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优势专业本硕贯通的必要性及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8-06-07 08:12杨超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优势研究生课程体系

【摘要】地方高校优势专业发展不同程度的面临着人才引进困难、资源配置缺乏和优质生源的流失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指出本硕贯通培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从选拔机制与学制、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和政策制定等方面对地方高校本硕贯通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 本硕贯通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014-01

一、地方院校优势专业本硕贯通的必要性

特色优势学科是高校的品牌,而与“双一流”、“985”、“211”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因其地处位置既非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又非省会城市,而且受到地名、经费、人才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其品牌效应则更加凸显。对地方高校来讲,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对其发展十分重要:①可提高学校整体声誉,在人才培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获得政府、社会的支持;②可充分利用品牌优势集聚人才,使人才不仅为本学科所用,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吸引高端人才;③在招生、就业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然而,地方高校优势专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①人才引进相对困难。相对的区域劣势使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与中心城市相比缺乏吸引力。②资源配置相对缺乏。从数量上看,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从招生数看,地方高校承担了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人才培养的数量远超部属高校。而国家对高水平大学和部属院校的投入远远高于地方院校,这种不平等显而易见。③优质研究生生源的流失。各校有推免资格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本专业的尖子生,但这些优等生中大部分都选择报考中央各部委直属院校。

地方高校想要保持优势学科核心竞争力,最可靠的方法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本硕贯通培养是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对地方院校来讲,本硕贯通培养的作用则更加突出:①可以吸引本校优秀学生继续深造,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②可以减少学生适应专业特色的时间。地方院校的优势专业一般具有明显的区位特征,其他高校进来的研究生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专业研究的特点,显然本硕贯通培养的学生受此影响相对较小。

二、本硕课程贯通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选拔和学制

目前,国内高校本硕贯通学生选拔和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4+2”模式:为4年本科、2年研究生学习。该模式一般是在本科新生中选拔并单独组班,本科期间有严格的考核淘汰机制,不能达到相应要求的则分流至普通班级。②“3+1+2”模式。该模式面向在校大三学生选拔,第四学年继续完成本科专业学习,取得学士学位;同时修读部分研究生课程,实现本硕衔接。第五学年开始完全进入研究生阶段并取得硕士学位。而地方高校究竟采取哪种模式,个人认为与专业招生人数,专业特点等息息相关,应在充分调研、权衡利弊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二)可考虑将相近或联系紧密的专业统一培养

普通本科生一般在二年级开始课程设计出现分化,大三专业课的设置则出现显著区别。而本硕贯通培养的模式在本科阶段是按大类培养,因此文献[3]提出了可按大类和大方向统一培养的方式。而对地方高校来讲,由于许多优秀学生向往更好的学校,很可能出现在一级学科下几种培养人数也相对偏少的情况,因此可考虑将相近专业统一培养。如作者所在的三峡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和“土木工程”均为优势学科,本科前两年甚至前三年有大部分课程设置是一致的,因此可考虑进行一体化培养。考虑将相近或联系紧密的专业统一培养,可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互补,有利于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三)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培养成功的关键。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突破传统的具体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约束,且应充分考虑所制定的选拔机制、学制以及专业的特点。如“3+1+2”模式中,前三年的学习中应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学科特点、优势的课程,应有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课程。应本着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入团队、早出科研成果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

(四)应制定有吸引力的相关政策

地方高校的对优秀本科生的吸引力远不如名校,作者对三峡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即使比名校可节省1年时间,近8成学生仍选择外校读研。显然,地方高校在制定本硕贯通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制、奖学金、出国、实习、工作等方面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相关政策,留住优秀人才。

三、总结

地方高校优势专业进行本硕贯通培养十分必要,但在培养模式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大胆创新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才能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文秋芳,王艳.“英语+X”本硕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成效:基于学生视角[J].外语角,2015,(5):18–26.

[2]吴静怡,奚立峰,杜朋林,孟佳,丛峰.本硕博课程贯通与交叉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94–101.

[3]韩艳铧.航天控制专业方向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5,(44):254–256.

作者简介:

杨超(1986-)男,湖北宜昌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优势研究生课程体系
矮的优势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画与话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