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关爱留守学生中的“生力军”

2018-06-04 09:41陈艳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品德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

陈艳丽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02

一、课程性质

《道德与法治》課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生活性。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二是创造性。本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三是活动性。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而留守学生缺少的正是生活性、生活性、活动性缺少所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可以说《道德与法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开展教育,它就是关爱留守学生的生力军、急先锋。

二、我们先看看《道德与法治》教学规律

课程标准中把《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学生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为基础”。一方面指出品德的主要源泉是学生已有的生活逻辑和现实生活,明确了品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品德育应该是一个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辩证过程,是品德与生活、道德与法治在彼此交融中达到教育臻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品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的认知体系。由于该学科本身具有的特性,使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应遵循以下规律:

1.注重生活性,使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本课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品德与生活携手并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教学内容都来自学生真实的生活,而只有源于他们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体现了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注重创造性,使它不断开发课程资源的利用。

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标准中提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叶圣陶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些论述都充分告诉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品德与生活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不仅要包括课本内容,还要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时代气息。

教师突破了教材局限,根据教学需要和自身特点、学生实际以及本地具体情况,合理开发利用了多样的、开放的课程资源,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全面有效落实。

3.注重活动性,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同发展活动,是本课程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是教和学共同的媒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们要根据教育主题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这些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因素,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了亲身体验,发展了个性思维和能力,促进了知、情、意、行的协同发展。如《你真棒》一课,为了让学生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郭老师设计了“说优点、猜同学”“夸同桌”、“学榜样、我成长”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用积极的眼光去观察和寻找周围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提高认识他人的水平和能力,并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真实体验,达到知行统一。

4.注重活动的延续性,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光靠在教室里上一节课是不行的,课堂上所获得的道德认知和行动欲望,还必须靠课后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来巩固。品德课非常注重课后拓展活动的设计,以实现课外践行和课内认知的有机结合,体现品德教育意义的可持续性和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

三、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品德教育资源,弥补留守学生缺少的爱,让学生在学习中走上正路,阳光、开朗、积极进取

我们常说品德教学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比较。注重自己搜集资料的运用,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生成性的资源。而学生自身资源更为宝贵,因

为这样的资源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在备课、教学时,应注意从学生身边、从学生生活中搜集、选择学生熟悉与经历的事情做为有效的案例,来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学生内心深处的明理,构建和谐高效的品德课堂。

四、本学科重视学生的品行反思的特性,让它不能不成为关爱留守学生中的“生力军”

反思是学生自我诊断、自我纠正、自我认可和提高认识、提升道德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加强反思式教学,引导学生根据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及品质,使他们的是非价值观更加明晰,这实际是对体验和认知的深化,同时也是践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导行或践行活动,会更有利于学会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这恰恰也是和谐高效课堂所追求的高效的内涵所在。

猜你喜欢
品德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