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地域背景研究

2018-06-07 13:22卢天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城市规划景观设计

卢天喜

摘 要:通过对焦作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城区规划布局现状等地域背景特点的分析,从生态性、功能性、经济性、文化性、社会性等方面对焦作城区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提出全新的思路和理念,为该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确立切入点,并且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弘扬地区传统文化、改善民生设施、展现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景观设计;历史文化;城市规划

一、焦作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焦作,故称“怀川”,历史文化悠久,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焦作地理环境优越,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中间呈“牛角形”平川,生物、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在气候方面,焦作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古往今来,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富庶,并且是重要的农业基地、工业基地,以及军事战略要地。

早在七、八千年以前,这里已经开始了早期农业活动。远古时代,这里是部落首领“宁”的封地,故称作“宁邑”。这里也是家族文明的发源地,是宁结束了人类原始群居状态,创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组织方式,开始了家族文明。夏朝时,称为“覃怀”,属于九州之一的冀州辖地。而后几经易属,到了清朝时隶属河南省怀庆府。1945年独立建市,而后其所辖区域几经更改,但其市级建制地位基本保持不变。

焦作长久以来一直是重要的农业基地、工业基地,经济活跃。“焦作”二字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宋朝,据《新修希玄观记》碑文记载,宋端平元年 (公元1234年)就有 “焦家作坊”的记述[1]。在焦作地区发现多处宋代煤窑以及其它手工作坊遗迹也佐证了该地区工业活动的兴盛。焦作地区历史文化悠久,覃怀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更是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从上古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到“竹林七贤”相会云台山,再到陈王廷创立太极拳,历史故事、先贤轶事不胜枚举。其中文学家韩愈、诗人李商隐、画家郭熙、理学家许衡、历学家朱载堉等,更是成为地区文化中的标志性人物[2]。

80年代以来,焦作地区资源枯竭带来的社会矛盾日渐突出。2008年3月,焦作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当地政府和人民积极应对,努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已逐步由工业城市向旅游城市进行转型发展。

二、焦作城区规划布局现状分析

自古以来,焦作市一直是煤炭资源型城市。据相关考察,焦作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开采,至唐宋已初具规模[3]。近现代以来,更是作为工业重镇影响着整个中原地带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焦作地区综合实力的提升,也影响到整个焦作城区规划布局的发展变化。焦作城区的布局规划起步较早,功能区域划分合理,调整转变灵活性较高。

焦作地区北方多山脉,中间为平川,南边濒临黄河,有规模性生态湿地。多样性的地质结构,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及景观规划布局的实施。就目前来说,焦作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布局主要分为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工矿交通用地等几大类。北部山麓是林地分布区,中南部平川地带主要以农业用地为主,西南丘陵地带则是有一定规模的草地、林地混合区域。焦作地区交通线路纵横交织,呈网状分布。公交建筑用地呈线状或点状分布于郑焦晋、新焦济、济洛、焦温等高速公路周边,以及焦枝、焦太、焦新、月侯、郑焦等铁路沿线和城镇之间。

现今,在城区规划上,焦作依托老城,积极开发新区,城区呈现“环形扩张,滚动发展”的状态,已将行政机关、中心车站、高等院校等合理向南迁移扩散,加强了山阳区、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商业中心也逐渐向南偏移,丰收路、人民路沿线日益成为新的购物商业中心,缓解了北部解放路沿线拥堵的交通以及人居環境。并且,焦作将农业用地向黄河沿滩进行拓展,将工业用地逐步向山区迁移,并且不断改造老城区的规划布局,不断提升其在空间上的纵向发展,从而使得土地布局在结构上得到了优化。

近年来,焦作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重点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地方经济由单一支柱产业向多极化发展,由资源型向技术创新型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先后获得了“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 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2017年至今,焦作市依托自身优势,全市积极开展“四城联创”,已初见成效。在未来,焦作城市规划布局将会更加合理,更加符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焦作市自然景观发展现状分析

焦作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多样,山地、平川、丘陵、河滩有序分布,气候四季分明,植物种类丰富,景观规划基础要素良好,易于改善和塑造。在进行地区景观规划时,如果能对这些已有自然景观进行合理的利用和调整,便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缩减工程量,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然而,长久以来,对于煤炭等矿产资源粗放型开采方式,致使焦作地区地质风貌、自然景观遭受到严重破坏,从而使焦作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焦作市占地面积最多是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川地区;其次便是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但居民点多而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景观生态的再生和优化增加了困难;林地占地面积较少,人均占有量低,且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和南部黄河滩涂区,其利用规划价值不大。同时,焦作地处中原,人类活动强烈,农业、工矿、建筑等方面占用大量土地,自然景观较大程度被改动,几乎不可能自我修复。

为了进一步改善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相适宜的现象,就迫切需要重新对城市自然景观作出新的规划,从而能够构建出更为合理、更为稳定的生态环境系统。

四、焦作城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景观规划设计应以环境保护为首要目标

焦作地处北方,多年来滥砍滥伐,滥采滥挖,致使该地区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绿色生态覆盖面积严重锐减,土壤沙化趋势明显,地表环境逐渐恶化。并且工业污染致使当地空气质量下降,每年雾霾污染天气数量增多,空气中污染性悬浮颗粒有增无减,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也为地下水质的保护增添了困难。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修复相关区域的地质环境、防风固土为首要目标,更好地净化地下水质,同时完善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突出景观设计的绿色环保性、可持续发展性。

(二)景观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突出公共休闲功能。

焦作城区人口密集,生活环境复杂。城区景观规划设计,工程量大,涉及面积广,影响人数多。可以说,它是一项兼顾公用性与公益性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态休闲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景观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以及亲近自然的朴素愿望,创造内容丰富、功能多样的地区绿色生态空间。同时,要切实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量,以及周边地理环境的延续趋势、特点,因地制宜。并且要紧密结合当地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及习惯,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城市居民对公共休闲场所的需求,尽量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兴趣取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空间。

(三)景观规划设计要以地区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构建绿色文化园林

文化,是一个城市重要标签,是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名片。在景观设计中,继承和发展地区文化,合理运用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使城市历史的厚重感得到更好的体现,从而为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焦作地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千百年来,随着覃怀文化对当地人们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今人们早已对自身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同感。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尊重当地风俗民情,以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资源为出发点,延续当地文化脉络,体现当地文化内涵,提升景观的人文活力,构建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双重性质的绿色文化园林。

五、结语

景观规划设计,不仅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也是展现城市人文特色的文化工程,更是助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工程。焦作正處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要紧密结合焦作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特点,尽可能详尽地规避各种风险,避免少走弯路,寻找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设计方案。同时,设计方案紧密契合“山水焦作、人文名都”的设计理念,为焦作地区全地域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为中原城市群全面建设的艰巨任务贡献力量。总的来说,焦作城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区域文化优势明显,景观设计可塑性强,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要素。

参考文献:

[1]闫海燕,陈淼.焦作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J].中国科技纵横杂志,2011,(02):233-234.

[2]冒建华.焦作历史名人资源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 11-13.

[3]程峰.焦作煤炭开采的考古学观察—以碑刻资料为中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3,(01):107-115.

作者单位:

焦作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城市规划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