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沧浪亭记》背后的故事

2018-06-02 05:58杨瑞庆
书屋 2018年5期
关键词:苏舜钦沧浪亭归有光

杨瑞庆

沧浪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苏州市三元坊附近,是一处始建于北宋的古典园林,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分别具有宋、元、明、清风格的四大园林。始为落难官宦苏舜钦的私家花园,除了内有标志性建筑沧浪亭外,还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楼等美丽景观。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自号沧浪翁,原籍四川绵阳,景祐年考中进士后即迁居开封任职。先后任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监进奏院等。他在行政之余酷爱文学创作,曾是欧阳修的诗友,并与梅尧臣齐名,在文坛上享有盛名。由于他在官场上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措施而遭到反对派的排挤,后被贬出京城,只得告老还乡。他由于崇拜的偶像范仲淹已先期移居吴地,于是就追随其脚步,也流寓吴中。为安居怡情,他购地建园,依水而筑,其中就有独领风骚的沧浪亭,于是他便把园名称为“沧浪亭”。从此以后,苏舜钦经常赏景取乐,驾舟游玩,度过了那段怀才不遇的寂寞时光。由于沧浪亭是苏舜钦亲自设计、打造又自鸣得意的园林,因此他对其情有独钟,爱不释怀。不久自撰《沧浪亭记》,不仅生动地描绘出园中的旖旎风光,而且还抒发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复杂情感,记文情景交融而引人入胜,从此沧浪亭名声在外,引人瞩目。

《沧浪亭记》是苏舜钦遭受政治打击以后的内心独白,记述了作者寻地、建亭、赏玩的追求过程,抒发了作者官场失宠的愤懑之情。为了寻找新的精神寄托,他只得移情别恋于游山玩水,把时间消磨在排解忧愁的写作中。通过对沧浪亭的叙事写景和抒情议论,表露出作者当时孤独处境中的真情实感。文章一开始就介绍了修建沧浪亭时的曲折经过——他要找一个高爽之地,盼能引发心旷神怡的美感,这与其说是感官上的需求,还不如说更是心理上的需要。文章还表达出主人在游览园林过程中的无比惬意和难得的自得其乐的快感,但也流露出些许清醒的反思和冷静的自责,说明作者即使在闲逸自在时,还有难解愁肠的尴尬,读来令人深表同情。

苏舜钦去世后,沧浪亭在风雨飘摇中多次更换主人,最后后世进士章惇和乡贡龚明之各得其半。至南宋,沧浪亭还一度成为抗金英雄韩世忠的府邸。元朝时,沧浪亭废为僧居。后在沧浪亭遗址上建起了大云庵,成为吴地文人放飞才情的聚首之地。到了明嘉靖年间,大云庵出了一个大和尚文瑛,他对沧浪亭的跌宕历史深有感慨,爱得深沉而炽热,以身居沧浪亭为傲,因此人称沧浪僧。他感到沧浪亭历经四五百年时光变迁,很多景象已今非昔比,应请高人重写《沧浪亭记》,才能使其重新引起时人的关注。那么邀请谁来撰写能引发震动的权威文字呢?文瑛搜索周围文坛名家,最后将焦点聚集在昆山名贤归有光的身上。

归有光(1507—1571),明代杰出散文家,别号震川,其文学水准被时人誉为“明文第一”,并有“今之欧阳修”的赞誉,在当时文坛上赫赫有名无以比肩,因此被文瑛大和尚一眼相中,邀他写一篇“与时俱进”的《沧浪亭记》。

此时的归有光却不敢轻易接手。因为苏舜钦的《沧浪亭记》已经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要想后来者居上,难度相当高,因此很想婉言推辞。但文瑛和尚反复恳求,归有光终于盛情难却,接受了撰文的邀请。但如何下笔,还心中无数。

虽然归有光常去沧浪亭与文人雅集,对园林景象了如指掌,但切不能人云亦云步入苏文的后尘,所以抱定宗旨必须另辟蹊径,才能使前、后两篇《沧浪亭记》各有千秋。于是,归有光发挥出自己擅长抒情散文的特长,创作了一篇只有三百多字篇幅的精短美文,不但记述了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而且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表现出作者的淡泊胸怀和高远见识。

归有光的《沧浪亭记》大约写于他四五十岁之间,那时他屡试不第,心情与苏舜钦当时因贬官落难一样,都是郁郁寡欢不得志的心境,因此在触景生情中节外生枝,将自己深层思考的见解贯穿在《沧浪亭记》的字里行间。这篇文章继承了归有光一贯追求的朴实文风,形成了真切淡雅且平中见深的独特风格。

记文一开始就表明了这是受文瑛请求所作,避免了有人会误解归有光在与苏舜钦进行同题争锋。接着记述沧浪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到“亭”的沧桑巨变。最发人深思的是,文章的结尾处留下了全文的精彩之笔,作者在感慨园亭变化的同时,还总结出了“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则有在矣”的深刻道理。沧浪亭五百年后还受人尊敬,因为不断有人在关爱。归有光从亭想到了人,认为读书人想要垂名于千载之后,必须不断留下拼搏的印迹。作者悟出了成就一世英名的感慨。言下之意,就是启发大家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加紧努力。虽然作者未作明白提示,但可以让人意会,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表明了作者败不气馁、奋发图强的心声,他在六十岁第八次向进士冲刺时终于成功。再联系到文瑛和尚钦重于苏舜钦始建的沧浪亭,不言而喻,这是后人“则有在矣”的作为,因此使沧浪亭世代繁华,这就是归有光更胜一筹的《沧浪亭记》的精髓所在。

名楼名亭的记文一般都是外地名家观赏之余有感而发的作品,因此常有不朽名句流芳千古,如范冲淹的《岳阳楼记》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名句,国人不但被句意引发深思,而且所涉楼亭也因此声名远扬。但间隔四五百年的两篇《沧浪亭记》不一样,前者为主人苏舜钦自己撰写的作品,后者是新主人文瑛邀请本地文人归有光撰写的作品,因此多少带有自爱自恋的痕迹。但两文都出自名家之手,写得都细致而生动,因此常被选作古文考题,引发读者去审美、去赏析。但是两文中少了一些振聋发聩的佳句妙言,因此《沧浪亭记》和其他楼亭记叙相比,知名度稍稍逊色。

但是,一亭拥有两篇大家美文的现象还颇为罕见。两位文坛高人各显神通,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营造出各自情景交融的审美空间。如果先读苏舜钦的《沧浪亭记》,再读归有光的《沧浪亭记》,就能全方位了解沧浪亭的前世今生,特别能理解当时失落文人的忧郁心情,也能从他们的奋发图强中得到激励和启发。相比之下,归有光的《沧浪亭记》后被收入《古文觀止》,因此普及更广些、影响更大些。

附:

苏舜钦《沧浪亭记》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归有光《沧浪亭记》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禪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今日沧浪亭

猜你喜欢
苏舜钦沧浪亭归有光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沧浪亭
寻幽沧浪亭
置亭沧浪上 日与沧浪亲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寒花葬志
败给自己的才子
夏意
刚柔并济真男儿
——归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