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传媒时代基于问题式学习的《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探究

2018-06-08 09:28冯岭
戏剧之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

冯岭

【摘 要】后传媒时代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为紧跟新时代要求,针对当前《中外电影史》的课程要求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了教学实施,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式学习,促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并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电影知识积极进行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摸索问题式学习在此课程教学中具体所运用的各种策略,尽力为电影史课程教学找寻新的教育方法和全新的教学机制,以适应后传媒时代的迫切需求,为当今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后传媒时代;问题式学习;教育模式;中外电影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5-0141-03

当今社会逐渐进入到以网络媒体为主导的后传媒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界和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给高等影视教育带来极大冲击,加上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内容供给大幅增加,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造成极大冲击。影视艺术在发展教育中呈现出许多崭新的观念、新鲜的思想和全新的教学机制,为当今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外电影史》作为传统的电影类基础课程,也应该适应这个时代,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作为当前教学中的着力点。那么,基础理论课教学该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性,使具有个性的当代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呢?

后传媒时代是个与时俱进的时代,为紧跟新的时代要求,笔者针对当前《中外电影史》的课程要求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尽力为《中外电影史》的课程教学找寻新的教学思路和新的教育方法。具体说来,笔者在《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中,提出问题,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在问题中思考。在充分调动学生问题意识和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给大学生一个传播自己声音、展示个性价值的平台,并利用新媒体的便利,既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又进行课后延伸互动,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式教学的课程实施:双向互动,激发潜能

《中外电影史》是电影类专业基础课,是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中外电影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包括对电影作品的鉴赏和解读,以及对影视艺术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探究。

以往我们常采用的是教学方式是,单向讲授中外电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对有代表性的编导与影片进行一定的研讨与学术评价。课堂上师生间深层次的互动不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电影教学目的和教育特性,笔者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式学习, 促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并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电影知识积极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摸索电影史学习的适当方法。

问题式学习一般是指“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共同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1]

在教学中应用问题式学习,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多层次的问题体系,包括问题之间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立体关联等,环环相扣,课外要求学生欣赏指定的电影片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学术小组,寻找合适的选题,开展调查、分析和研究,最后在課堂上展示、讲解、交流和互动。在知识的不断建构和再建构中,学生不仅找到课程中出现的理论知识和生僻学术术语的来源,而且还有了新的理解,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

比如,学生围绕这样的选题“结合具体作品,阐述中国电影语言的表现特征,如镜头表现习惯、色彩表现的文化含义,还有与民族风格的关系等。”采用分组思考探讨方式,每个组都拿出讲稿,上台讲解或阐述,或展示,或评鉴。每组都有自己的学术视角,都有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大家分别选取不同方面的评述对象及其深刻内涵、艺术特色、电影语言等,来展开自己的论述。

比如,选题“以美国数字电影作为范例,争论数字电影对电影观念、电影制作和电影后期等方面的影响。从正反两面进行辩论。”采用辩论会的形式,学生们分成正方和反方,就问题展开辩论,老师做评委,评点正方、反方表现,以及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和深入理解。

上述种种安排,均是根据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有明确教学目的,并有所选择地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注意了教学对象及其学习习惯等特点。课堂问题设计的线索、启示与方法尽量是多维、多样化的,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目标内容确定之后,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表现形式、节奏处理等方面的协调组合,且组合越合理,课堂效果越好。

参加课堂活动得到学生的认可,有同学认为,学习电影类课程调动了他们的一种热情,一种真挚的感动。而这种问题式学习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老师正确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现代西方心理学家对知识分类的研究成果,是把学生活动的主客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准确描述了教学活动的实质。[2]

二、在《中外电影史》课程中,问题式学习具体所运用的策略及其优势

(一)培养学生树立新的史学观念和增强学习研究能力。在《中外电影史》课堂上,以一种合乎逻辑关系并自成体系的问题进行编排,让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和美学的眼光分析判断史学问题,以此把握电影史的基本规律,更大限度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反思能力,以及建立新的历史感。

在新观念、新视点、新方法的多重检视下,电影史观的内涵和电影史述的合理性,在新时代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曾几何时,传统电影史学是用历史和艺术相结合的方法,以详尽可靠的史料为依据, 关注“名家名片”。电影史教学从史学的视角,对经典文本进行细致分析和详细解读,充分肯定其电影艺术含量,传达的是一种电影艺术史学观。

而今,电影史还注重分析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问题,譬如电影技术的推进与影响,以及电影产业和市场的问题、电影传播中的各种现象透视。同时数字时代互联网、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也对电影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电影史观需要重新阐释,呼唤一种由历史史实拓展的,同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相联系的,“……一种把电影的技术体系、经济实体、社会机构、艺术形式等四个主要领域联系在一起的、综合的电影观和电影史观……”[3]于是,课堂上探入历史的深处,再现电影历史的整体面貌,让学生的历史观从“电影艺术史”观变化为“大电影史”观,在其呈现的观念创新度、视野广度和史学观深度认知上,超越了传统电影史的制约和局限。

这种电影史观的变更和电影自身现实的发展,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电影史时,首先要在一个动态变迁的视野中洞察电影历史的发展轨迹。让学生理解对事物的评价一定要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将其历史阐释的主调话语密切联动电影现实。其次就是让学生在问题式教学中潜移默化接受电影史学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可以以史为鉴,寻求现实与历史的契合,从丰富的历史资源中找寻与挖掘解决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各种问题的“钥匙”。再次,结合教师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心得和经验, 向学生们介绍一些从事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诀窍,引导学生在本课程的日常学习中以一种批判的态度看待那些成熟的观点或模式,主动探索知识本身,以激发科研灵感和研究欲望。

