敌人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的男人,此时不禁泪水盈眶。他对刘昌珍说,你这样做也不是办法,我这就去找县委书记。

韩贵森找到县委书记,把信递给书记说,首长,乡亲们已经饿得没有办法了,我不能不管啊。我请首长给我批点指标,我自己出钱给乡亲们买点牛羊肉回去,那怕是牛羊杂碎也行。

县委书记也是内地援藏的军人,看了信二话没说就给韩贵森批了指标。

几百斤牛羊杂碎和边角料,夫妻俩又腌又晒,还熬了几大盆带油渣的牛羊油,捆扎成两副担子,人背马驮从千里之外的若尔盖运到射洪县韩家坝。

说起这件事,韩家坝的老人们至今还念念不忘,说,韩老三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韩家出了个好儿子韩贵森,韩贵森娶了个好媳妇刘昌珍。

4

1976年的一个暴风雪天,当时已到粮站工作的刘昌珍与粮站职工更登开着拖拉机一同前往班佑乡给牧民送粮。经过一天的奔波,散落四周的牧民都购足了一冬的粮食。正准备返回时,刘昌珍突然想起还有一户人家没来购粮,这大雪一旦封山,过冬就很艰难了。

我们去一趟吧,刘昌珍说。

这户人家的主人叫邓巴降参,原是班佑寺的大管家。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因为老人的身份,平时很少与人来往,也很少有人关注他们。

阿罗,阿罗,刘昌珍高声叫着。

随着呼声,一个神情憔悴的藏族女人从低矮的土屋躬着腰出来,脸上布满了愁云。她吼住不停狂吠的藏獒,把刘昌珍和更登让进屋里。

昏暗的土屋中,火塘旁边有两个喇嘛正在为一个已经昏迷的小女孩做法事,一边摇动摩尼轮,一边捻转佛珠,正在吟诵经文。更登问清了情况后对刘昌珍说,小女孩已经昏迷三天了,怕熬不过今天晚上了。

刘昌珍揭开小女孩身上的藏袍一摸,天啦,烫得吓人。她一把扯开捂在孩子身上的藏袍,急急说道:快给我点白酒,再拿盆热水和毛巾。这孩子怕是烧昏过去了。

小女孩的阿爸不放心,迟疑着。

我生养了几个孩子,我有经验,放心吧。刘昌珍脱去孩子身上的衣服,接过白酒,不停地擦洗孩子的大腿两侧、颈项和耳根,并用热水打湿的毛巾轮流热敷。

孩子喉咙里有呼呼的声响。有痰。刘昌珍说着便俯下身子用嘴对着孩子的嘴吸了起来,随即吐出大口脓痰。

哇!一声哭啼撕破了紧张的空气。马灯火苗一闪,光线似乎也亮了许多。

随着小女孩的哭声,喇嘛的诵经声戛然而止。小女孩的阿爸阿妈简直不敢相信,竟也跟着孩子哭了起来。

邓巴降参开口说了几句话,喇嘛转身走出了土屋。而小女孩的阿爸阿妈则双双跪在了刘昌珍的面前。更登更是看得呆了,半天才回过神来对刘昌珍说,邓巴降参大管家说您是这孩子的贵人。刘昌珍面对跪在面前的这对年轻藏族夫妇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她拉起他们说,眼前只是暂时把温度降了下来,孩子可能是肺炎,必须马上送医院。你们随我们一起到区上吧。

更登的拖拉机载着刘昌珍和她怀里的小女孩一路颠簸赶到医院。

经过抢救,孩子终于度过了危险期。可是没钱住医院啊。刘昌珍望着愁眉苦脸的小女孩父亲,可是自己也没多少钱,如果就这样把他们送回去,小女孩能活命吗?于是,刘昌珍一咬牙,把父女俩接到自己家里,安置在厨房中。半个月过去,孩子终于恢复了。她似乎特别依恋刘昌珍,天天缠着刘昌珍。那些日子,刘昌珍每天给她开小灶,将家中仅有的一点大米煨各种米粥给她吃。孩子一天一个样,脸色日渐红润起来。看到孩子和刘昌珍一副母女情深的样子,小女孩的阿爸说,尕让机这孩子是你救活的,那就拜结给你们吧。

好啊,刘昌珍说,我又多了一个女儿,我们家的孩子都是文字辈的,我给她取个汉族名字,叫文香吧。

文香,快叫阿妈。小女孩的阿爸纳么甲说。

阿妈,文香一头扎进刘昌珍的怀里,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

不过,孩子拜给我们,就要和我们家的孩子一样上学读书哦。

哦呀,哦呀。小女孩的阿爸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了。

5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几年。文香七岁了,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了。可文香家离学校太远,况且文香家生活非常困难。在若尔盖藏区,像这种藏族人家的孩子,一般都选择了弃学,让孩子在家中帮着放羊、干活,长大成人后自然就成了文盲。刘昌珍想到这里,心里觉得有些隐隐作痛,她想到自己对文香作过的承诺,就毅然决然地将文香接到自己家中,送孩子上学。

