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运用研究

2018-06-05 10:17王凤鲲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34期
关键词:抗干扰技术自动化

王凤鲲

摘 要:电力自动化设施在电力的生产与运送方面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采用嵌入式系统及各种大型的集成电路形成的整体系统中的运用,能够使得电力自动化的抗干扰能力得到提高。抗干扰技术能够有效应对信息传输中受到的外部干扰因素,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在现代信息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对抗干扰技术实践应用的分析,主要从电力系统中抗干扰技术的运用进行研究,以达到合理调整电力供应系统,提升电力传导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抗干扰技术 自动化 电力系统结构

中图分类号: 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2(a)-0000-00

自动化是在计算机程序结构的一部分,具有系统化、高效化等特征,随着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深入研究,自动化在社会中应用的范围逐步广泛,尤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更是获得了较为突出的效果,能够大大提高电力供应的效率;同时,由于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起步较晚,其实际传输中存在的干扰问题较为严重,需要应用结合相关技术进行深入探究。

1 抗干扰技术概述

抗干扰技术主要是指应用相关程序系统,增加电波传输的强度、提升电波传输的稳定性,确保电波传输系统能够正常进行信息传导的保护结构。依据当前信息传输中遇到的电波干扰种类,主要包括电磁干扰、温度干扰、声波干扰以及震动干扰等等,其中电磁干扰是最具有代表的干扰形式,抗干扰技术则是通过阻断电磁信号传输中的终端干扰源,保护电磁波传输内部信息,达到信息传导抗干扰的目的[1]。

2 现代电力自动化系统中抗干扰技术应用的相关性条件

2.1 外部因素

电力自动化系统运作,主要是通过电力信号传输,自动化程序按照命令执行程序,然后接收性电力自动化系统外部检验信息,进一步实行电力信息传导。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这一过程,不是系统程序的独立化操作完成的,而是需要借助多重性外部条件。

一方面,电力自动化系统中抗干扰技术能够发挥信号保护的作用,必须保障抗干扰程序接收到信号识别“命令”,即自动化程序在之前完成电力接收的第一周期循环。假设抗干扰系统已经接收到电波筛选“标准”,则抗干扰系统就可以将多个干扰源过滤掉,阻隔在主体电力信息传输之外,反之,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系统抗干扰程序出现传输漏洞,不能达到电力自动化系统抗干扰的目的。

另一方面,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发挥作用,也与电流传输的流畅性有着密切性关联,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信息传输,是电磁波干扰最主要的代表形式。电力自动化程序运作信息传导,是伴随着电磁波传输过程完成的,如果电力传输期间,主体电流传导部分的电流流量处于上下波动状态,主控机子和电流后台管理,将会直接对电力自动化运行造成影响,且减弱电流传输中各个子线中的原有力量,导致电力系统不同程度的“死机”,那么,电力系统的电流传输将会产生回路,此时电流传输的保护程序混乱,电力自动化系统抗干扰效果较低。

2.2 内部因素

电力自动化程序中抗干扰技术流畅化运作,外部借助电流传导线路、自动化程序命令,内部也要适度调整原有自动化程序与抗干扰程序融合之间的关系。现代电力自动化程序,应用CUP程序作为程序融合的主要部分,如果电力自动化程序融合中不能很好的处理差异部分,将会导致CUP内部程序混乱,很容易出现逻辑错误,导致有轨问题,CUP内部微型芯片遭到破坏,影响抗干扰系统的信号识别、检验;同时,抗干扰技术程序设计上,在电磁波信号接收和传输过渡通道,设定堵住隔离开关和断路器。当信号抗干扰技术正常运转时,阻隔开关随着信号检验程序输出结果进行运动,如果抗干扰控制程序不能正常传输信号,则阻隔开关的信号缝合器的连贯性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对外部电力传输的总体电路产生干扰,抗干扰能力消失。

3 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运用

给予以上对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心中应用的相关条件分析,对抗干扰技术开展的具有初步了解,本节结合电力自动化系统中主要的干扰问题,探索技术运用的具体操作。

3.1 短时性干扰处理

短时性电磁波干扰,也可以叫做静电放电干扰,是伴随着操作者、电力自动化系统用运动时产生的短暂性放电现象,但短时性放电也会造成电力自动化系统原件自动带电,损坏电力自动化设备外部原件,导致自动化设备检验的电流数值存在误差。因此,增加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处理渠道,降低电力自动化程序设备原件物体摩擦产生的次数,确保电力自动化设备产生的静电及时传导,是解决此类电波干扰有效方式。我们以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显示屏为例分析,专业人员在显示屏线路中增加一条电力传导在200A的接地通道,当电力系统中处于高频传输时,显示屏外部电磁波与外部环境产生的静电,可以直接通过接地通道传输出去,不会对电力传输产生干扰[2]。

