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体验式晚会

2018-06-07 07:46王文洋
神州·下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晚会体验式舞台

王文洋

作为地市级电视文艺导演,我有些苦恼,面对的工作很热爱,但面临的现状却是电视受众萎缩,做节目资金少的可怜,演员节目资源少,不上星,工作还得干,怎么办?关于电视整体的现状和未来,自有专家总结判断。就电视文艺而言,从作为一个从事该专业近20年的导演角度感觉:没有好节目,就没有观众群,要想有好节目,就要创新。央视《经典咏流传》,北京卫视《传承中国》等节目为什么收视率逆势上扬,靠的就是创新。这些年,我执导的《春色如许——2015新乡市戏曲春晚》《姹紫嫣红开遍——2016新乡市戏剧春晚》等晚会分别获得全国春晚评比一等奖,“十佳文化承传奖”,河南省电视文艺最高奖牡丹奖一等奖、创新奖、最佳导演奖,靠的无非也是两字:创新。这个创新,其中重要一点就是重视观众观感的体验式(沉浸式)晚会(活动)的探索和实践。

其实,体验式(沉浸式)这个词儿并不新奇。“沉浸式”话剧在国外非常流行,简而言之,就是在舞台上高度还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的感觉,并且让演员带着观众“走”,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比如王潮歌的《又见平遥》,所谓的剧场内,其实就是整个平遥城,空间被分割成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没有前厅,没有主入场口,没有观众席和传统舞台。观众如同普通的住民,自由地游走在清末的平遥城,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等一个个场景中窥视故事端倪。不少观众在独特的戏剧体验中被剧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又如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自正式对外售票火爆。故事是在长江上漂流的邮轮上展开,但是观众一开始的新奇感却是从眼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格打造的码头就开始的。趸船、演艺船,都是《知音号》上演的舞台,108名专业演员,在这真实的时代风格和舞美效果里,讲述着当年老武汉人的家国情怀。杭州的体验剧《无人入眠》,让观众带上面具游走在演员身边,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体验感让每个人都感到极度兴奋和新奇。在心理学上,个人精神完全投入于某种活动的感觉被称作为心流,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心流”这个词儿听起来很高深,用“沉浸式体验”可能会更接地气。在沉浸式体验演出中,舞台和观众席的概念被打破。

有个著名的戏剧感念,叫做“第四堵墙”。所谓“第四堵墙”,是戏剧表演区限定在舞台台口的矩形框架以内,于是舞台变成了三向度的空间,而台上的三面墙则使用了箱式透视布影,它给观众的欣赏造成了隔离的幻觉,仿佛戏剧与观众是彼此独立的存在,为一面无形的墙所遮挡。有时候,我在想,演播厅舞台和观众之间,电视荧屏和观众之间,是否也存在着“第四堵墙”。这面墙,隔断了节目资源和观众的亲密联系。尤其是在人才短缺,思想僵化的地市文艺舞台,还在重复着几十年前的创作思路,舞台上,你演出你的,至于观众需要不需要,关注不关注,投入不投入,是不是在低头玩手机,好像完全没人在意。这堵墙,必须要推翻。

