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2018-06-08 10:04何海丽
科教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真理人格规律

何海丽

摘 要 “爱吾师”和“爱真理”是辩证统一的:“吾师”是探索、传播、践行真理的主体,“爱吾师”和“爱真理”是同一的;真理的探索是人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规律进行的再探索、再认识,要敢于质疑权威、破旧立新,此时应倡导“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吾师”在探索、传播、践行真理时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人格魅力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人们继承和传颂,此时应倡导“吾爱真理,吾更爱吾师”。在“吾师”和“真理”关系的博弈中要生成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交往和理解的主体间师生关系。

关键词 吾师 真理 规律 人格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2.030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Information Society

——Based on the argu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 teacher and truth

HE Haili

(Marxist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Love my Teacher" and "Love Truth" is dialectical unity. "My teacher" is the subject of exploration, dissemination and fulfillment of truth, "Love my Teacher" and "Love Truth" is the same. The exploration of truth is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recognition about the law carried out by people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People should dare to question the authority and destroy the old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new. At this moment, we should advocate "I love my teacher, but I love truth more."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personality charm shown by "My teacher" in the exploration, dissemination and fulfillment of the truth are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which deserves to be inherited and celebrated. At this moment, we should advocate "I love the truth but I love my teacher more." In the game of "My teacher" and "Truth", we should build the intersubjec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democracy, equality, mutual respect, intercourse and understanding.

Keywords my teacher; truth; law; personalit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关于“吾师”和“真理”的关系,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做过阐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与恩师柏拉图思想发生分歧时,勇敢地发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誓言,从而成为与恩师齐名的古希臘三贤之一。中国古代先贤们也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样的论断。他们在强调老师对学生引导、教育作用之时,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超越老师而依据自身兴趣去追求更深奥的真理。这一观点一直流传至今备受推崇。但历史发展到今天,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并直接提出了应将此名言修正为“吾爱真理,吾更爱吾师”,这一提法让我们更加关注“吾师”和“真理”的关系,到底应该“更爱”哪一个,这个问题是受时代、社会、个体多重因素影响的,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样,“吾师”和“真理”都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

1 “吾师”是探索真理的主体

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世界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本质和规律具有自存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却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承担着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探究任务,从而才能更好地发现本质、利用事物发展规律为人类服务。人生存的世界存在着复杂的各种关系,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人要想更好地在自然和社会中生存,必须处理好这些关系,自觉促进各种关系的和谐。但首要的是必须认识这些关系的本质,最基本的就是要合理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由于认识主体不同,那么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存在差异性。不同主体由于其自身认识能力的参差不齐、手段和方式的选择不同、认识对象和范围选择的差异,就必然造成认识结果的不同。有些人能够运用合理的手段和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不懈的探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所认知,而有些人有研究的兴趣,但如果手段和方式运用得不合理,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吾师”是那些在各个领域探索真理、认识真理并且在某一领域卓有建树的人,如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政治领袖、艺术大师等等。他们虽然并未直接与我们发生关联,但是却对我们的思想、思维、认识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在这一层面上“爱吾师”和“爱真理”是同一的。

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受时代、社会、科技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的本体是不变的,但事物的本质是生成的,时代背景不同、社会期望不同,那么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就不同,它是合規律与合目的的统一。世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对于规律的认识会受社会发展水平、人的认识能力、科技发展手段等多种因素影响,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固化的。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多是一段时期的探索结果,不同时期的人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规律进行再探索、再认识,从而推动规律认识的不断发展。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是众多人们经过思想碰撞、思维激荡所进行的一项接力运动。“吾师”就是那些对事物本质和规律做出一定认识的人。由于“吾师”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所以,我们要想基于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对事物本质进行再认知就必须突破前人的思维和认知,同样,要想对规律的认识更接近规律本体也必须破旧立新。前人的认知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但绝不能固步自封,要敢于挑战先贤和权威,才可能真正促进科学的发展。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倡导“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对真理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任务。“吾师”们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艰难前行,需要持续不断的毅力、经受常人不能承受的压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布鲁诺为了坚持“日心说”被当作异端,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而他的“崇尚科学、与愚昧无知作斗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却备受推崇。“吾师”就是那些爱真理甚至为真理献身的人们。德国著名哲学家舍勒认为,爱始终是认识和意愿的催醒女,是精神和理性之母。这种对真理炙热的爱能激发人的意志、帮助人们克服常人不能克服之困难,使人们产生无穷的力量去承担科学探索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对真理的热爱比真理本身更让人折服。那些前仆后继探索真理的人们正是继承了这种为真理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传承了“吾师”们的未竟之志,从而推动着科学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一层面上,我们感觉到“吾爱真理,吾更爱吾师”的意蕴。“吾师”们的人格魅力是我们探索真理的强大精神动力。

2 “吾师”是传播、践行真理的主体

从古代的口耳相传到现在的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不等于真理,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细致的甄别。只有那些正确的、科学的信息才是我们需要的,要善于剔除错误的、伪科学的信息。而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就目前来讲,主要是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培养个体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如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而学校教育中的老师在个体素质培养中起着导引者的作用。老师不仅要将自己所认知或掌握的真理教给学生,还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认识真理的方法。掌握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个体就可以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自我认识,对人类未发现和掌握的规律进行探索,没有了老师的指引,必将步履艰难。在这一层面上“爱吾师”和“爱真理”是同一的。

