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理想的困惑与反思

2018-06-07 07:46刘炜森
神州·下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人文主义困惑

刘炜森

摘要: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他的“延宕”则是研究的一个焦点。对于他的延宕,学界争论不休,“性格说”、“宗教说”、“道德说”层出不穷,可是这些解释很多都牵强附会,难以自圆其说。事实上,每一个行为都绝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但是这其中也必然有一个重要因素,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他对于自己人文主义理想的困惑与反思。

关键词:哈姆雷特;人文主义;困惑;反思;延宕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句来自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的名言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他的“延宕”则是研究的一个焦点。起初哈姆雷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无忧无虑的丹麦王子。他有一个英雄的父亲和一个美丽温柔的母亲,然而好景不长,他的父亲也就是老国王被叔父克劳迪斯杀害了。哈姆雷特在得知父亲死亡的真相之后,决定要为父报仇,可是无辜的人却一再因此死去:他误杀了情人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而他的情人奥菲利亚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而发疯而死,他的母亲因为误饮毒酒而丧命,奥菲利亚的哥哥为父报仇受国王的利用死在毒剑之下。故事最后,哈姆雷特终于杀死了奸王克劳迪斯,但是自己却也无法完成自己的理想,只能由自己的好友来完成。可以说,这个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哈姆莱特的延宕。对于他的延宕,学界争论不休,“性格说”、“宗教说”、“道德说”层出不穷,可是这些解释很多都牵强附会,难以自圆其说。事实上,每一个行为都绝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但是这其中也必然有一个重要因素,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他对于自己人文主义理想的困惑与反思。

一、人文主义理想的坚定

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哈姆雷特》主人公哈姆莱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他在德国人文主義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学的求学经历使他对现实世界有着不同的新的看法。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它对未来世界充满着希望,多才多世,品格高尚,一向光明磊落,诚恳待人。“人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理性的!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字字句句无不体现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

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理想还体现在他所秉承的平等观念上。哈姆雷特 以“人”为中心看待、赞美自然,对于人性有着十分崇高的评价。在剧中哈姆雷特把他的仆人霍拉旭当作朋友,他对霍拉旭说道“不,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愿意和你以朋友相称。”

二、人文主义理想的困惑

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苟且偷生,等待王位的继承,还是应与跟自己有血海深仇的叔父抗争到底。哈姆莱特就读于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在新思想的洗礼下,他成为一名坚定的人文主义拥护者。人文主义思想提倡知识反对蒙昧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虽然人文主义对欧洲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起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促进作用,但也逐渐显露出其矫枉过正的弊端。哈姆莱特从大学时期的“快乐王子”变成得知父亲死亡真相后的“忧郁王子”,他之所以在行动上犹豫不决,就是因为对自己曾经推崇备至的人文主义理想的困惑。

“这是一种酗酒纵乐风俗,使我们在东西各国受到许多非议,他们称我们为酒徒醉汉,将下流的罪名加在我们头上,使我们各项伟大的成就都因此而大为减色。”丹麦社会享乐风气弥漫,他对人文主义提倡的个性解放,对所谓“人是万物的灵长,是完美的杰作”,对未来和世界都存开始有了怀疑,甚至陷入了深思,在沉思的过程中,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陷入新的怀疑与思考。哈姆莱特想要为父亲报仇的时候,却陷入了一场精神危机—人文主义理想的困惑。这场危机使他重新思考报仇这一行为的性质和意义—正义与否。哈姆莱特从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变成一个怀疑的人文主义者;从坚信人性完美,变成怀疑人性。人文主义理想的动摇,哈姆莱特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也就有了行动上的延宕。

三、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

曾经的哈姆雷特对未来的世界和自己的王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在提出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下,他对待身边的人都有着宗教般的神圣感,他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当他回丹麦后,迎接他的却是“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叔父篡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满朝文武向新王谄媚。人性邪恶、自私、虚伪的一面在哈姆雷特面前暴露无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让他对所谓“完美”的人性极度失望,对人的看法从完全的肯定变成了彻底的否定。

“丹麦是一所牢狱”怀疑的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终于说出了这句话。文艺复兴时期过分强调人的尊严,放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个性解放渐渐演变成立了私欲膨胀,人们变得自私,享乐成风。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迪斯正是由于一己私欲不断膨胀,利欲熏心才派杀手去下毒,杀死亲哥哥。自己坚信不疑的人文主义理想间接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他终于彻底否定了人文主义。他把自己“看得不值一枚针”,说自己“是一个多么不中用的蠢材!……一个满脑糊涂的家伙,垂头丧气,一天到晚像在做梦似的”要知道在此之前他曾坚信“人是世界的精华,完美的杰作”。

To be,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

参考文献:

[1]安·汤普森.《哈姆雷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2]刘静文.从时代背景出发解读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J].世界文学.2014-04-28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人文主义困惑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
哈姆雷特(中)
哈姆雷特疯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