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所思,必有所获

2018-06-04 09:41于鹏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公开课预设环节

于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01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我一辈子在做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前辈的肺腑之言自是谦虚之至,但也是说明了一个深刻而普通的道理:教学,没有止境,必须及时反思,才能不断进步。现笔者就以本人讲授的一节公开课《年轻时应该去远方》为例,还原课堂本真,深入反思得失。

一、讲课时,我用手机录下了整个过程,回来反复地听

我发现我的口头语很严重,这一点,陈雪峰老师在先前的讲课点评中就已经指出过。粗略统计了一下,“这个”一词我全程用了近百次,除了点评学生板书题目时属于正确使用外,其他均为停顿思考的口头语。表面看是口头语,深刻分析一下原因,其实是思维跟不上语言。在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之间有一个简短的空隙,“这个”就是来填补这个空隙的。近几天,我尤其注意课堂语言,有时候,说完话,我刻意地回想语言,发现“这个”用得真是太多了。不管常态课还是公开课,都应该力求准备充分,每一句话都要斟酌再三,不要生发太多,干脆利索言简意赅才是。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地向一中的曹素娟老师和魏微丽老师学习。

熟悉文本,熟悉自己的授课思路,熟悉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胸有成竹,自然就会收放自如,口头语就会减少。

二、准备该课的时候,我主要是想从立意、文体、结构、语言四个方面进入文本

所以开始我设置了让学生概括文章主旨和提炼文章题目的活动。从上课学生反应来看,效果还是可以的。但是,当有个女生质疑我们已经确定的“趁年轻去远航”这个题目时,我有点始料未及。一方面对一中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或者说低估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和参与热情,这与我以前从未在一中讲过课有关。另一方面就是我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远远不足,致使课堂一旦出现意外就捉襟见肘不知所措。第三就是为了能尽快地返回我的预设,我根本没有抓住这个学生情感爆发的关键点,一石未能激起千层浪,正如张国忠老师所评:可惜,可惜!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对文本未能深入地研究和解读。

课堂教授有预设很正常,但不是机械僵硬的执行,而是随机应变,顺势而为,不留痕迹。跟着学生的思路,引导而不是诱导。这样往往会有新的收获,也就是课堂生成,这是一节课难得之处。此时如果适时适度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就活起来了。

在理清文章结构这个环节,我只是引导学生思考了文中的几种论证方法就结束了!竟然都忘记了梳理和明确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而张国忠老师老师也是一眼就看穿了这个硬伤。通过听录音,我回想当时的心理状态就是,由于在题目环节有学生质疑,打断了我的预先准备的思路。而解决完学生的问题后,这个环节的用时又大大超出了我的预设时间。本该进行研讨的“年轻应该去远方干什么”这个问题也忘了。手忙脚乱间阵法就乱了!

这一点就是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也是一个成熟教师的表现。放开,让学生说,一句话点拨收回来,就是妙处。

在此之后的语言欣赏环节因为没有了基本思路的支撑而显得突兀。学生匆忙进入这个环节也是有些心理准备不足,也无法深入研读。而预设的通过语言品读感受议论性散文文体特点或者说语体特点这个学习目标也因为语言欣赏的不到位而未能达成。

三、未能及时回应学生的正确解

当一个女生说到一段“很好,很美,很有韵律感”时,我应该及时地引导学生一起朗读散文的语言要品,品到妙处要说要读,读出妙处,就是语文课的成功之时。

四、本次讲课我觉得我比以前进步的地方有两点

1.更能关注文本,能伏在文本上解读文本,没有脱离文本。

2.更能关注学生,能启发引导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具体表现为:对文本的解读还是表面的、肤浅的,缺乏教师个人独特的观点;对学生的评价仅仅限于师生评价和即时评价,完全没有顾及过程性评价和生生评价、小组内部评价。

小组活动不是必须的,不要为了效果,为了活动而活动。一句简单的小组讨论一下,没效果。往往学生有了疑难,同时又有了不同意见,这时候以小组分阵营,彼此交锋,激发思路,互相补充和评价,学生的思维发展得到了提高,也会成发出很多新的观点,全员参与,深刻理解。

五、为什么我的课一无可看?为什么我的语言乏味思维迟钝?为什么我的文本解读在低层次的水平徘徊?

讲完公开课后我就一直在苦苦反思,苦苦追寻。今天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教学理论或者再具体一点,文本解读理论的匮乏。人云亦云,老生常谈,过多地依赖教参和网络。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自己都无法感动自己,如何去让学生信服,如何去让学生感动!所以,这次我故意选择了一篇网上没有任何解读和教学参考的文章来挑战一下自己。

没有教学特色的老师不会成为名师,一开始可以模仿,但最终要脱胎换骨,形成属于自己的模式,反復打磨,最终回归于无模式,游刃有余。

我欠缺的实在太多。如果,像孟红老师所说,一首诗歌,一篇文章,能够读上一百遍甚至几百遍上千遍,我是不是可以摸得着一点门路?好在,我醒悟的还不算太晚,若能够寻着优秀教师的足迹,探得一点点智慧的珍宝,此生足矣。

猜你喜欢
公开课预设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