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婚丧礼金与居民承受力研究

2018-06-07 08:58董琦
卷宗 2018年9期

董琦

摘 要:汶川羌族与盐边彝族由于所处地区乡风民俗、攀比心理、村民素质差异等的原因,导致两地因为高额礼金日常生活压力十分沉重。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提出必须立足于自身发展、对传统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民众思想道德建设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婚丧礼金;居民承受力

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情消费现状

人情消费,即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中的感情投资。以礼金或礼物为载体的人情消费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日常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1]。随着社会的发展,婚丧的规模随着财富、人脉的积累沉淀而不断地扩大,成为了身份、权力、等级的象征。如果人情消费超出应有的范围,涂有“金钱味”将人情消费作为敛财的一种手段,那么就会形成这种即以物质衡量一切、不顾客观条件的透支消费观的扭曲变态的世界观,将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背驰。

本文通过对汶川羌族和盐边彝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深入剖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婚丧礼金与居民承受力之间的内在关系。据调查统计,当地居民认为婚丧礼金不会导致家庭贫困的人仅占13%,认为对生活家庭有很大影响的人有48%,认为产生了极大影响的人有28%,此外还有11%的人认为婚丧礼金的支出是导致家庭贫困的直接原因。此外,虽然当地民众家庭收入有所增加,但每年在婚丧礼金方面的支出占据了家庭的绝大收入,年年入不敷出,民众在人情消费方面的承受能力减弱。

二、高额礼金给当地民众带来的问题

(一)加剧了当地民众的贫困程度

汶川县与盐边县都隶属四川,都是国家贫困县。得益于国家的扶贫开发战略,两地在农村基础设施、思想道德建设以及保护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由于两地地处山区,经济来源形式单一,近年来物价飞涨,各项消费日益增加,人情消费中的婚丧礼金支出占据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远高于家庭收入增长的速度,有的民众甚至顶着背负高利息的压力,采取借用民间高额贷款等形式来支付礼金开支,使得贫困问题积重难返,扶贫工作开展难以得到显著的效果。

(二)不利于传统民俗的继承和发扬

汶川羌族、盐边彝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习俗沉淀深厚。其对丧葬习俗的表达形式较于一般民族更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丧葬与婚嫁在人情消费这方面大体一致,但也有所区别,羌族和彝族在办红喜事的时候会送出请柬,收到请柬的亲朋好友则会如期的参加所举办的宴会,但如若家中需要举办白喜事,则会放響鞭炮,街坊邻居等则会主动的自愿的前往。而实际调查中发现这两个地区婚丧礼金日趋隆重,将原本传统的风俗仪式异化为人们敛财的工具和破坏和谐人际关系的“刽子手”。

(三)拉大了区域内部的贫富差距

汶川和盐边都属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区域性整体贫困特征明显,但各个经济状况也有明显差异。对于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家庭来说,礼金支出在家庭可承受范围之内;而对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或者不好的家庭来说就显得尤为沉重,甚至占到了该家庭总收入的一半或者更多。但是,经调查反映,往往就是这些实际情况本身就比较糟糕家庭,反而还出现了婚丧仪式更为浮夸、名目更加繁多、礼金更加沉重,更加注重攀比和“要面子”[2]。高额的礼金再加上铺张浪费,使得区域内部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三、高额礼金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原因

(一)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

人情工具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假借人情交往之名,实则往往都是大行敛财之实[3]。虚荣心理作祟,会使得主家担心仪式不够隆重、宴席菜品不够而被别人笑话,成为邻里街坊的谈资;攀比和盲目从众作祟,导致有的家庭一年在婚丧礼金方面的消费多达几万元,引的大家连连叫苦,为了送人情,有的家庭甚至不惜借款贷款以支付这笔费用。

(二)乡风民俗的遗留

在传统的熟人社会里,人情消费出于对亲朋好友、邻里之间维系感情,加强彼此之间联系的初衷,自愿去实行的一种社会行为以及作为最为纯粹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今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人情习俗已经发生了异化,不仅对当地村民造成了生活物质上的负担,还使得村名的精神世界遭到前所未有的压迫。也对原本淳朴的乡风民俗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村民自身素质不高

汶川和盐边地处边远贫穷地区,民众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所以在一些陋习的改变上显得比较滞后。高昂的婚丧礼金只是表面现象,背后高额的彩礼礼金或丧事支出远远超出其家庭承受能力,致使许多本已脱贫或者已在致富道路上的家庭再次返贫。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人情怪圈”[4],导致民众无力拓展生产发展新思路,贫困代际传递,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影响着日常生活的开展。

四、解决高额礼金的思路

(一)对传统民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少数民族地区世代沿袭下来特有的婚丧仪式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少数民族人民情感寄托和参与公共生活的表达的一种形式。新时代应该有新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情消费观,使资源真正得到合理配置。面对传统的历史民族文化我们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优秀的部分继承和发扬,而那些使民众思想退化对人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糟粕文化,应该果断的摒弃。针对多数婚丧仪式过于隆重的情况,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应从自身家庭经济条件出发筹办婚丧仪式,养成勤俭节约之风,减少铺张浪费,将礼金支出牢牢掌握在可控范围内。面对他人请客,勇于选择,对于那些勉为其难的邀请,不妨委婉拒绝,在革除浪费观念的同时,更加要培养积累财富的观念和脱贫奔小康的意识。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汶川和盐边长期处于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民俗民风在历史的演变中越演越烈,人情消费早就已经异化为民众敛财的途径,迫切需要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正确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净化民众浮华的心灵,将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水平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思想。将红白喜事的操办纳入村规民约的内容中,限制酒席规模,严格约束婚丧嫁娶攀比化、面子化,有效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把群众的问题交给群众自己解决,通过宣讲、座谈或者村民会议,引导民众自觉参与乡村治理和村规制定,广泛征求意见,做到家家有人参与,事事有人执行。作为乡村里的干部、党员等更应发挥先锋道德模范作用,从自身做起。

(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解决地区发展难题

要改善当地情况,就应该从根本出发,解决地区发展问题,带动当地民众早日脱贫。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力求做到“精准扶贫”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由从传统的“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开发区域特设产业,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充分发挥两地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例如:开展特色生态农业、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即能够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生态绿色农业的号召,还能增加当地的就业岗位和居民增收渠道。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争取地区贫困的面貌能够早日改变。政府要加强引导,整顿铺张浪费之风。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3-104

[2]杨新华,孙海波.农户家庭消费行为的多角分析[J]城乡统筹与农村改革,2010,20 (3):61-66

[3]陈晋.当代中国人情消费异化问题研究[D],2017:20-21

[4]涂启智.人情消费怪圈亟须破除[N].珠海特区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