如何推翻第四堵墙,首先说演播厅舞台和观众之间,我们要做体验式晚会(活动)。以获得全国春晚评比“十佳春晚栏目奖”的《情暖牧野——2015年新乡市慈善晚会》为例。这个晚会针对的都是因病致贫来自农村的朋友们,如果我们采取以往节目加访谈的形式,一是不容易出新,二来会让参与的朋友心理上产生对抗感。很多所谓慈善晚会把受访对象的痛苦一次次撕裂开展示给观众看,不人道的源头其实是导演的水平不够。这台晚会,我们把舞台布置成一个小山村农家小院的场景,院里的小桌子上摆着花生核桃,远处隐隐的还有鞭炮的声音,晚会没有主持人,也没有采访对象,所有的观众一进剧场就被小山村浓浓的过年气氛所感染,没有了舞台上下的界限,因为观众区不时还有蒸枣花的村民出现。病友们就是在这样环境下,招待曾经帮助过他们的远方的客人。感人的话题就是唠嗑,或笑或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甚至有的观众会上台与演员拥抱,为演员擦泪。《姹紫嫣红开播——2016新乡市戏剧春晚》全场没有主持人串联,而是以一台剧形式自然呈现。漫天飞舞的大雪中,剧团马上要封箱,面对观众们强烈看戏的愿望,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毅然决定再唱一场封箱戏。六大篇章之间的串联,全部采用内外场结合方式,串联人物和台词符合剧情,有情节,有矛盾,还有感人的细节。现场的观众既是传统意义演播厅现场的观众,又是剧中剧团大院里的观众,时空错乱让观众分不清到底自己身处何地。晚会中亮灯仪式,封箱仪式,雪中练功给人眼前一亮感觉,当83岁的豫剧王派创始人、“小生之帝”王素君先生师徒三代人关于戏曲传承的对话响起,让人热泪盈眶。这台晚会获得当年河南省电视文艺创新奖、最佳导演奖。如果说这台晚会已经打破了晚会和戏剧的界限,那么《新时代 新新乡——2018新乡市春节晚会剧》则明确的提出了“春晚剧”的概念。我们把晚会现场置身于一个中国元素的红色大门组合群中,舞台和观众之间开始有一道幕布,观众入场时,幕布是“新年好”三个字,感受到新年气氛,但是晚会一开始,幕布上出人意料的的出现了电影片段,当人们分不清楚到底是看电影还是看晚会时,定睛一看,原来这个所谓电影片头全部都是春晚的元素。而之后“春晚剧”,以一家人的感受串联,以腊月23祭灶关,腊月24扫房子等为时间节点推进节目,最后在大年三十,全家人和全市人民一起吃饺子,过大年。“春晚剧”概念的提出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体验式晚会的具体体现。

如果说舞台和观众之间的体验更多需要导演技巧,而电视荧屏和观众之间的体验则需要创新科技。也就从体验(浸入式)式晚会这个词儿过渡到“浸媒体”。“浸媒体”一词始于2014年8月。业内人士认为,移动端的深度阅读铸就“浸媒体”。普通大众由原来在移动设备上的泛读,逐渐转变为由于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而形成的深度阅读,并对移动阅读产生了依赖感,形成一种“泡吧”式阅读,从而产生了“浸媒体”。“浸媒体”诞生于新媒体崛起的时期,正因为如此,它与新媒体语境密切相连,即围绕新渠道的传播方式变革。自此,媒體进入到铺设微博,微信,APP的传播主渠道。

从2015年开始,随着直播平台和vr技术的运用,媒体开始运用直播的方式进行日常媒体传播。媒体也由原来的文字,视频,声音的呈现方式变成了一种综合的体验方式。传播视野不再有时间空间限制,媒体的传播时空更为及时和广泛,受众的视野由此拓展到了更远方。媒体内容的生产方式由此发生深切的变革。举个例子,原来依赖记者亲身前往的新闻现场可以由新闻当事人通过直播的方式呈现,而伴随VR的运用受众在接受新闻时也不再是端坐于屏幕前,可以通过VR设备让自己沉浸在新闻现场。

VR技术仅仅是满足视觉,而MR技术的出现是让触觉满足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当人们通过VR、MR结合的技术,可以对自己渴望得到的任何信息源进行全方位视听感受体验。所谓沉浸就是让人专注在当前的目标情境下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情境。心流理论的基础观点非常简单,但是非常有力地解释了人们废寝忘食地投入一件事情的状态。比如在沉浸式剧场,结合剧场和4D影院的概念,同时配上环球幕,如世博会上信息通信馆的“五合一沉浸式梦幻剧场”,通过正前方一块21米高11米宽的弧形超大荧幕、头顶上32块“神奇屏幕”,配合下雪、座椅震动、涡流效应等特技效果,再加上气势恢宏的配乐和音响,观众完全置身于模拟的逼真氛围。试想一下,不管影院播放什么样的影片,您都如同置身其中,有如电影主角般感受,这样的影院您会拒绝吗?时下流行的3D、4D、5D、甚至7D影院正在努力营造这样"沉浸式"体验。这也是未来影院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演播厅的沉浸式晚会,还是电视机前新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其实都是为了更好的为观众服务,把最好的作品呈现给观众,增加观众的体验感。几百年前,李渔说“无奇不传”,其实就是说创新,体验式(沉浸式)晚会是一种电视文艺的创新。

猜你喜欢
晚会体验式舞台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台上
浙江金华开展新录用年轻公务员体验式实践锻炼
画与话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我们的舞台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体验式教学策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