同时,电力自动化设备产生静电放电,也可能是由于电力设备原件之间相互摩擦產生的静电。这种放电形式,往往伴随着电力自动化程序运动而产生,因此,解决电力传输中的电磁波干扰,就必须对干扰源进行处理。我们可以通过替换系统零件降低静电干扰电波产生的频率。例如:应用带有绝缘胶皮层的固定螺栓替代性全部为金属螺栓,或者,在电力设备技术面板上涂刷氧化膜或者喷漆,都可以达到保破坏干扰电磁波产生源头,实现电力自动化程序运作瞬时性放电干扰的目的[3]。

3.2 长时性干扰处理

长时性干扰是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内部放电干扰,是综合性较强电磁波干扰形式。

其一,长时性电磁波干扰,有着较高的干扰电波幅值,同时这种电磁波干扰的脉冲值较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多次干扰信号复制,因此,电力自动化系统实行电流传输时,必须及时进行电波产生源和传播源的处理,才能达到保护电流传输,对抗干扰电波的作用。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增加印制板的厚度的方式,减缓内部电流扩展的速率,阻隔电路中电流回路传输的情况发生,降低电流传输中外部附带的电流波,对内部高压电电流传输带来的干扰。依据相关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这种电流传输信号抗干扰阻隔方式,能够降低30.11%-37.23%的电流比率,达到有效阻隔电力传输中干扰电流的目的。

其二,长时性电流传输方式,采用过渡电流传输开关,控制电流传输的信号波。为了达到发挥抗干扰技术在电力阻隔中的作用,必须保障电流阻隔开关控制做功与电流检测程序输出结果一致,那么,就要仔细考虑整个电路合理布置情况。例如:在电子自动化系统的双面板上,尽量将对过渡通道开关产生影响的进出线间隔一定的距离,将其分割为多个光电耦合输入和输出线路线路,始终确保电路传输的继电器与电力传输外部干扰源之间间隔3-5m的距离,实现系统电流间隔距离合理控制,就能够发挥抗干扰技术的电流波调节控制的作用。

其三,确保抗干扰系统程序,能够与电力自动化系统相融合,应做到有效掌控两者系统控制部分。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将分析两种系统中的相同之处,然后对接系统中的不同之处,减少程序设计中阻隔器交叉节点;其次,抗干扰检测程序的融合应是有序的并入,而不是随意的捆扎。例如:电流输入线和输出线可以采取单独结合,应用双绞线替代串联的单独线路,这样的系统融合电路设计,能够减少电流传输在抗干扰程序中的经由路径,抗干扰程序仅需要一次性检验即可,电力自动化程序的检验准确性提升;同时,双绞线电力传输的总量比两条串联单线的总量大,该设计可以提升电流传输的效率,降低电力传输的成本。

3.3 抗干扰技术外部管理

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发挥作用,除了阻隔长期和短期电磁波干扰,也要开展抗干扰技术实施的外部管理。抗干扰技术以及内部程序设计,必须与电力自动化程序系统的实际需要相吻合,确保抗干扰技术在电力传输中发挥实际作用;同时,抗干扰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保障技术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技术程序进行操作,做好抗干扰技术与电力自动化程序融合应用、外部抗干扰电力阻隔等相关环节。尤其要注意电子自动化系统中电磁波干擾信号检测设备,与继电器保护监管装置之间的关联,确保电力自动化系统处于平稳的检测状态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运用研究,是完善电力系统自动化传输体系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抗干扰技术实施应抓住影响技术的相关性条件,合理处理静电放电、电力传输放电、以及电力干扰技术外部监控三方面工作,实现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综合监控。因此,浅析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运用,能够提升电力自动化传输速率,提高电力传输的安全指数。

参考文献

[1] 朱伟铭.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研究[J/OL].电子测试,2017(8):108-109.

[2] 冯卫.针对无源光网络技术在电力配网自动化通信中的运用与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17(19):86.

[3] 文武.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运用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6):80+82.

猜你喜欢
抗干扰技术自动化
测控仪器中抗干扰技术及应用策略探究
浅析电梯视频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
浅析电梯视频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