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教育策略初探

2018-06-07 08:12张小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校园欺凌

张小玲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有意用语言或肢体暴力对他人的身体或心理进行伤害,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往往衍生为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给学校的教育带来隐患,因此了解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做好针对性的、发展性的教育辅导与干预尤为重要。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校园欺凌 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193-02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有意用语言或肢体暴力对他人的身体或心理进行伤害,这些行为往往是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严重攻击性行为往往衍生为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心理学家韦斯特做了一项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歲时被确定为有攻击性行为,有48%的少年犯在9岁的时候就被确定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各种行为问题的先兆,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今后犯罪的可能性越大。校园攻击与校园欺凌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隐患。本文旨在重点探讨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教育干预,期待对一线的教师有所帮助。

一、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1.不良的人格特质。笔者对参训教师做问卷调查:“班级是否有攻击性行为和暴力倾向的学生?他们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调查结果:攻击倾向的学生每个班级都有,学生普遍存在“易冲动、易怒、敏感多疑,感情淡漠,不善沟通与交往”等特质。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具有暴力攻击倾向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问题,自我中心,自尊和自卑感比较强。

2.不良的家庭环境。笔者对参训教师做问卷调查:“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的家庭状况如何”?结果表明:学生的家庭关系比较冷漠、缺少沟通、教育方式单一粗暴,超过30%的学生是单亲家庭,通常表现为压抑、自卑、焦虑和偏执。

3.学校教育的不良。很多的校园欺凌都是学生在校缺乏关注、缺乏成就感的外在反映。部分学生学业不良,他们在学业上无法获得成就,无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尊重,结果往往通过校园的欺凌来引起关注,建立自己的尊严。当然学校管理松散,对欺凌的处置不当也是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

可见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和暴力倾向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教师给予教育与干预。

二、攻击性行为的学校干预

1.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让学生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加强对学生关于爱和生命的教育。消除校园“冷暴力”。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份信心,少一点失望;多一份亲切,少一点冷漠,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2.强化人文教育,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多个领域寻求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得到关注,同时开展学科心理教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3.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学校可以借助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活动课和个体心理辅导,利用角色扮演、空椅子技术、榜样示范、行为矫正技术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学会“控制愤怒”、“应对挫折”、“宣泄情绪”、 “化解冲突”、“适当的表达”、“不挑起他人愤怒的情绪”。

4.做好个体干预。针对正在进行的攻击性行为和校园欺凌,教师可以做: 1)暂时处理,教师分离冲突中的双方,让彼此冷静。2)耐心倾听,让学生倾吐苦闷,发泄不良的情绪。3)组织教育会谈,说明攻击性行为的后果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替代性办法。如转移注意,克制怒火,设身处地。

三、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干预

1.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孩子个性发展。通过家长学校等渠道引导家长在处理家庭矛盾时要有理智,给孩子一个完整、温暖、安全的家园,对孩子给予积极关注和引导。

2.教育家长任何情况都不使用暴力。暴力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崇尚暴力,认为高压可以让人顺从,容易模仿家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家庭暴力,对孩子们来说也是巨大的身体和心理的挫败与伤害。这些心理伤害很多时候无法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得到释放,而是转化成内在的精神压力。当这种精神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学生会出现对更为幼小、柔弱的个体的攻击性和暴力行为,以释放其挫败感。

3.鼓励家长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要。很多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源于个体遭遇挫折、体验愤怒,多鼓励孩子,多关心和帮助孩子,尽量减少孩子的挫折感和不适感。对于孩子合理的需要,家长应给予积极的响应和满足。适时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别人交往中塑造自己的良好个性,健全人格。

总之,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份信心,少一点失望;多一份亲切,少一点冷漠,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讲究教育的艺术,让孩子体会到尊重,体会到幸福,避免孩子攻击性行为、暴力行为的发生和养成,需要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姚建龙.防治学生欺凌的中国路径:对近期治理校园欺凌政策之评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01)

[2]孔海燕,毕宪顺.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新视域——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6(09)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校园欺凌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试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