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除儿童原发性巨大脑包虫病1例

2018-06-11 07:39李剑陈建国杨柳倪兰春陈建顾志恺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粉皮枕部包虫病

李剑 陈建国 杨柳 倪兰春 陈建 顾志恺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南通 226000)

脑包虫病是由棘球蚴绦虫的幼虫感染引起的相对罕见疾病,占所有绦虫感染的1%~2%[1-2],约50%~75%脑包虫病发生于儿童[1]。本院收治一例原发性脑包虫病患儿,报道如下。

患儿女性,6岁,汉族,江苏人,因“发现眼球左侧斜视3个月余,头痛3 d”于2012年5月1日入院。3个月余前出现眼球向左侧斜视,伴有视力下降,3天来感持续头痛,有恶心,伴走路步态不稳,外院查头颅CT示左颞顶枕部囊性占位,诊断为“左颞顶枕巨大囊性占位”入院。既往患者体健,否认畜牧区生活史及狗羊密切接触史。查体:神志清楚,精神萎靡,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眼球左侧斜视,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1.0,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不偏,露齿嘴角向左稍偏斜,心肺(-),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头颅CT示左颞顶枕部脑实质内类圆形低密度病灶, 边界清;MRI(图1A):左颞顶枕部见巨大异常信号,100 mm×110 mm×90 mm大小,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左侧脑室受压变形,右侧脑室颞角扩大,中线结构明显右移。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于2012年5月4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病变区颅骨受压菲薄,局部已破坏吸收,囊肿表面覆有蛛网膜及薄层脑皮层,切除表面组织,沿其周边包膜分离,包膜呈微黄色半透明粉皮状,有一定韧性,其内有白色颗粒状物,充满无色透明囊液(图1D、E);完整摘除,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残腔。术后病理:镜下见寄生虫头节,考虑脑包虫病(图1F)。术后给予阿苯达唑治疗4 w。术后2个月因遗留大残腔及硬膜下积液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术后病情好转。随访6年、定期复查头部CT(图1B、C),颅内囊肿腔逐渐缩小、消失,脑室形态恢复正常,无明显神经系统异常后遗症。

图1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术中照片及术后病理

A:术前MRI见左颞顶枕巨大囊性占位,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无明显强化,无周围水肿;B:术后1个月复查CT示囊肿明显缩小、左侧硬膜下积液;C术后2年随访复查CT脑室形态基本恢复正常;D, E:术中囊肿呈微黄半透明粉皮状囊壁、其内充满无色透明囊液和白色颗粒状物(黑色箭头);F:病理见寄生虫头节(红色箭头),考虑脑包虫病(HE, ×400)

讨论:脑包虫病主要流行于畜牧区,多伴有动物密切接触史[3-6];部分患者没有与狗羊等直接接触史,感染可以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和牛奶获得[2]。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及神经系统局灶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CT 表现为脑内圆形或类圆形囊肿,密度均匀呈脑脊液密度,边界清楚,囊周无水肿,MRI显示囊性异常信号,T1WI为均匀低信号,T2WI为均匀高信号,增强无明显强化,有占位效应而无周围水肿。脑包虫病的囊常是单个、球形和单房的,初期很少引起严重症状直到囊很大;尤其在儿童中,囊通常会变得更大[1]。该患儿出生并生活于江苏地区,脑包虫病罕见,对脑寄生虫疾病认识不够,同时也未行寄生虫疾病方面的进一步相关检查,导致术前误诊为“神经上皮性肿瘤或单纯囊肿”, 所以在鉴别脑内囊性病变时,除了常见的脑胶质瘤、蛛网膜囊肿、脑穿通畸形等,尤其是儿童有动物接触史、体征不明显而囊肿巨大时需考虑本病[3,6]。

脑包虫病的诊治原则是早诊断、早治疗,手术完整摘除脑内包虫囊肿是主要治疗方法[1,3,5-7]。术中注意避免囊肿破裂及囊液外溢,导致幼虫头节外移,而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及术后复发[7]。一旦包囊破裂,立即用吸引器吸住破口、尽快吸除囊内容物,再切除囊壁、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另外文献报道[5,7]可用“漂浮法”完整摘除囊肿,并用2%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野,术后明确诊断为“脑包虫病”者给予抗寄生虫药物治疗。若术前不能确诊者,术中一旦发现脑内囊性病变的囊壁呈微黄白色半透明粉皮状、内含无色透明囊液和白色颗粒状物,应按照脑包虫病手术原则进行处理[6],争取完整切除囊肿,定期随访观察,一般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粉皮枕部包虫病
右枕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术后复发1例
夜娃粉皮
巫婆和她的粉皮信
“拆西墙补东墙”高质毛囊资源宝贵
婴儿枕部休止期脱发24例临床特点分析
菊花枕改善血压失眠
包虫病科普课堂:认识它 预防它 根除它
健康中国,哪儿都不能落
老妈做的凉拌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