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北奔可敦城原因分析

2018-06-08 10:12段立婷
戏剧之家 2018年15期

段立婷

【摘 要】大辽国运衰微,天祚帝弃国逃遁,隐匿夹山,辽国后裔耶律大石北奔可敦城,养兵而待,率军西征,建立了西辽帝国,最终统一了西域和中亚地区,被认为是大辽的延续。本文拟就导致耶律大石北奔可敦①城的内外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耶律大石;北奔;可敦城;原因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233-01

一、简介

耶律大石(1094—1143),字重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第八代孙。史载大石“通辽、汉字,善骑射”[1]。天庆五年(1115)中进士,“擢翰林应奉”。初入仕途正逢大辽国内外交困,分崩离析,在金国军事攻略下,辽国故土尽失,天祚帝弃国远遁,隐匿夹山。大石率军对金作战,但不久燕京陷落,其被金人俘虏,后于保大三年(1123)投奔天祚帝。保大四年(1124),两人在抗金问题上政见分歧,矛盾激化,耶律大石被迫北奔可敦城。后于1130年率部西征;1132年,在河中地区的起尔曼城称帝,后改称天佑皇帝,建元延庆;1134年,建都八剌沙衮,改名虎思斡尔朵。耶律大石建立西辽,统一了西域和中亚地区,于1143年去世,庙号德宗。

二、耶律大石北奔可敦城原因分析

辽自耶律阿保机建国至天祚帝时,已经处于内外交困的危机之中,女真族的铁蹄最终促成了契丹族退出北方政治舞台的导火线。耶律大石自金营奔投天祚帝后,并未能在夹山安定下来,而是被迫北奔可敦城,究其原因共有以下四点:

(一)与天祚帝之间矛盾加深,被迫北奔。天祚帝与耶律大石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最早开始于立淳事件。《辽史》卷三十《天祚本纪》:“保大二年,天祚帝入夹山,……林牙耶律大石等……议欲立淳。……遂即位,……改保大二年为建福元年,……”史料表明,大石有可能参与过立淳事件,致使天祚帝对其怀恨在心。第二,耶律大石在1123年被金军俘虏,并被迫为金兵作向导偷袭夹山大营,此事已属卖国行为,且天祚帝认为大石要联合金兵造反,已是奸佞之臣。最后,天祚帝在军事上昏庸无能,耶律大石与之在政见上出现严重分歧,关系决裂,《天祚纪四》载:“(保大四年), 大石不自安,……自立为王,率铁骑二百宵遁……西至可敦城……。”

(二)金军击夹山大营,形成合围之势,仅漠北通。《辽史》卷二十九:“保大二年夏……金已取西京,沙漠以南部族皆降。”金军对辽军所驻之地步步紧逼,使得夹山大营屏障尽失,只与漠北的通道保持顺畅。在这种客观事实面前,文武双全,足智多谋的耶律大石也只能考虑进军漠北。

(三)漠北可敦城未遭军事打击,拥有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由于辽国经营西北数十年,漠北并未遭到金军打击。其次,可敦城 ,即辽之镇州,作为辽国军队屯田的西北边防重地,有一定的戰斗力和群众基础。第三,可敦城拥有天然地理屏障,外靠沙漠地区,绝无水源,但 “广有羊马,人借以为生,……地极寒而草茂,冬日不彤……”[2]且距金国距离甚远,因此,耶律大石选中可敦城休养生息,重建军队是极为明智之举。

(四)辽与西域诸国保持较好关系

辽自建国以来与西域诸王朝保持着良好的互通关系。《契丹国志》卷八十二载: “高昌国、龟兹国、于阗国、大食国……以上诸国三年一次遣使,……契丹回②赐至少亦不下四十万贯”。种种表明,西域诸国为耶律大石坚实的后备力量,西域地区最适合“养兵而待”。

三、结语

综上所述,耶律大石北奔可敦城是多种因素的碰撞,事实证明,大石北奔可敦城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并且为其军队西征西域和中亚数个地方政权,建立西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元)脱脱.辽史·第三十卷·本纪第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②《诸录杂记》,转引《三朝北盟汇编》靖康中轶73,乙册397页.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元)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魏良弢.西辽史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4]刘浦江.辽金史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5]纪宗安.西辽史论:耶律大石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6]纪宗安.试论耶律大石西迁的原因[J].西北史地,19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