(二)结合课程要求和特点,在课堂上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扩展。《中外电影史》的教学固然建立在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上,根据课程进展和要求提出问题和选题,学生根据选题进行准备,对本课程能起到延伸、补充、丰富和充实的作用。既让学生学习教学规定内容,也要联系相关知识。

让学生适时更新课堂讲授内容和训练内容,既要注重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别发展介绍的相对全面性,又要对重要的作品、创作者等进行详细分析和阐释;不仅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且还要加强难度和深度。因此,教学要深入浅出,追求更为丰富、更为积极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材料的层次性和系统性,让学生进行全面思考,使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效果最大化之间达成某种协调。

充分、适当地运用新媒体,密切关注本课程乃至本学科发展新动向,以此引导启发学生把握电影的发展趋势,以便在专业学习中,更加明确自己的位置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学的专业课程教师有责任将这个专业的最前沿、最深刻的学术成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各种尖锐的学术思想中学会判断和辨别,逐渐成熟起来。”[4]

(三)教师要发挥策划、构思、引导和提升作用。问题式教学法的效果受教师学识、科研水平、教学方法和沟通交流能力等的影响,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任课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任务其实更艰巨。因为不是单向传授,不能像过去那样自己备好课就行,必须起到策划、构思、引导和提升作用,甚至要随机应变,充分考验教师的知识加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以及反思评价能力等。

作为任课教师,在课前尽力提供资料,提前拟定需要探究的问题和内容,提供思路,提出有关教学实践活动的建议。教师要善于见缝插针,巧妙和适时地向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辩驳、争论,在讨论中辨明问题、理清难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倘能以“问题”形式对一些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如将美国电影中关于“电影艺术与技术”的学术研究进行整合,势必能大大增强学生对电影史研究的兴趣。

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传播与电影史相关的书籍、评论等学术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认真检索与分析,从而在广度与深度上大力拓展教材知识。

教学中,教师应全程掌控和引导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师如同活动策划和导演一般,对学生的课堂参与,从名称的设计、具体内容的表述、形式的安排,到相关影像资料的截取,都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整合知识、破解难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真正使学生认为你所教的课程最有趣味,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如渴望幸福一样在你向他们讲基础知识的这门科学领域里有所创造——你要把这件事看作自己的光荣。”[5]

(四)开放式、自主式的教学过程,为教学功能的优化。学生们站在讲台上讲解他们的独特看法,讲解的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调动了众多同学的自主学习兴趣, 收获了更多的专业知识, 对所学电影史有更详细、透彻的了解和整体把握,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观和电影分析能力。通过锻炼,他们能从更专业的角度分析电影的艺术特色。对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要求较高,对知识的掌握从被动转为主动,“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是以生为本或双主体关系。”[6]課堂上,同学们不再只听老师的讲解,而是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演绎者而不仅仅是旁听者,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感受、主动思考。改变了传统教学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特别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课下主动搜集整理相关学习资料,制作PPT;参与讨论,集思广益,在头脑风暴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自主检索,自主解答,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得师生进一步互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课下探讨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测验、自我体验、讨论留言等,方便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也方便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

三、与时代对话:人才培养要和市场需求接轨

后传媒时代语境下技术、市场与文化相互交融后带来了人才市场需求结构的新变化: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要具有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比如,既熟练掌握摄像剪辑技术,又具备深厚的影视专业理论的高精尖专业人才,还有懂得资本运作和影视传播规律的金融决策人才,等等。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程,“教师对课程教学活动的选择与组织合理与否,取决于这些活动是否能够使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从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7]

《中外电影史》是电影类基础课程,能够使学生对电影的发展轨迹以及每个历史时期导演们对时代特征和审美意趣的解读有深刻的认知和把握。课程设置正是基于对本专业方向学生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系统建立,和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是其步入社会前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8]这必然要求其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以往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创新型、能力型人才为目标。与过去枯燥的课堂讲授相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性高的教学方法更受人欢迎。我们要发挥学生们的主体性、积极性,让他们创造性学习,避免“大学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情意和心灵的交流,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的堡垒。”[9]所以说,学生的这种创造性学习过程对其更高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有深远影响,对学生的心理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的前提之一,便是问题式的学习方式。

通过问题式学习,对《中外电影史》课程创造性教学,旨在运用各种探究方法,迎合后传媒时代的需求,把握前沿知识点,从而进行阐述、探究和创新。同时,此课程所依托的影视艺术类专业是目前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专业之一,对于此类专业的课程譬如《中外电影史》教学的研究,将显得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筑兆英,田红英,高峰.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的要素与方法及利弊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2011,(3):69-71.

[2]刘爱云.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0,(6):17-18.

[3]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4):49.

[4]陈思和.漫谈文学理论的探索与创新—《20世纪中国文学史理论创新丛书》导言[J].文艺争鸣,2007,(9):52.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百条建议[M].周蕖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72-78.

[6]程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设计与方法创新思考——以多媒体课件开发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65.

[7](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5-93.

[8]吴功海.现代教学理念下的高校教学方法探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2-64.

[9]杨建艳.大学教师课堂控制的社会学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0-142.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
基于 SYB培训理念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改的探索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