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侗传统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

2018-06-07 13:22汪倩张林宝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建筑功能传统民居适应性

汪倩 张林宝

摘 要: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受到地理环境、民族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地域性传统建筑样式。本选题以广西壮侗传统民居现代适应性为主要研究问题,深入挖掘壮侗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适应性与局限性,为现代化过程中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存在提出现实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壮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功能;现代化;适应性

[本项目获得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资助 (项目类别:研究生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2017CXYB03)]

壮侗民族作为广西地区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其原始先民为适应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在经过不断探索过程中,适度开发资源,珍惜土地和水源,因地制宜,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具有地域性特点的民居建筑。譬如以“人居其上”的干栏式建筑、地居式干栏式建筑、风雨桥、鼓楼等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文化,在壮侗居民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成为壮侗民族文化的象征。在各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从居住舒适度方面来说,传统居住功能已不能满足壮侗居民的需求。因此,为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壮侗传统的建造结构、空间布局以及辅助空间的设置等方面应有所改变。只有如此,具有民族特色与地方性特色的壮侗民居文化才不会被历史发展的长河所吞噬。

一、壮侗传统民居发展现状

壮侗传统民居建筑与村落是其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营造出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的民居样式。在原始信仰的影响下,壮侗民族对聚居地的排列与布局以及建筑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等建筑规模上具备了独特的营造技术,在适应地理环境的同时,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架构,以榫卯相接的方法将木材料组建成房屋骨架,合理地達到节约原木料与各柱梁受力均匀的效果,因此,壮侗民居建筑作为壮侗民族文化的载体,可以说在不同程度体现出该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精神面貌等深层次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以稻作文化为主流的生存方式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越来越多的人群走出自己熟悉的家园,去寻求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导致大量民居建筑被闲置下来,形成了所谓的“空心屋”。其次,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现代化特色住宅进驻村落的同时,独具传统民族特色的壮侗民居随之荡然无存。而各地区在推行传统民居改造的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壮侗民居受到实质性的破坏,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样式被具有现代化特征建筑材料所取代,不顾本土地域环境和文化传统照搬城市的建筑规模。古老的瓦房屋顶改造成现代化的平顶楼房;传统的榫卯木结构建筑被钢筋混凝土覆盖;极富意蕴的建筑装饰被工业化装饰物所替代。很多具有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逐渐丢失其原本风貌,只有较为偏远地区尚未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还留存着相对完好的壮侗传统民居建筑。

二、壮侗传统民居功能特征

(一)精神功能——火塘、堂屋

至今,火塘与堂屋在壮侗传统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中发挥极大的作用。传统壮侗居民大致将火塘设在堂屋的一侧或两侧,而一个火塘就代表了一个家庭。如若在居住层出现两个火塘时,右侧的火塘则用于日常炊事活动,而左侧的火塘通常用于婚丧与其它节日的活动场所。同时,在传统壮侗居民进新居之前都会进行“烧进屋火”的仪式,即将设置好的火塘搬进新屋,并由“财帛星”吹燃从旧屋火塘所取出来的火种,充分体现出火塘作为一种家庭血缘上的延续。正是经过这样一番礼仪流程后,本来只具备炊事、取暖、照明三种功能的火塘,在壮侗民族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多种文化蕴意,从形到意的与家庭融为一体。由此,火塘对壮侗传统居民而言,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象征一个家族的兴旺,以及祖先给予庇护的地方。

堂屋作为居住层的中心地区,不仅是家庭起居的主要生活空间,同时也是祭拜祖先、婚丧嫁娶、教化子女、祭祖酬神活动的重要场所,但从使用功能上来说,堂屋与传统火塘有部分功能的重合。火塘是伴随着壮侗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祖先崇拜,体现出壮侗民族文化中洒脱的原始观念;而堂屋的设置,则是后期在受到汉文化影响下,与本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由于堂屋是由廊道向内凹进一到两个进深,形成三面围合的半开放空间,空间内部也并未设置其余活动范围,占据着居住层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面积。正因如此,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堂屋宽阔的活动范围、舒适的沟通环境成为壮侗居民活动交流的主要场所。

(二)交通功能——楼梯

楼梯主要是其交通功能,是各楼层之间的衔接,楼梯多采用单向形式,从底层至二楼采用水泥质材料或木材料制成梯架,从二楼至三楼多采用可卸载的木质材料楼梯。楼梯的宽度、坡度依环境而定,但坡度相对平缓,居民通过楼梯直接进入廊道。由于安全的考虑,传统住宅多数将楼梯布置于住宅的一侧山面,随之在受到汉文化影响后,出现了以正面直入的方式设置楼梯的走向,现如今我们仍能看到的壮侗居民为保留脚踏式起居生活的方式,在底层楼梯起步处设置换鞋入室的空间正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正面直入式楼梯的出现并未给传统民居建筑造型上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只是其入口方式的改变,其中为保护山面与遮蔽楼梯而加设的披檐持续发挥着它的作用。传统壮侗民居建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设备功能,以便壮侗居民使用。

