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误诊为脑膜瘤的颅内原发罗道病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8-06-11 07:39孙刚锋蒋晓帆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组织细胞轴位脑膜瘤

孙刚锋 蒋晓帆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陕西 西安 710032)

罗道病(Rosai-Dorfman disease, RDD)是一种病因不明、少见的、非肿瘤性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又称为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淋巴结病。最常见受累部位为淋巴结,颅内原发性RDD较为罕见。本文复习一例术前诊断为脑膜瘤的颅内原发RDD,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及治疗等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患者男,44岁,主因查体发现颅内病变1 w入院。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异常。查体:体温36.3 ℃,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4/78 mmHg,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记忆力、计算力未见异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头颅MRI:右顶可见一团片状等T1短T2信号影,约5.8 cm×5.5 cm×1.2 cm,周围可见大片水肿,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楚,右侧侧脑室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左移,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图1~5)。

入院行右顶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病变为灰黄色,呈大小不一的球形,聚集成团,质硬,以宽基底连接并浸润于硬膜,与脑组织分界尚可,局部粘连紧密,血供非常丰富,将病变及受累的硬膜彻底切除。病理检查:病变内可见纤维组织增生伴大量淋巴浆细胞浸润,散在大的组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白细胞分化抗原138(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38, CD138)(片状+),白细胞分化抗原20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00, CD200)(滤泡中心+),白细胞分化抗原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 CD3)(滤泡间+),白细胞分化抗原38(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8, CD38)(片状+),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免疫球蛋白G4(immunoglobulin G4, IgG4)(散在+),S-100蛋白(protein S-100)主要为大的组织样细胞(+),并显示出淋巴细胞伸入现象,抗原Ki-67(局灶30%),符合罗道病(图6、7)。术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肿瘤科会诊建议暂不行放化疗,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嘱其定期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MRI未见明显复发(图8~10),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仍在密切随访中。

图1MRI T1WI轴位可见右顶叶等信号病变,边界较清

图2MRI T2WI轴位可见右顶叶低信号病变,周围脑组织水肿

图3MRI轴位增强相可见病变边界清楚,明显强化,内可见少许低信号区

图4MRI冠状位增强可见脑组织明显受压,中线结构稍左移

图5MRI矢状位增强可见病变与脑膜关系密切,并可见脑膜尾征

图6可见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HE, ×4)

图7可见淋巴细胞伸入现象(HE, ×20)

图8MRI轴位增强可见术区少许增强信号影,考虑术后改变

图9MRI冠状位增强未见明显肿瘤复发

图10MRI矢状位增强未见明显肿瘤复发

讨论:RDD由Rosai和Dorfman于1969年首次详细描述,其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具有特异性表现。目前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免疫紊乱有关。起初认为该病仅发生于淋巴结,以颈部淋巴及最常受累,表现为双侧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可伴有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腋窝、纵隔及腹股沟淋巴结也可受累。随后陆续出现淋巴结外RDD报道,受累器官包括皮肤、鼻腔、骨、胃肠道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结外RDD患者约占全部患者的43%左右。其中仅约5%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较为罕见[1]。

颅内原发RDD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患者症状与病变生长部位有关,多表现为头痛、癫痫及神经功能障碍,病变体积较大时可有颅高压表现。本例患者系查体时发现颅内病变,自身无任何症状,可能与患者逐渐耐受缓慢增高的颅高压有关。该病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但缺乏特异性的影像学特点。该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与脑膜瘤相似,常常被误诊为脑膜瘤[2-3]。其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脑实质外单发或多发肿块,与硬脑膜、大脑镰及小脑幕等结构相连。在MRI上T1WI呈等信号,T2WI为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多伴有脑膜尾征,本例影像学表现即符合上述特点。

病理检查是诊断RDD的金标准,结内及结外RDD具有相同的病理学特征,表现为不同形态的组织细胞、多量成熟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明暗相间”结构,组织细胞胞浆内可见吞噬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周围可见环状空晕,这种现象对于诊断本病有重要意义;此外病变内有胶原纤维或网织纤维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分化成熟,与纤维血管呈条索状分布,有时可见“血管淋巴套”样结构。免疫组化显示,组织细胞表达 S-100、白细胞分化抗原68(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68, CD68)、波形蛋白(Vimentin)及α1-抗胰蛋白酶(alpha-antitrypsin, α-AT),不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1a(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a, CD1a)、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白细胞分化抗原3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4, CD34)。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因此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外科手术切除被多数学者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4]。手术切除病变可以明确诊断,同时可起到治疗作用。本病虽非肿瘤性疾病,但较易复发,由于手术切除程度与疾病复发密切相关[5],因此建议尽可能做到全切病变。对于行部分切除的患者,术后可尝试免疫抑制剂治疗、化疗、放疗或抗病毒治疗等方法。有学者报道联合应用强的松、6-巯基嘌呤、甲氨喋呤及长春新碱等药物治疗本病是有效和安全的。也有学者报道可以采用伊马替尼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本病,放射治疗也被较多学者认为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一般认为RDD属自限性疾病,发展较慢,但也有文献报道该病进展快,可导致多器官受累,甚至威胁生命[6],因此需加强随访。

猜你喜欢
组织细胞轴位脑膜瘤
虹膜纹理引导的飞秒激光囊膜标记法在Toric IOL植入中的应用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四肢骨关节骨折中的影响及意义
如何治疗脑膜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屈光不正误诊为弱视49例视光学因素影响
脑膜瘤组织中相关分子标志物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物质进出组织细胞演示模型
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