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培养出高学历的野蛮人?

2018-06-11 10:30黄双双李天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学历大学

黄双双 李天宇

摘 要 在从传统的象牙塔演变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服务站、动力站的背景之下,高校已经很少能脱离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来定义自身的角色。在追求高效发展的同时,以就业为导向、混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根本性质和任务、丢失内涵式建设与发展的文化使命、片面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及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导致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虽拥有高学历、高智商,却成为时下人们口中所指责和鄙夷的‘野蛮人。因此,亟需高校为培养高学历的‘文明人做出相应的努力,使其尽可能自然地在社会中游动自如。

关键词 大学 高学历 野蛮人

1高学历的野蛮人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时常被外界人士贴上各种标签,其中,频数最高的便是‘高学历的野蛮人。所谓“高学历”,学术界现存在两种看法,前者认为:“所谓高学历,主要是指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水平”。后者认为“高学历不仅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包括大专生”,按照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制度的规定,更倾向于后者的观点,即各种类型的高等专科学校均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其毕业生的学历水平属于高学历。简言之,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即可认为是高学历。所谓“野蛮人”,西方学者西塞罗认为‘野蛮人”的对立面是“文明人”,而“文明”其实就是“罗马”,它意味着像罗马公民那样熟悉希腊的文学艺术和罗马的政治法律。法国学者卢梭认为“野蛮人在本能中即具有生活于自然状态中所需要的一切,而只在逐渐发展起来的理性中,才具有生活于社会中所需要的东西”。由此可见,野蛮人与文明人相对,是指其缺乏理性,并且道德水准、精神境界、个人修养、文化素质还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通常情况下,高学历的人必然是有知识、有教养、有道德的文明之士,何以演变为人们口中缺乏教养、文化修养不高的野蛮人?诚如学者鲍鹏山所说:“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2何以培养出高学历的野蛮人

2.1就业导向的功利性

就高等教育而言,如果一所大学所颁发毕业证书的含金量,直接由它为社会提供人才的优秀程度来衡量的话,那么大学通过市场的效应来追求其声誉将是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把学生当作工具来培养,本着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原则强调过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和使命,力致于为社会培养“螺丝钉”而非“完整的人”。

这种功利主义导向也影响了学生和家长,他们将大学作为通往未来理想工作岗位的敲门砖,读书就是为了满足就业需要,除此用途,再无其它。学生一入学就绷紧了一根弦:就业,于是一窝蜂地扎进最吃香的专业。大学亦如此,即使是国内最好的大学也不例外,为追求就业率,自学生入学就提供就业指导,重应用轻理论。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学确实为社会提供了许多高学历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但在知识更新和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21世纪,同领域的人才供过于求、高学历失业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仅掌握窄领域的应用知识无法迎合社会对跨领域人才的需要。

2.2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混淆

如今大学专业划分过细,将学生限定在某个特定的知识领域,不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壁垒,培养出来的都是“窄口径,薄基础”的毕业生,与社会所需求的“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背道而驰。英国著名学者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艺术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适应这个世界。它既不把学生限定于特定的专业,也不创造或培养天才。”根据他的教育理念,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大学教育是为社会培养良好成员。本科生教育应该是一种博雅教育,以拓宽学生基础知识为重点,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则与之对应,是一种专才教育,以加深学生对特定知识领域的研究与理解为重点,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专才,一个健全的人是不难成才的,而一个片面的才却很难成为健全的人。

因此,本科生教育使学生成为健全的人,研究生教育使学生成为专业的人。反观国内的大学,将两者一概而论的不胜枚举,始终秉持着专业教育的传统,丢失大学作为传授普遍知识和文化的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很难成为健全的人,即使是研究生学历,也不能掩盖其基础知识的匮乏性。

2.3文化使命的丢失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动,一种好的教育能关怀到人的情感世界。但在教育产业化发展如此迅速的背景下,大学为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综合效益、规模效益的道路上,逐渐丢失其文化使命,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关怀,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文化底蕴不足,情感调节不到位、精神境界不高、创新能力不够等现象。众所周知,大学不仅是学习普遍知识的场所,也是弘扬和传播优秀文化的场所。学生在这里,不仅要接受知识的训练,更要接受文化的渲染和道德的熏陶,这种渲染和熏陶也可以说是大学教育中无形的价值。而教育正是学生将学校所学的全部忘光之后所剩下的东西,我把这剩下的东西归结为一种具有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具的自我素質,这种良好的自我素质正好是高学历的野蛮人所缺乏的。

