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剧目创作和编剧队伍情况的相关思考

2018-06-09 03:37邵诗惠
戏剧之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宿迁剧目

邵诗惠

【摘 要】《宿迁剧目》杂志是展示宿迁市优秀剧目作品的平台,为广大剧目创作者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为促进宿迁的剧目创作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统计2014年以来先后编发的14期剧目杂志的相关数据,客观展现了宿迁剧目创作和编剧队伍的当前状况,通过数据反映出的问题,笔者提出相应对策,希望以此推动全市的剧目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宿迁;剧目;剧目创作;编剧队伍

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035-02

一、当前剧目创作和编剧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本土创作力量相对薄弱。近年来,《宿迁剧目》收到的投稿颇丰,年年超目标,但稿件含金量不高,高水平、大手笔的创作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对优秀剧目的需求,这体现了我市本土的创作力量薄弱的问题。随着剧目角逐奖项压力的与日俱增,剧目创作长期处于“外借”状态,如得到国家、省级艺术基金资助的《古城拉魂》和获得五星工程奖的《乡村好人》,其剧本都不是出自宿迁本土作者之手。

创作人员不足也是制约我市剧目创作发展的一大问题。2014年发表过作品的72位作者中,仅发表过1件作品的作者有29人,占作者总数的40.3%;发表过3件及以下作品的作者有54人,占作者总数的75%。有9位作者在这13期杂志中发表过8篇以上作品,也就是说12.5%的作者发表了43.3%的作品,其中有2名作者分别发表了19篇作品之多。从数据上看,虽然有72名作者在创作,但绝大多数作者是业余创作,真正长期从事剧目创作的作者少之又少。

(二)人才梯队不合理。据统计,发表作品的72位作者中,30岁以下作者有3人,占比4.2%,发表作品共计11件,占比4.6%;30-40岁作者有3人,占比4.2%,发表作品共计13件,占比5.5%。显示了我市青年创作人员极度缺乏的问题,这对剧目创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我市老一代编剧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在儿时拜师学艺,他们虽然文化层次不高,但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编剧经验,其精神值得敬佩。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目前编剧人才的来源主要依靠高等院校,他们在学校得到初步的艺术熏陶,但对戏曲艺术接触很少,甚至相当陌生。高等院校是初步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的园地,具体的编剧工作是人才结合实践进一步成长的沃土,如何高效培育后继人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剧作者深入生活困难。创作是思想的积累,要读万卷书,创作更是生活、阅历的积累,要行万里路。但是,现在的创作人员深入生活困难,既表现为“深不下去”,又表现为“下去无生活”。“深不下去”指的是创作人员深入生活的成本大大提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指令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而现在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纯依靠个人是难以承受的。“下去无生活”是创作人员“下去”后碰到的又一个问题,接收单位不愿意采访、不愿意配合、不愿意提供素材,使得我们创作人员身虽下去,但难进入。

(四)舞台转化率低。据统计,256部作品,搬上舞台的只有26部。其原因大致有二。第一,剧本不适合排演。剧作者舞台意识或舞台经验不足,作品没有充分考虑到二度创作遇到的问题而导致无法搬上舞台。第二,排演无门路。有些作品没有搬上舞台是因为没有排演的相关渠道,致使作品生涯止步于文字阶段。

(五)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扶持机制。精品剧目的打造和剧目人才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辅导和有效支持。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市剧目创作者的收益微不足道,就我市剧作者交流阵地《宿迁剧目》而言,一部三至五场的大戏作品,稿酬为260元,小戏稿酬为130元,小品和曲艺作品稿酬为65元。就剧作者的培养而言,目前我市既没有固定的、能为剧作家提供较长时间学习创作的场所,也很难为后继的排演提供经费保证,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市剧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从激励机制上加强对优秀精品剧目和剧目创作人才的鼓励,剧目工作也很难有新的突破。

二、对策

(一)力量薄弱。一名专业的编剧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一定的文学功底,其中,戏曲编剧还要具有驾驭戏曲“程式”的写作技巧,这些都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得以完成。培养本土编剧的确面临诸多困难,但剧本是一剧之本,是导演和演员舞台创作的基本蓝图,没有自身优秀的编剧队伍很难进行剧目建设。针对我市创作力量薄弱的问题,可采用以下措施。

第一,定期选派创作人员赴外地观摩学习或进入高校深造,及时有效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

第二,可以成立协作小组,为作者提建议、出点子,互相探讨、交流心得,尽力使个人与集体的智慧相结合,保证创作质量。

第三,通过采访采风培养编剧队伍。通过采访采风,集中对某一地域文化、题材领域进行深度挖掘、深入研讨。

培育本土专业编剧既是十分必要又是十分繁难的人才建设工程,不仅需要借鉴经验,更需要从领导到编剧都有十足的恒心和毅力,倡导不急不躁、精益求精的创作心态。

(二)人才梯队。针对我市剧目创作者人才梯队不合理、年龄断层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传、帮、带工作。邀请资深编剧辅导年轻编剧,或带他们一起创作,帮助年轻编剧快速成长,从小戏到大戏,从整理改编到创作,进行有步骤培养。

可以特许年轻编剧不坐班,到剧团观摩排戏、演出,帮助他们加深对戏曲艺术的理解,积累感性知识,逐步掌握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

(三)深入生活困难。剧作家深入生活困难,首先是没有完善的机制和经费的投入,其次是剧作家自身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在制度上,要出台一些年轻剧作家深入生活的计划,比如组织年轻剧作者进入基层搜集素材、体验生活、挖掘创作的深井。要让剧作者具备为了写出好戏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的精神。

(四)舞台转化率低。针对舞台转化率低的问题,可采取两项措施。一是要培育剧作者的舞台意识,使剧作者在一度创作中充分考虑到二度排演的问题。剧作者平时除了多创作,还要多参加剧团的排练活动,观看舞台剧作,在实践中培养对舞台的感性认识。二是要逐步建立剧本创作、导演编排、舞台演出一条龙机制。我市小部分剧作者,如琴书、大鼓词的作者,本身就是演员出身,其创作的作品可直接进入演出生产环节。但大部分剧作者的作品往往在剧本创作完成之后流产。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排演中一次又一次打磨出来的,没有经过舞台考验的作品,生命力一定不会太强,这也反过来导致我市剧目创作水平不高。

因此,笔者建议,剧目工作室加强与歌舞团、文化馆等单位的合作,将好的剧本推荐给他们,也可为他们进行专题创作,并参与到创排工作中,在创排过程中既提高了编剧自身素质和作品生命力,又解决了歌舞团、文化馆等单位的剧本來源问题。

现有作品虽现在不适合排演,但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建议出台原创作者与专家合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努力盘活转化好现有作品,对现有作品进行打磨,以适应舞台排演的要求。

(五)激励、扶持机制。近年来,《宿迁剧目》一度出现稿荒现象,很多作者反映稿酬太低,创作只能当作业余爱好。2016年的“优秀精品剧目创作奖”的奖金已有所提高,建议《宿迁剧目》的稿酬也相应提高。2017年7月份举办的“宿迁市群文创作人员培训班”得到学员们的广泛好评,在培训班上,全市各地区的剧作者汇聚到一起,加深了彼此间的沟通了解,同时也凝聚了一股力量。因此,笔者建议加大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形成常态化机制。

猜你喜欢
宿迁剧目
舞台剧目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宿迁,宿迁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从新加坡到苏州再到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