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标准化提升与供应链管理

2018-06-05 14:22吕广仁王东
会计之友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会计信息质量信息不对称

吕广仁 王东

【摘 要】 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由于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而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这种信息不对称能够得到有效缓解。供应链金融的有效运行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会计信息标准化水平,然而中国在会计信息标准化提升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众多文献只考虑了会计信息标准化提升的内生性因素,而会计信息标准化的不断完善和提升除了企业内生性的动力外,积极参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通过纵向与横向的交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知识溢出形式可以得到外生性的会计信息标准化提升。同时,外生性因素也会激发企业提升会计信息标准化的内生性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 会计信息质量; 信息不对称; 标准化; 供应链金融

【中图分类号】 F230;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0-0122-03

一、引言

会计信息标准化在大型企业及上市公司的經营运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标准化方面存在很多欠缺,成为金融机构进行中小企业融资时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而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为缓和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了新途径。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核心大型企业,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商流的管理,将供应链中的各环节紧密链接起来,并利用各类信息将个别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引入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提出了核心企业概念,通过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和中小企业多主体之间协调互动,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又可以提升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

虽然供应链金融会缓解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其前提条件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企业会计信息标准化水平,即利用会计数据采集标准化构建会计信息存储标准、利用会计账簿系统标准化构建会计信息传递标准、利用会计报表格式标准化构建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利用会计软件接口标准化构建会计信息对外传播交流标准。应该看到,很多中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模式与适应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会计信息标准化要求还存在差距。

本文首先介绍几种供应链金融模式,其次讨论会计信息标准化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的作用,最后阐述供应链管理中的会计信息标准化提升机制。

二、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供应链关系一旦形成,上下游企业间即可利用应收账款、库存及预付款等方式进行融资。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在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地位相对薄弱,通常面对的问题是销售库存后需要等待很长周期才会从销售商回收应收账款,这造成供货商资金流短缺,进而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中小企业将本质上为债权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金融机构来取得贷款,从而弥补了账款延期回收造成的资金流缺口。这种模式中,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是债权融资需求方,核心企业扮演了债务企业的角色并对债权企业的融资进行反担保。如果中小企业无法按时偿还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有权利向核心企业提出赔偿请求。

(二)库存融资模式

库存融资也称存货质押融资。正常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往往提前购进原材料,一部分用于现阶段生产,其余入库备用,阶段型生产结束后有一部分产成品会形成库存。库存融资模式是指为了解决原材料与库存占用企业资金的问题,中小企业通过将留存库存质押给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方式。这种模式中,金融机构可能并不擅长质押物品的市场价值评估,也不善于对质押物品的监管,因此需要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银行向处于供应链下游的,经常需要向上游的核心企业预付账款才能获得企业持续生产经营所需原材料的中小企业所提供的一种融资模式,也可以理解为“未来存货的融资”。在核心企业(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四方共同签订允许融资企业(购货方)向银行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后,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供应商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在这种模式中,融资购货的中小企业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部货款,即可从指定仓库中分批提取货物并用未来的销售收入分次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

虽然供应链金融的一些模式可以发挥缓解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企业会计信息标准化水平则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发挥作用的效率性。

三、会计信息标准化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标准化要求会计信息在不同系统中传递,会计数据需要具备稳定、可比、精确和通用的特点,以便进行数据加工和处理,从而保证能够为包括上下游企业的整条供应链企业合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会计信息标准化是有效发挥供应链金融作用的前提条件,其意义在于:

(一)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和供应链金融风险

在供应链中,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的核心,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会计不断强化自我约束机制,畅通会计信息生成与传播渠道。会计信息标准化是有力的自我约束机制,既可净化会计信息传播环境,亦可规范会计人员行为,从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引起供应链金融体系中的风险。

(二)利用会计信息标准化与国际接轨

全球经济大背景下,中国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这对中国企业会计信息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现会计信息标准化,使会计信息具备良好的通用性,会为中国企业融入供应链,顺利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基础。

(三)提高会计信息利用价值

会计信息标准化需要统一运作会计信息生成流程,从源头把控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市场运行。同时,会计信息标准化还能够为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继而帮助利益相关者合理决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会计信息标准化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益处,但中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标准化的提升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

2011年,为了促进中小企业会计发展,财政部印发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自201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其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趋同国际会计准则”。但《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执行中存在很多令人堪忧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制约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标准的提升。

四、制约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标准化提升的因素

(一)主观认识不足

入世后,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企业会计信息标准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也应该看到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标准化的提升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还在使用的传统会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很多民营中小企业经营者不了解、不重视会计信息标准化。有的经营者认为除了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让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手工或半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之外,会计信息标准化并无更大作用,维持一定程度的会计电算化水平就已足够,不断提升会计信息标准化没有必要。

(二)投入成本限制

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资金不足、人才缺少、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的限制,在起步和成长阶段很难在会计信息标准化方面达到大型企业水平,所以会计信息标准化提升的内生动力很快就会衰减。