(三)过渡功能——望楼、外廊

过渡功能作为特殊的空间形式,衔接着建筑各个板块,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内部空间,形成了具有流动性的建筑空间功能。过渡空间也称之为“灰空间”,主要是指介于在不同空间边缘中所存在的空间,这一类空间形式在建筑中被广泛使用,为建筑艺术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规模的壮侗民居通常会在堂屋前设有望楼,既是进入堂屋前的延伸,也是与室内外衔接的空间。后期的壮侗民居大都将望楼改为外廊,其空间变得更为宽阔,同时除了过渡功能外还具备了交通功能。长期居住的居民可以在此处纳凉闲谈、纺织劳作,也可作为上楼停歇、对唱山歌的地方。因此,望楼与外廊的过渡功能是主要的,但还具备了家族多样性的活动功能,是壮侗民居独特的功能空间。

(四)辅助功能——厨房、晒台、畜棚及储藏间

辅助功能是为主要功能服务的,并不占据居民日常生活中主体地位,但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空间布局、规模大小以及使用状况等方面深刻地反映出壮侗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原始信仰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传统的干栏式建筑,通常在适应地理环境后,利用底层架空的空间来圈养牲畜、堆放杂物以及设置卫生间。而供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或红薯、玉米等都放置于二楼生活层的晒台处,防止食物受潮、蛀虫等问题。晒台主要是楼梯处垂直使用的空间,其空间大小和设置方位因地理环境而定,但多数居民都将其设置于厨房边,以方便居民使用。其中厨房在大多数的壮侗民居中并不是必须的功能空间,在厨房还未成为独立空间之前,火塘就是厨房。但在后期发展过程中,为预防火灾以及能源的使用,厨房作为火塘的补充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空间功能。

三、“适应性”研究改造策略

(一)空间的改造

传统壮侗民居一般为两至三层,房屋构造一般划分为四个基本空间:礼仪空间——火塘与堂屋;生活空间——卧室;交通空间——楼梯;辅助空间——晒排、披厦、储藏间等。纵观壮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与现代生活空间有极大的差别,为提高壮侗居民舒适度,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应将内部空间划分的更加明确,并添加一些辅助空间以及现代设备,如取水排污设备以及内部洗漱空间、卫生间等现代生活所需求的空间功能和家电设备。年老的壮侗居民可能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方式,但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都难以适应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因如此,我们现在能看到传统民居以及村落里都是老人与小孩,很少有年轻一代的居民。因此对传统壮侗民居内部空间的改造十分重要,这不仅是作为人性化设计的一种需求,也是传统壮侗民居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壮侗传统民居空间的改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壮侗居民的居住环境,其主要目的是对壮侗民居文化的传承,即使在改造后会带来外部特征的改变,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其深层的含义。

(二)现代化材料的使用

传统壮侗居民为适应湿热的气候环境,利用木构架透风性好的特点,在湿热的夏季能够提供休闲的居住环境,但传统木构架建筑保温效果差,在寒冷的冬季,室内很难保持在舒适的温度之内。针对该问题,可从木结构房屋的墙面、屋顶以及内部装修等方面进行调整。对于建筑保温隔热材料在国内市场上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两种,如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铝膜隔热复合材料等。综合壮侗居民各方面考虑,铝膜隔热复合材料防水、防潮、保温效果好、反射率极高,在保温隔热行业中被广泛使用,从价格以及各方面功能来说是壮侗居民优先选择之一。可将其覆盖在屋顶以及墙体内部,在不影响传统建筑样式的同时做到防水、防潮,增加室内舒适度,提高壮侗居民生活质量。

(三)营造技术

传统壮侗民居多采用穿斗式建造法,虽然这种建造方式具备了极大的适应性与美观性,但其构造过程相当复杂,隐性地增加了建筑构造的材料与成本。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进步,可以选择原材料使用更少、建筑工程更短的方式来构建房屋。據研究者分析,穿枋式建造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一种营造方式较为简单,原材料的使用相对传统结构来说更少。由木柱与穿枋穿插构成墙体,各墙体之间靠着檩条,具有很大的承重能力。对传统壮侗营造技术的改变,节省开支的同时,还能减小施工难度,更能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脚步。

四、结语

总之,壮侗传统民居建筑从最初的防御避潮功能演变成利用空间地形,营造出适应本民族生存的建筑形式,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对象。虽然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极其重视,已制定出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由于壮侗民族长期聚居在较为偏远地区,其保护与发展策略相对于其他地区稍显滞后,达到的效果也有所欠佳。为了壮侗传统聚落及民居建筑更有效地传承下来,应尽快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整理出一套完善的保护措施,加深人们对壮侗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保护的具体内容、具体对象,使得壮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措施相对完善,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伏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J].设计艺术研究,2011,(04).

[2]韦熙强,覃彩銮.壮族民居文化中的宗教信仰[J].广西民族研究,2001,(02).

[3]雷翔.广西民居[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4]覃彩銮.壮族干栏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汪倩,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张林宝,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猜你喜欢
建筑功能传统民居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新型建筑功能材料专题引言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研究
浅谈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地震灾区过渡安置建筑功能分类与空间设计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