广义上讲,“吾师”是指对个人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有帮助的人,学校教育中的老师只是其中一部分。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老师都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由于其认识的局限性和对象性,并不能认识和掌握全部的真理。如果我们仅仅从固定的老师那里去学习,那么我们所了解的真理也必然是片面的。我们只有将“吾师”的范围扩大到与我们交往的每一个对象身上,才能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吾师” 和“自我”具有主体间性,要摈弃传统的“单向度”的交往,通过主体间的交流、探讨达到“视界融合”。后喻文化的出现更加证明了这个道理:师者不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仅仅是真理的发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在这一层面上“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传播、践行真理层面,“吾师”首先要树立起对真理的信仰。信仰是个体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所产生的强烈的认同感。科学的信仰将推动对真理的认识,非科学的信仰必将让我们停滞不前,甚至造成无谓的损失。如20世纪初为了坚持“原子论”而集体自杀的物理学家们,他们的死亡并没有束缚住科学的脚步,而徒增了科学界的遗憾与惋惜。然而,有很多真理的追随者们都坚定了科学的理想、信念,为了传播真理,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甚至在特殊年代甘冒枪林弹雨为真理而献身。“吾师”就是这些具有高尚人格、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的人。他们将是吾辈在真理道路上前行的榜样力量。从感情上讲“吾爱真理,吾更爱吾师”。

“吾师”和“真理”的辩证统一促成了“吾爱吾师”和“吾爱真理”的辩证统一。“吾爱吾师”中强调的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即主体应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探索真理所必需的品质,也是成为“吾师”的重要特征。作为具有主体性的“吾师”所展示出的人格魅力对真理的认知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人格,简单来讲,它是指一个人个性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是主体性实践活动的动力源泉。“爱吾师”就是要爱“吾师”所展现出来的高大的人格,继承其探索真理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吾爱真理”强调的是对创造性研究成果的热爱,敢于挑战权威、破除陈规,一步步地接近真理,这一过程需要“吾师”的指引,更需要从“吾师”身上继承到的优秀品质的推动。从情感和实践样式上谈,我们应“更爱吾师”,而从实践结果上看,我们应“更爱真理”。

3 “吾师”和“真理”关系博弈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生成

新型师生关系是与传统师生关系相对而言的,以师生主客体关系或双主体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师生关系广泛存在于各级各类教学实践中。不管是主客体关系中对于教师绝对权威、信息单向度的强调,还是双主体关系中学生自身主体性的认识缺乏和实践受阻,都不利于学生对真理的持续的彻底的追求。信息社会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使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和先知先觉性受到了挑战。学生有了与教师同样的获取新知的环境和手段,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在与学生进行信息或知识交流的过程中去生成。

首先,学生要“爱吾师”,即尊重老师、尊崇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珍惜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或信息,并由此激發强烈的求知欲。这种爱是源自内心的炙热的一种情感,任何来自外在的强迫或轻浮的情感寄托都无法激发“爱”的力量。当上课成为负担、老师成为陌路、崇高人格不受追捧、知识传授“被屏蔽”时,对于真理的追求恐怕只剩下理想的代名词了。当下的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的缺失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远离书本、课堂、图书馆、校园而投身于网络、交际、考证、校外兼职等,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在这种复杂的校园文化中生成,学生要认识到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导引者、信息的鉴别者、行为的示范者、文化的传播者、选择的咨询者,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要从心理上信任老师,视老师为挚友;情感上热爱老师,视老师如父母;行为上尊重老师,视老师为长者。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这些,并积极去实践时,老师对于学生追求真理的引导、人格的熏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老师要爱学生,即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独特个性、独到的知识见解,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虽然心智尚未成熟,但已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思维的空间,拓展其自主探索的视域,完善其追求真理所需的知识结构,培养其科学探索所需的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这些要素的获取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推进,老师作为学生探索真理的引路人,要视学生为无限潜能的载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其创造性成果,对于学生非常规性思维,要给予重视,并积极引导。反观当下的教学实践,知识灌输仍然占教学的很大比重,探究性教学只是教学过程的点缀,这种零散的、间断的知识探究虽然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样式,但对于学生完整的、连贯的探究思维的培养还是远远不够的。不管在理念还是实践层面,教师要把探究性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环节,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每个步骤、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培育其探究真理的生长点。

最后,师生要在主体间相互交往和理解中实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信息的交流、能力的相长、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体悟、人格的敬仰。真理的探究是一个具有持久性和集体性的实践活动,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只是这段时期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的推进必须经过不断的破旧立新才能逐渐接近真理。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掌握是下一步科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职业使命决定了其必须与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信息的交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广”。学生作为未来世界的开拓者,不管是生活世界还是科学世界都是他们将要开拓的疆土,其历史使命决定了学生必须学会继承和创新。在师生相互交往中实现“教学相长”,即学生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取前行的“智慧”,老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其应掌握的“未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身份是生成的而非固有的,“吾师”的标准是“真理的掌握者”,而非职业符号。学生和教师都有了新的身份,即学生老师和老师学生。

参考文献

[1] 郝文武.吾爱真理 吾更爱吾师[J].当代教师教育,2012(3).

猜你喜欢
真理人格规律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找规律
换个角度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巧解规律
找规律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
漫画之页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