大学阶段是学生塑造良好品性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所接受的各种文化的渲染都会影响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上的点点滴滴,所学的知识可能会被遗忘、但思维方式不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在这些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下所形成的自我素质更不会被遗忘,并且自始至终会贯穿学生的一生,发挥作用。一旦大学丢失这种文化教育意识和使命,学生便难以锤炼自己的品性,难以形成良好的自我素质,更难以成为高学历的文明人。

2.4人才评价体系的片面性

这群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涌现与大学现存的人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不健全密不可分。自小学起就有“一好代三好”、“一高代三高”的人才评价传统,所谓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几乎从未真正落实到位,智力从始至终都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因大学始终固守唯智主义的人才评价体系的传统,缺乏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才会出现高学历高智商但文化修养不足,道德缺失的野蛮人。这种有形的评估方式,往往导致教育者更多地将对学生无形层面的评价排除在其评价指标体系之外,或者直接忽略不计,这种有形的、片面的人才评价体制和量化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虽拿到了学校规定的学分,但那些学分之外的、无形的层面却长期缺乏学校管理者、教育者正确地引导与培养,乃至于刚刚踏入社会时处于蒙昧状态,成为被束之高阁的野蛮人。

2.5师资队伍的薄弱性

现如今大学生之所以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单是教学、考试制度的问题,也是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许多高校在选拔教师的时候尤其注重第一出身,其好处不可否认,但是弊端也不容忽视,直接造成本科基础虽差,但读研期间科研能力确有极大提高的人才的流失问题,反而选拔了一些本科基础虽好,实则科研能力很弱的教师。

毋庸置疑,一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备一流水准的教师,一所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受害者不是学校,而是学生,无论是傳授知识还是创造知识,师资队伍都很重要,“如果一个大学的教授队伍不是由真正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学者型人才组成,教授不以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为天职,这个大学就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不可能真正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声誉。”也更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3高学历、文明人的培养

首先,大学要全面突破就业导向。处理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平衡好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之间的张力,引导学生不再单纯为工作而学习、不再将成绩好分数高与好工作直接挂钩、不再局限于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初心在于使学生成为他自己,不应该单纯地培养他们如何更好的去从事始终如一的、特定的职业,而应该更加关注其是否具有相应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在各种专业中能够自由的、尽可能多的游动,并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此外,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注重长远利益而非眼前的局部利益,能静下心来学习一些陶冶自身情操、学以致用的知识,最终以高学历的文明人姿态来超越和引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然后,大学要区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一方面,注重在本科生教育阶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打开全新的就业前景;另一方面,注重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延伸学生学习的深度,为其翻开全新领域的重要篇章。让大学所培养的通才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让其培养的专才更好地在学术世界中自由徜徉。

其次,大学需重寻其文化使命,注重内涵式发展和自身的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大学高效运转的管理下,坚持倡导崇尚品行节操、重视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风范,防止大学生出现信仰缺失和道德精神滑坡的现象。“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再次,大学要健全和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突破传统的唯智主义的人才评价体制,避免只注重学生的学分情况和科研成果,须兼顾对学生其它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尤其关注学生德育方面知情意行的发展,使之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修养的文明之人。

最后,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都不离开教师的教学与引导,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缓解学生“高分低能”的症状。对教师的选拔和聘用可以采纳美国的tenure-track制度,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对其加以修改和完善,选拔真正的学者型教师、教学型教师,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优秀的教师资源,会引导学生拨开重重迷雾,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并以高水平的文明人的姿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黄双双,1994年生,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天宇,1994年生,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孙彩霞.分析高学历就业难现象与追求高学历之风的形成[J].消费导刊,2008(08).

[2] 高小玲.对我国知识失业问题的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12).

[3] 李永毅,李永刚.“野蛮人”概念在欧洲的演变-从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J].跨文化研究,2013.

[4]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 鲍鹏山.高学历的野蛮人[J].思维与智慧,2015(10).

[6] Cardinal Newman,J.H.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Defined and Illustrated[M].Loyola University Press,1987:196.

[7]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

[8] 钱理群.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J].中国大学教育,2017.

猜你喜欢
高学历大学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汉滨:村干部趋向年轻化、高学历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高学历人才未必“低就”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半数富豪没有高学历”
高学历人才实现价值谈
日本需加强保育措施
日本需加强保育措施促进高学历女性职业发展