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妙问 引人入胜

2018-06-07 08:12朱亮靓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金字塔创设情境

朱亮靓

【摘要】在课堂中,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使学生精神集中、学习力处于最佳状态的优质手段,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习动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兴趣的增强都有潜移默化的帮助。所以掌握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和抓住问题情境创设的注意点是现代数学教师的必修课。

【关键词】问题情境 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143-02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说:“设置问题情景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创设的这些问题不论是来自生活的实际问题,还是来自数学学科本身的纯数学问题,都需要教师提供有效的数学素材与思考资源,以利于反映数学知识本质的问题情境、问题平台的创设与搭建,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鉴于此,笔者围绕案例就问题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请广大同仁赐教。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利用教材中已有的问题情境进行改编

新教材在大部分章节都把一个引领整章或整节的问题放在引言或开头部分,教师通过对这些情境的创造性使用,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方法进行问题求解。通过问题解决策略的实施,真正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七年级下册“完全平方式”的情境设置:“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b,请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代数公式?”教师恰当地赋予一些相应背景,情境导入就可展开,如设计为“一块田地分成如图所示的四部分,分别种植四种不同的作物,问这块田地的面积是多少?和小组同伴交流你的想法,能发现什么结论吗?”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两种结果,经历了合作学习,学生在头脑中将实际问题背景和公式的产生过程建立了联系,因而对公式推导比较深刻,并且使学生掌握了用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证明完全平方公式的方法。

2.利用數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

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大量引人入胜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当地穿插和引用这些材料,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这一心理特征,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有关金字塔的图片并设问:“你知道金字塔有多高吗?”接着讲解泰勒斯测金字塔的高度的数学史实。泰勒斯在金字塔的旁边竖立一条木柱,当木柱的影子的长度和木柱的长度相等时,只要测量金字塔的影子的长度,便可得出金字塔的高。你能解释这个方法吗?故事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急于释疑。从著名数学家泰勒斯测金字塔的方法引入本课,能迅速集中大家的注意力,而文中简单的图示能引导学生去挖掘数学知识隐性状态之间的关系,巧妙的设问恰好找准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这样很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到生机盎然的学习情境中去。

3.利用实践活动创设活动应用型问题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成长的临界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让学生亲动手操作,先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才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在“做数学”中学数学,体味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以此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综合实践活动:测旗杆的高度。同学们,每周一清晨,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可我们经常发现,在国歌声中,旗手升旗的速度有快有慢,很难做到与音乐的节奏同步。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先集中讨论方案,再分散实际操作,最后集中总结交流.作业布置下去后,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时各小组竟然总结出了七、八种科学合理的方法。

4.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创设悬念、探究型问题情境

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我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全等”,那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

“学贵有疑”,适当的悬念,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广泛学习、比较的基础上观察、试验、猜测、估计,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反驳、勇于否定的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点

1.提问应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基础上

在数学教学方面,教师提问最忌讳问:“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提问只能说是哗众取宠,课堂形式搞的热热闹闹,但效率低下。问题的设计要有铺垫,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层层设问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相应的知识。

2.提问要把握时机

一个适时的提问,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一个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两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益。因此,要精心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1)在关键处点拨。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对一个问题进行全身心投入思考时,遇到困难之处,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问,切中要害。问题一经点拨,学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如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欲望。

(2)在模糊处巧问。在学习中,最容易令学生感到模糊的是概念性的问题。因此当遇到学生模糊,似懂非懂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提问,使学生通过问题的回答,对概念性的知识有所了解。

(3)在重点难点处追问。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学生可能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有层次、有步骤地提出问题。

3.问题情境创设有梯度

在学生群体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都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状态。这样,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呈现应该考虑多层次、有梯度的进行,让所有学生都能进步。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情境与知识内容之间的和谐性、实效性。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4.作为数学问题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元认知,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教育家孔子在谈到启发式教学时曾有过这样一句著名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当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形成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教师进行启发、诱导、传授知识,才会收到最佳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使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中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

参考文献:

[1]乔永静.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2]王志明.透析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9月

猜你喜欢
金字塔创设情境
“金字塔”
A Study of the Pit-Aided Construction of Egyptian Pyramids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海上有座“金字塔”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神秘金字塔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