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途径

2018-06-05 07:26力浩荣
甘肃农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农耕弘扬农民

■ 力浩荣

(甘肃省泾川县渔业工作站,甘肃 泾川 7443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也进入了新阶段,单纯依靠劳动力资源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限制现代农业发展的桎梏。要突破瓶颈,需要从农业产业延伸、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寻找新的契机。甘肃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发展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一、发掘和弘扬农耕文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

(一)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发掘和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神面貌,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产业振兴,也要农耕文化振兴,循序渐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使农村气象焕然一新。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做法要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同时进行,尊重农民群众意见,以农民朋友乐于接受的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农耕文化在新时期焕发新的活力。要全面整合乡村优质的文化资源,开展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参与进来。要加大投入,因地制宜,注重培育挖掘当地乡土文化人才,适时开展文化结对帮扶,让农耕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二)追本溯源,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正所谓以物化文,以文化人,以化成天下。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系统,其中孕育着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和谐之美。所有这一切,不仅推动了农业的长足发展,解决了大家的生存问题,促进了社会稳定进步,也由此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其传承好、发扬好。

(三)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的目标任务,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如今社会,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仍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在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掘和弘扬农耕文化,可以很好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旅游升级的必然选择

发掘和弘扬农耕文化可以很好的丰富休闲农业,成为乡村旅游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增强相关产业发展后劲,是乡村旅游升级的必然选择。除此之外,发掘和弘扬农耕文化可以有效破解乡村旅游相关产业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可以带动广大农民就业增收,走出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大力弘扬农耕文化、拓展农业功能,不断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近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不少地方继续保持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已经成为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传承体,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二、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丰富内涵,树立品牌

乡村旅游不树立自己的品牌是很难发展壮大的,区域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吸引人、树立品牌的背后,靠的是内在品质和农耕文化,是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资源的融合会形成更为古朴的文化内涵。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对广大农村风土人情、乡风乡貌、礼节习俗的保护和利用,是对悠久历史、中华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的科学利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实体艺术的传播,就会形成“农、旅、文”融合发展、延续农耕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依托当地特色,发掘农耕文化资源

同质化的乡村旅游只会导致千人一面,没有发展前途。事实上,每个地方拥有的文化、生态、特产、民俗民族特色等资源是不一样的,各地要因地制宜,依托本土资源,发掘农耕文化资源,开拓农业农村资源利用新型模式和领域,带动观赏类农产品消费、餐饮住宿接待、交通运输、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立体式”发展,实现多功能产出,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重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水平,从而使得乡村旅游可以长足发展。

(三)加强交流,实现信息共享

要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就要促进农村绿色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遭受破坏,积极采取措施,补充绿色景观和生态修复区域,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全面开展,为前来旅游的人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与此同时,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城市生活体验和不同的文化体验,城里游客把先进理念和信息带到农村,使得城乡二元文化渐趋融合,相得益彰。

(四)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园

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前大体拥有的形式包括:农家乐、民俗村、休闲观光园、休闲农庄等。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可以打造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让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与此同时,也可以打造依托当地的林园、果园、花园、茶园而建的生态观光休闲农庄,让旅游者“吃农家饭,尝农家菜、睡农家炕”。

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一)优化布局,鼓励三产融合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围绕优化布局,着力在丰富类型和融合集聚上实现重大提升。要因地制宜,切忌搞“一刀切”,发挥各地区农耕文化的独特优势,鼓励百花齐放,特别是以传承农耕文化为核心,兼顾度假体验,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闲农园和美丽田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防止同质化发展、平面化竞争。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宽发展空间、增强要素支撑,是新常态下“三农”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选择。

(二)围绕精准脱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具备乡村旅游条件的地区发展一批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引导建立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使其成为大众创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二者不是简单地相加的关系,是一加一大于二,通过旅游开发,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实现服务升级

实现乡村旅游服务升级,需要加大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充实一批规划设计、文化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传统民居保护修缮,鼓励发展特色民宿,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人才的专业培养问题,并且将规划问题放在旅游规划中,对乡村旅游报务标准进行严格的规定,为乡村旅游人员指导相应的行业标准,保证乡村旅游人员能够做到专业性发展,此外,政府部门还要从乡村村民观念和农民的旅游知识技能两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四)有序发展,规范管理,加强生态保护

要注重农耕文化资源挖掘,强化乡村旅游的创意设计,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相融合,提高相关附加值,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加大对农耕文化价值的发掘,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大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力度,促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目前,不少地方乡村旅游特色比较接近,与当地农耕文化联系不够紧密,千村一面,趋同现象比较严重,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带有明显的商业性,忽视乡村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保护,导致农耕文化开发利用滞后,许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注重短期效益,不注重对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开发数量虽多,但精品少、种类少,当前大多数乡村旅游点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不全,许多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尚未得到科学、充分的开发,造成了资源浪费。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发掘和弘扬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途径。要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变身为创客,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真正实现让农村绿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猜你喜欢
农耕弘扬农民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