(三)环境制约

会计信息化缺乏统一性、协调性,很多中小企业在软件工具开发与应用中,各部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软件系统生成信息不完整、不系统。企业要实现管理信息化,就要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这就要求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部分企业由于管理意识不到位致使财会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造成横向上不能与金融机构等部门信息共享,纵向上也不能与第三方物流、上下游供应商及时沟通,影响供应链金融作用的发挥。

五、供应链管理中的会计信息标准化提升机制

中小企业一般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在成熟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和较高的市场份额,其生存压力及发展动力更大,但其管理者自身往往专注于市场及技术层面等业务,对如何提升管理能力一般考虑得比较少,这迫使他们选择外生动力获得知识溢出来提升会计信息标准化水平,以便为下一阶段的企业发展做好准备。

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而形成的约束关系是企业获得知识溢出的重要渠道,这种知识溢出中包括大量的信息和资源,这种约束关系在供应链企业之间表现为追求协作的效率,以较少的产品前置时间与最优的营运成本来获取企业营运的竞争优势而形成网络或链条关系。个体与个体间的约束关系被道格拉斯·诺斯称为“制度”。

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制度资源也非常重要,其中包括政府制定的各类政策、法律、规章和条例,以及行业惯例、人们的认知、认同、文化等要素,这些资源有效地整合进入供应链体系不仅有利于企业降低资源资本获取和运用的代价或成本,而且也能为供应链网络建构和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能促进网络的有效发展[ 1 ]。供应链体系运行的制度资源交流与标准化的理念高度契合,目的都是实现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规则形成制度化的最高形式[ 2 ],并用于生产、管理和经营。

供应链管理涉及范围和机能很广,它包括产品开发、采购、物流、信息系统、销售等各种活动和机能。供应链管理高度强调系统之间以及不同组织和企业之间如何打破业务壁垒和信息壁垒,随着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沟通与互动,实现了知识溢出,标准化知识作为制度资源进行了传递,从而提升了下游企业供应商的技术、管理与作业的标准化水平。

(一)核心企业的知识溢出

不同层次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标准化提升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些决定了他们各自在标准化提升策略上的迥异。

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国际性核心企业(以下称核心企业)通常扮演全球供应链的中心角色,普遍具有較高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和经验,强大的资金导入为先进的会计标准化机制提供支持,甚至相当一部分主导企业领导着标准化。现代主导企业仅仅关注企业自身内部的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整体流程的高度,对各层次供应商企业进行管理。为了持续占据业界主导地位,不断强化自己的竞争力,主导企业会在市场上选择有潜力的企业加以培植,以便形成高效、稳定的供应商群,实现在供应链统一管理的约束与指导下达到获取、配置与协调资源的需求。主导企业通过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向下游企业溢出知识,以纵向模式带动中小企业标准化提升。现今国际市场对主导企业或核心企业而言,采购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管理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和制造商的经营情况,而这些经营情况的量化信息来源需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标准化有比较高的要求。为了能够达到市场和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企业必须严格监测生产过程的每个阶段是否达到了相应标准。因此需要企业为各层次的供应商建立详细、可测量的标准,并且严密监督供应商的产能水平和产品质量。接下来,企业会详细地向供应商反馈它们的表现、优点和不足等信息,这种相互协作创造了强有力的交流平台,使得供应商可以不断提高标准化水平和经营业绩。

(二)中小企业的纵向与横向机会

核心企业出于对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会向下游供应商企业间传播管理、技术和作业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供应商必然被要求要符合来自核心企业各个方面的规格与标准,这些提升都为企业标准化水平提供了外生性的机会。因此,当内生性因素对中小企业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水平效果减弱时,作为下游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中参与供应商角色竞争,亦可从主导企业和核心企业以纵向的方式外生性地获得知识溢出,进而提升标准化水平。

六、结语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是由于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息不对称得到缓解,但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运行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程度的会计信息标准化水平,这为中国中小企业提出严峻的课题。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化解过剩产能,这就要求中国企业要更关注如何“走出去”向国际要市场。企业会计信息标准化是与国际企业、供应链甚至产业集群对接的“基础设施”。会计信息标准化的不断完善和提升除了企业内生动力积极地参与供应链外,上下游企业间通过纵向与横向的交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知识溢出的形式也可以获得外生性会计信息标准化的提升。同时,外生性因素也会激发企业提升会计信息标准化的内生性动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

黑龙江省统计局2016年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占比都超过了70%,企业通过市场融资所占比重较小。原因之一是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不足,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会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标准化体系资金管理较为混乱,降低了自身的信用度,严重削弱了其融资能力。因此中小企业除自身应主动地认识和理解会计信息标准化的重要性外,还要从思想观念、自身管理、内部控制以及人员培训入手积极改善会计信息标准化建设,政府也应该发挥作用,与企业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共同营造和完善会计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宋华.供应链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63-64.

[2] BRINKMANN K,CZASKE M,BOSCH W. Standardization and related activities-general vocabulary[M].ISO/IEC Guide,1996:1-2.

猜你喜欢
中小企业融资会计信息质量信息不对称
基于P2P模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研究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创新驱动发展下信息管税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
关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XBRL在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应用的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