其实当时刘昌珍一家的生活已是非常困难了。

刘昌珍一共生养了五个孩子,加上老人,全家一共八口人生活。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吃饭穿衣就成了刘昌珍一家沉重的负担。那时韩贵森已转业到地方邮电部门工作,工资已远不如在县委工作时多。六十年代初,韩贵森为了响应政府“精简、压缩”人员的号召,带头将在粮站工作的刘昌珍“精简”回家,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刘昌珍是没有工资收入的。加之韩贵森在一次维修电话线路时被倒塌的电线杆子砸伤了腰部,留下残疾,每天只能守在总机房干点轻活,家中里里外外的一切活儿都要靠刘昌珍一个人撑持。

那几年刘昌珍开荒种地,种青稞、土豆、莲花白,以此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若尔盖气温低,能种庄稼的时间很短,产量也很低,往往要付出比内地双倍的劳力才能有所收成。她像男人一样去伐木,去屠宰场打杂,去采石场打钢钎,去捕鱼打猎。总之,但凡能挣钱养家的活她都干。每天收拾完一家人的生活,晚上她还要在灯下纺羊毛线,拼缝布块,给孩子们做衣服鞋子,還要准备第二天上学的饭菜。孩子们现在一个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八张嘴张开,每天要吃多少东西啊。如今又要添一张嘴,这日子,唉,刘昌珍都不敢往下想了。

送一个孩子出去!一个想法在她头脑中一闪,连她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几年前的一幕又浮现在她眼前。

那年她的小女儿才几个月大,日子本来就过得艰难,那天她突然接到丈夫韩贵森被电线杆子砸伤的消息,顿时觉得天就要塌下来了。把丈夫送进了医院,家中老小又无人照顾,三个月大的小女儿嗷嗷待哺,万般无奈之下,她把小女儿送给了若尔盖一户人家。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啊,想起大女儿放学回家不见了小妹妹,听说送人了,哭得死去活来的样子,刘昌珍心都碎了。虽然后来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才把小妹要回来,但每每想到这件事,刘昌珍都万分自责。

都是自己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刘昌珍暗自下定决心,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刘昌珍把这个藏族小姑娘留在了自己家中,在厨房的一角为她支起了一张小床。小文香成了刘昌珍家的第九个成员。

小文香终于上学了,她背着刘昌珍阿妈用碎布块拼成的书包上学了,她在书本上歪歪斜斜地写上阿妈给她取的汉族名字:文香。小文香特别懂事,她知道她能够上学,是阿妈没日没夜地劳累换来的,她的学费,她的衣服,她的吃喝,都是阿妈从几个哥哥姐姐那里省来的。小文香学习特别用功,从小学到初中,在班上都是优秀生。那年文香的阿爸进城来看她,对文香说,家里没有劳力,回家去干活吧。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啥呀。文香说,你去给我阿妈说吧,我阿妈说不读,我就不读了。这孩子聪明,她知道刘昌珍是不会同意她辍学的。文香阿爸在刘昌珍家看到刘昌珍对文香比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还上心,话到嘴边嗫嚅了半天也不敢说出来。

阿妈的心血没有白费,那年文香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成了寨子里唯一的中专生。送文香入学那天,整个寨子都欢腾了,他们端着青稞酒、酥油茶载歌载舞地到文香家祝贺。刘昌珍阿妈更是依依不舍地送别文香,叮嘱她毕业后要回到若尔盖,回到藏区。若尔盖需要你。文香牢记阿妈的话,毕业后回到了若尔盖,在唐克寄宿制小学当了一名老师。

6

当地藏民知道了有个菩萨心肠的汉族阿妈刘昌珍,有了困难就会来找她。刘昌珍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刘昌珍出门,藏区的老老少少都叫她阿妈,刘昌珍三个字反而很少有人知道了。许多藏族人家看见每天上学放学,韩家的一群孩子活蹦乱跳地来来去去,一条街都在叫阿妈。他们也把孩子送到刘昌珍家里来,也要像尕让机一样拜结给刘昌珍,叫刘昌珍阿妈。

刘昌珍在若尔盖藏区先后认了五个藏族孩子作儿女。

1981年,和刘昌珍相濡以沫近三十年的丈夫韩贵森因伤病复发,加之长期的高原气候损伤了他的身体,一病不起,将青春和生命留在了若尔盖草原。

刘昌珍悲痛欲绝,但他记住丈夫临终前的嘱托,藏族孩子和汉族孩子都是我们的孩子,你就是他们的阿妈。

阿妈,多么高贵的称呼啊,叫你一声阿妈,那是藏族人民对你的崇高敬意。

阿爸,假期我们去都江堰看阿妈吧。已经是若尔盖唐克寄宿制学校老师的尕让机说。

至此以后,每年一到寒暑假,尕让机夫妇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前往都江堰看望刘昌珍阿妈,给阿妈送去若尔盖的牛羊肉、酥油糌粑和精心挑选的一件件衣物……

又是十多年过去,刘昌珍老了,老得只会不停地念叨儿女们的名字了:文芳、文琴、文田、文元、文萍、文香、文学、文秀、文桂、凤琼。而逢年过节,孩子们则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语音向着都江堰呼喊:阿妈,亲爱的阿妈!

本栏目责任编校:石晓迁

猜你喜欢
韩家阿妈藏区
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蜡梅一树绽放
八仙的手持
搭桥者韩家寰
一对一家,“精韩家访”开幕
为了失去
甘孜藏族自治州派出所遭冲击 警察开枪自卫
冲击派出所扰乱藏区不得人心
本期导读
阿妈·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